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刷刷微博,看看朋友圈,已经成为了大部分人的生活习惯。虽说经常被教育“熄灯之后不要看手机”,可是真的有这么大的危害,会得眼癌吗?
首先要从眼癌讲起,文章中提到的眼癌指的是黄斑变性。黄斑(macula lutea)是位于眼睛视网膜后极部的无血管凹陷区,中央有一小凹(fovea centralis),临床上称为黄斑中心凹,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位。黄斑变性分为两种,分别是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和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前者好发于青年男性(20-25岁),病因现在不明,但是情绪波动,精神压力,妊娠及大量激素的使用可能会诱发该疾病。
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多发于50岁以上老人,是老人视力不可逆性损害的首要原因。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代谢,营养等因素相关。长期光损伤是否作为ARMD的危险因素,还存在较大的争议。但也有实验证实两者之间存在着联系,比如长期的紫外线照射后会增加黄斑变性的风险。
而至今仍然没有证据证明长时间使用手机与黄斑变性存在因果关系,手机的光与太阳发出的紫外线相比,能量相对较小,所以玩手机对于眼睛的损害不会像文章中提及的“直射30分钟以上,造成眼睛黄斑部病变,导致视力急速恶化,特别是不可逆的黄斑病”那么可怕。另外一个说法是青光眼,有文章提到夜晚长时间玩手机会导致青光眼,以致于产生视力损伤,甚至失明。这次说法还是有可能的。青光眼分为闭角型和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生机制是由于眼压增高,导致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而我们中国人和西方人相比,由于种族差异,我们的前房较浅,房角小,所以更容易患闭角型青光眼。
晚上长时间地注视手机屏幕,眼睛会调节使得晶状体变凸、瞳孔变大来获得最好的视觉效果。而这些变化长此以往,容易使得房水通过瞳孔的阻力增加、后房压力升高、虹膜膨隆,最终使得房角狭窄甚至关闭、房水回流受阻、眼内压急剧升高,造成瞳孔阻滞型闭角型青光眼。
长时间在晚上玩手机的确对于眼睛的确会造成损害,对于处于ARMD高发期的老年人而言,长时间玩手机究竟会不会诱发或者加重ARMD还有待研究。
对于本来房角较小,前房较浅的人群而言,长时间看手机更加容易导致青光眼。而大多数年轻人会反映眼睛干涩,红,胀痛,是由于长时间持续观看后的“干眼病”。 无论如何,为了眼睛的健康,还是改掉夜晚长时间玩手机的习惯吧。
- Gordon-Shaag A, Millodot M, Shneor E, Liu Y. The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for Keratoconus.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5;2015:795738. doi:10.1155/2015/795738.
- 崔兰君, 陈松. 光损伤和老年性黄斑变性研究进展[J]. 临床眼科杂志, 2006, 14(5):474-477
辟谣特工队由中山大学团委联合传播与设计学院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共同发起组建,将对一些近期微信上出现的典型谣言进行快速辟谣、科普,发挥大学在促进真实信息流动和大众素养提高方面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