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不听话,你会发飙吗?

 ykling 2016-10-21



上周日,Go姐约了朋友去三里屯,大周末的开车去帝都最堵的地方我也是NO ZUO NO DIE了。


一段不到1公里的路,走了一个小时,好不容易到了停车场。排在我后面的小轿车里下来一个三口之家。我还没停稳车,就听见外面孩子爸爸因为小男孩不想穿外套大声嚷嚷。


孩子妈妈比较温和,看不下去了,细声细语的说:“你不要冲孩子嚷了,好好说话嘛!”孩子爸爸似乎意识到停了一下,然而被刚才训斥过的孩子依旧没有缓过劲儿,大声说我不穿我不穿我不穿!


然后,又传来爸爸的怒吼了......




其实,仅仅是一件外套,当时在地下车库,温度并不冷,而且走两步就是商场的大门,也并没有太大的温差,孩子也都是长衣长裤,不知那位父亲为何因为一件衣服暴跳如雷,孩子最后被迫套着外套,一路哭哭啼啼进了商场。



这个场景,估计在很多家庭都发生过的。可能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有时候孩子就是不听我们的,虽然知道不好,最终家长不得不以发飙来处理问题。所以,今天说说一直想讲的话题,也是很多妈妈和Go姐交流中提到最多的--很多时候,身为父母,我们控制不住对孩子发火,原因究竟何在?


如果去探究这个父亲的态度,其实原因会有很多。


可能是开车太久耐心被耗尽,也可能是维护自己的权威,或者更糟糕的是他可能日常就是这样让孩子执行自己的各种命令。或许更深的原因,也许是在这位父亲的原生家庭里,他的父亲就是这样和他来交流的。


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都会说,这个父亲太差劲了,而且父母对待孩子的意见也不统一等等。


然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总想给孩子建立好的规则,但是我们不知不觉都在扮演着比孩子更熊的父母。我们有时候并不比这位父亲做得更好。




大家回想下,这一周,哪怕是今天,你有没有和孩子讲过“别哭”“别闹”?


可是,你有没有真正的去思考,孩子为什么会闹?

为什么你越是约束孩子,却更加适得其反?


作为2岁的孩子妈,我也每天遇到这种问题。曾经,小妞让我有两个头疼的表现:


其一

自打能自如地从卫生间的台阶上下来之后,每天回家她都要围观家里的洗衣机,还要各种按来按去。我自以为机智地告诉她,洗衣机在工作,请你不要打扰它(小妞在上蒙式园,已经可以理解这个说法)好不容易哄出来,没一会又跑进去各种按按按,经常我设定好程序,到时间进去一看,指示灯不亮了,衣服没有洗完,电源连着好好地,一猜就知道谁的恶作剧;


其二

每次放学回家孩子爹做饭,小妞必须冲进厨房要爹抱抱,不仅要抱着,还必须要在锅前面看着,当爹的好说好商量说,爸爸现在在做饭,请你等一下,然而话没说完,小妞一屁股就坐地上嗷嗷哭,爹没办法,一手抱娃,一手掌勺,幸亏身体好,否则还真HOLD不住了。


厨房和卫生间其实都是很多妈妈觉得最不安全最不卫生的地方,可是为什么孩子就喜欢往里钻呢?


因为很多时候,你看不见自己的孩子。这个看见,不是视觉上的,而是孩子真正需要你给予的一些支持和帮助。


1
你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吗?


我们应该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当然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敏感期,Go姐在三里屯里碰到的那个哭闹的小男孩,也许就是正处在秩序敏感期,也许就是因为他想自己穿衣服,不想父亲帮忙,然而,爸爸就却没有发现孩子的需求。



图片来自2016AMI年会.


比如孩子爱吃手,或者对自己的器官感兴趣,这些都是孩子在某个时期发展的需要。成人世界里习以为常的事物,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充满未知和好奇。


作为孩子的照顾者,无论是父母还是祖辈,我们不要武断的用成人的标准去理解孩子的需求。这些在成人世界里每天的日常生活,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充满新鲜感的。我们如果用成人的眼光去判断,势必会阻碍孩子主动探索能力的发展。


就像小妞每天都要去卫生间摆弄洗衣机,去厨房让爸爸抱着她做饭,其实这些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孩子发展到一定阶段,他们需要了解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洗干净的,香喷喷的饭菜是如何做出来的。


其实很多时候,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我们重新回忆起童年的过程。当我们了解了孩子的发展规律,就是理解他们的行为。


再比如,孩子的分离焦虑问题。孩子的入园分离焦虑是会折磨许多父母的。




也许我们听过来人的经验说,没关系的孩子哭哭就会适应的。那么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哭完就能化解焦虑了吗?你是不是发现在她哭的时候,你越是焦虑的哄,越没有效果,甚至还起到反作用?


我们其实更应该了解孩子在0-6岁心理发展需求,这个时期,爱是重要的心理需求。0-6岁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是用脑子来想问题的,而是更多的用心去感受。


他不会是听你说什么的,他是要用心感受你对他的爱的。之所以哭着哭着就好了,实际上,如果你的方法正确,孩子是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相信你依旧是是爱他的,相信环境是爱他的,相信爸爸妈妈离开还会再回来,一旦确认了这种爱,他就必然会把注意力放在自我发展上。


2
你有认真地观察她的生活吗?


