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阅读莫盲从

 江山携手 2016-10-21

教师阅读莫盲从

李竹平

假期里,微信圈发布、转载各种教师必读书书单,也有教师不断晒出自己的读书心得,大有通过一个暑假的阅读就会修成正果的架势。教师多读书当然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不是书读得多了就必然会修成正果就另当别论了。

教师若真要从读书中得到眼界的开阔、学养的丰厚、能力的长进、境界的提升,是要讲究读书的姿态和方法的,仅有热爱不行,盲目的热爱更不行。

追书单的教师往往属于盲目热爱读书的。这当然有理由。一个平时就热爱阅读的教师,肯定已经读过很多书。教育著作读过,人文社科、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等等也应该涉猎过;好书读过,没意思的书也见识过;介绍实践经验的读过,理论型的也啃过……这些书有的是自己选择的,有的是同事朋友推荐的,有的是千辛万苦淘得的,有的是无意间邂逅的,还有的可能是从各种书单中得来的,不管怎么进入自己阅读视野的,读得多了,好坏应该自有判断,优劣应该有所警惕,还热衷于追书单、晒书单,要么是盲目热爱,要么是自作多情生怕别人不知道该读什么。如果说追书单在暴露自己盲目热爱的同时,真的一一买来、借来、抢来读了,受益匪浅的是自己,受到伤害的也是自己,绝不至于祸害他人,那么,自己不买不读就积极转载的,就不能简单理解为有悲悯之心乐于助人乐于渡人了,至少有不负责任之嫌。

人之需要读书,如同身体需要物质营养。身体的健康,均衡的营养是基本保障,所以缺钙了要多喝骨头汤,缺铁了多吃菠菜,缺维生素了多吃胡萝卜水果等,而不仅仅是为了口腹之欲。同样,读书也应有选择,专业能力不济就读读专业书籍,综合素养欠缺就读读人文社科,思维认识混乱就读读逻辑哲学。身为教师,总应该知道自己需要读哪方面的书才能算得上是明白人,否则你说你是教师,学生、家长知道了就不放心了。

回头看题目,说了这么多似乎都是题外话。那好,接下来说说“题内话——其实,不嫌麻烦的,细细想一想,前面的题外话与“题内话”是有联系的,读书时的独立思考和敢于批判应该是从选书就开始的。

教师读书,无论是一本绝对说的都是好话的书、观点正确的书、境界高尚的书,还是一本内容良莠不齐的书、观点模棱两可的书、自话自说的书,都不能少了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的参与。

先说一个读介绍教育教学经验的书的例子。一位老师告诉我,他读了不少名师专家的教学设计和实录,还有他们的著作,觉得他们的教学设计真心高明,就学习他们认真备课,却总是收获失望。我问备课设计时有没有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来解读教学内容和设计学习活动,他没有直接回答我的疑问,而是强调像名师大家那样精巧而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很重要,没有那样完美的设计怎么也上不出精彩的课来。他是宁愿无限崇拜美好的教学设计,绝不肯想想自己的学生有什么特点、需要什么,自己与他人有什么不同的。这不是固执,而是盲目,是不会独立思考。他从不思考他人的课何以要那么设计,怎么就获得了那么好的效果,更不会进行批判性思考,这样的设计到底为学生带来了什么,有没有把学生当作陪衬之嫌等等。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例子。所以就需要经常有人写写“向名师学什么”之类的文章,以帮助这些热爱学习而又不知道如何学习的教师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对于不会独立思考的教师而言,读这类文章还是白搭——这就不需要再分析解释了。

至于读人文社科、专业理论方面的书,很多教师就更是以仰望的姿态了,书中说什么他就信什么,甚至两种自相矛盾的观点,他都虔诚地崇拜着。因为读的时间不同,所以他不会发现它们的矛盾,也就一直崇拜着。最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个老师晒读鲍鹏山作品的摘录和感言,那绝对是收获满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鲍鹏山观点的信服和追捧。不可否认,鲍鹏山在孔子思想研究方面卓有建树,他的《教育六问》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不等于他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他的述作都是逻辑严密的。比如他的《孔子如来》中有一篇讲“智慧之巅是德性”,就有逻辑缺陷。他非常欣赏老子对孔子讲的这两句话:“为人子者勿以有己,为人臣者勿以有己。”最后得出结论是老子的“无己”和庄子的“无我”都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认为“智慧的顶端,就是德行”。不说这两句话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是有益还是有弊,单从他得出结论的过程来看,作为教师,是应该有所警惕的。他解释了这两句话的意思之后,拿出庄子的“吾丧我”进一步来说明“不坚持己见”就是“与他人赤诚相见”。这明显是缺乏逻辑的推断,“不坚持己见”是在讨论或争论中采取的一种态度,“与他人赤诚相见”是一种待人处事的品行。前种态度不能推导出必然具有后种品行。最后认为“无己”“无我”是“道德的境界”,这就有了道德绑架之嫌。从道德的制高点上肯定一种论点的好坏,与论点本身是否成立完全是两码事。“不坚持己见”是道德的境界,是有德行,言外之意就是说“坚持己见”大抵都是“缺德”了,这我是不同意的。如果教师读了这篇文字,只知道盲目追捧,而不能独立思考,更没有拿出批判的勇气,对这样的教师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来,是令人担忧的。再有,笔者曾遇到一些教师因为有“专家”带领他们读了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特别崇拜其对学习的“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理论的解读,然后就经常拿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这一理论对应。这实在是把书给读死了,把自己的脑子读僵化了。

处在如今的时代,信息量庞大,书籍的数量不可计数,各种观点令人眼花缭乱,号称“畅销”“前沿”“惊世骇俗”的比比皆是。这就需要我们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师更加热爱读书,读更多的书,但只有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教师,才能从阅读中有所收获,避免沉沦和盲目,避免把学生教成装填芜杂知识的容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