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宝麟访谈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曹宝麟便学习米芾书风,广涉颜鲁公、苏东坡、黄山谷诸家,其书法自成一格。细观曹宝麟的书法文质彬彬、温文尔雅,从那舒徐有致的节奏,可感受作者的从容澹定。曹宝麟不属于表现型书家,他笔下的线条没有太多的情绪渲染、没有过分强烈的情感释放。那种夸张的、变形的、扭曲的外在技术手段,在这里没有位置。 曹宝麟临米芾《蜀素帖》 曹宝麟以学者的严谨,老老实实皈依古法,遵循规矩。“学书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笔法,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因为字法和章法等一切皆从此生发……”这是曹宝麟在他的《晏庐自述》中的第一句话,可见他对笔法的重视和倾心。在这一方面曹宝麟也是不断地进行实践、运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笔法成就了曹宝麟的书法。 曹宝麟临米芾《蜀素帖》 初见曹宝麟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儒雅与厚重,是典型的文人学士的风范:语速不紧不慢,声音浑厚深沉。不少书法爱好者闻风赶往衢州书院,七嘴八舌轮番请教曹先生,我这个采访者似乎沦为记录员: 问:很仰慕曹老师的书法技艺,最早是怎么想到研习米芾的字的? 曹宝麟(以下简称曹):我学书法至今已40多年。先是见喜欢的学,后来向戴尧天老师请教,他建议我不妨学学米芾。当时正值文革,我恰巧有上海书画出版社在文革前夕出版的一本《米芾墨迹二种》,其中的《蜀素帖》临得比《苕溪诗》多。当时的专一,是无可奈何的贫乏,但因此却成全了我。 曹宝麟临米芾《蜀素帖》 问:书法方面,您又很专一,似乎大有从米而终的意思? 曹:(笑)每个人总是希望从事他最喜爱的事情。我希望再花二十年,把自己的书法水平再提升一个台阶。董其昌当时的目标是要超过文徵明、祝允明、赵孟頫。我觉得把超越什么人作为目标是很累的。其实董其昌从米的笔法开始,最终写出了自己胸中的冲淡之意。用别人的法写自己的意,才获得了成功。这种淡意难能可贵,所以他在书史上站住了。传统是环环相扣的链。董与前人相比不见得有多少创造,但他对这链的接续是有贡献的。我自己也力争接续这传统之链。 曹宝麟临米芾《蜀素帖》 问:有的人会觉得你的字中规中矩,缺乏创意,这点你怎么看? 曹:对于“创新”,我有自己的理解、追求和方式。在当下书法创作中,技巧、形式等方面的可见的硬性因素被不断强化,但真正支撑此种技巧、形式等方面的软性因素,则为为数众多的人所匆匆不暇一顾,所以,我更为看重的是学问修养。 曹宝麟临米芾《蜀素帖》 问:古人说执笔无定法,曹老师对此有何看法? 曹:执笔似乎也无必要强调自以为是的一定正确,并强加于人。我觉得它应和每个人各有差异的持筷姿势相同,只要运用自如、把食物夹到嘴里就算有效。至少应该认为,五指笔法并非王羲之的古法,而是有了如今天的高桌椅后才发展出来的。日本人至今用三指,应是唐以前的执法。因为他们一直席地而坐,与我国唐以前的坐姿相同。我之所以站立用三指,是因为不必弯腰而已。 曹宝麟临米芾《蜀素帖》 问:曹老师能不能对书法初学者提个建议或要求? 曹:对初学者来说,重要的是找个好的书法老师,找到自己喜欢的帖子进行临摹。当然最重要的是书法练习要持之以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