替大部分家长回答,没有!因为我们都在看手机。吃饭要看,回家要看,睡觉前要看,所以有些漫画里面形象的表达孩子的内心,就是父母有一个叫手机的宝宝,比自己更重要。




哪怕不看手机,我们是否有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认真观察他们每一天的变化呢.曾经听到一位蒙特梭利老师讲过,自己非常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工作,尤其是0-3岁的孩子,因为他们每一天都会是一个新的孩子。所以哪怕我们不看那么多育儿理论,如果我们认真去观察孩子的生活,你会发现,每一天他都在发生着变化,看到他的成长,进而看到他的需求。


很多家长都曾经顾虑过如何让孩子使用剪刀、锥子这些危险的工具,因为你总是担心他们会伤害到孩子。不过这些工具,在蒙特梭利教室里却是很常见的,并且孩子们都能很好的使用它。你一定会关心老师们是怎么做到的。


一个重要的要诀就是观察这是蒙特梭利老师最基本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而对于父母来说,担当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更需要如此。


当我们观察到孩子手部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足够的掌控能力,在孩子充满好奇的时候,不要阻碍他的探索精神,给孩子示范如何使用这些真实的工具。


事实上,孩子的天性会对这些真实存在的器物充满敬畏和尊重。要不要引导和何时引导,很多时候都源于我们认真的观察,因为孩子是我们的老师,会指引家长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3
你有足够的耐心,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吗?


偶然的机会,Go姐和小妞的主班老师聊天,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里的表现不一样。不仅如此,有很多孩子的表现正好是相反的。


比如我们家小朋友就是在幼儿园永远都是好好吃饭,第一个睡着,但是回家就是正好反过来,如果爸爸一人在家带孩子,基本上从来没午睡过,吃饭的时候也是到处乱走;而另外一个小朋友就是刚好完全反过来。幼儿园很难入睡,回家却是乖宝宝

这又是什么原因?


我们不了解孩子心理需求和行为背后成因的时候,很容易给孩子贴标签。觉得孩子不听话,不乖,但是当你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在我们给孩子创造的这个原生家庭里,孩子希望自己是最真实的放松的状态。


也就是说,他想自己成为自己。而不是别人眼中的自己。就像我们经常提到的家是港湾。身为父母,我们要有耐心允许孩子去表达情绪,换位思考,就像我们在不开心的时候,找朋友倾诉出来会好很多。


那么在孩子语言表达并不是很好的时候,她更多的情绪是通过行为来表现的。很可能小朋友就是很想爸爸,舍不得睡觉,就是想和爸爸一起玩,听他讲故事,如果这时候去给孩子贴上一个不爱睡觉不乖的标签,破坏了本该融洽的亲子关系,也阻碍了孩子的发展。


但是生活中,Go姐和你一样,明白这些道理,依旧控制不住?分享一个自己的心得,感觉自己要发飙了,在说话之前深呼吸三次,心中默念愚蠢的父母才冲孩子发火。亲测有效。




4
你给到孩子足够的平等尊重了吗?


如果你试着把一个孩子当做成年人去平等的沟通,看似不讲道理的孩子也是有道理可以说通的。


进入秋冬换季,感冒咳嗽成了小朋友的家常便饭。感冒揪心,吃药同样揪心,良药苦口,大人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坦诚的说,没有人会喜欢药的味道。


孩子也是一样,吃不下去的药,不知道多少孩子是被灌下去的,或者是被吓唬喝进去的。



其实孩子可以自己喝药的。


怎么做?
试着蹲下来,认真得和孩子讲话。
1、告诉孩子真实的世界,药是苦的,但是你喝下去会好的快一点。
2、温和而坚定地重复。
3、可以跟孩子形成一点小仪式,比如小妞最近喝下去药,我跟孩子爸爸都会给她鼓掌鼓励。


孩子会知道,原来我的感觉父母是能感知到我的感受的,药的确是苦的,父母并没有骗我,我得到了尊重,我也可以自己完成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


其实孩子很多哭闹问题是对未知世界的恐惧,这是人的本能。试想一下,成人的世界里如果互相欺骗还会有彼此的信任吗?为什么对待孩子我们不能像对待成人一样,把他们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来沟通交流,孩子是独立的人,不是父母随意支配附属品。当我们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的时候,孩子可能更会听从你的建议。



5
你是否向孩子真诚的表达你的


我们都知道即便不会讲话的婴儿通过妈妈的拥抱和抚摸也会得到情绪的平复。当孩子长大的时候,除了拥抱,更需要父母学会倾听




倾听是让孩子有被了解的过程,尤其是当孩子在外面遇到委屈或者挫败的时候,当父母认真倾听,孩子描述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治疗的过程。


在成人世界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社交规则,就是我们交流的时候,需要注视对方的眼睛。交流的时候,四目相对,不仅倾听孩子的烦恼,也要告诉他们,无论外面的世界怎样,我对你的爱是没有条件的,我永远会支持你


当我们和孩子建立起好的关系,让他真的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和支持,自然而然就会接受你的建议和规则。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应该通过恐吓去建立规则。而是在生活的过程中,看见孩子发展的需要,让孩子了解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并且从中建立真正的自控能力这才是我们育儿的目的所在。




最近GO姐有幸采访到很多育儿大咖,自己也读到了一些关于儿童行为和心理的书籍,同样作为一个2岁孩子的妈妈,在获取大量知识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育儿路上走过的坑坑洼洼,这篇文章,也是Go姐在育儿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思考,只当是抛砖引玉吧。


当我们总是要求孩子主动学习的时候,自己也应该如此,不断地学习,才是人生成长的主题。


你说呢?


如果你喜欢本文,也请一定不要错过下面这篇文章:

宝宝不乖?任性?撒泼?打滚?你对Terrible Two到底有多少误解?|讲座整理


推荐理由:拥有美国蒙台梭利协会(AMS/MACTE)认证,上海普瑞姆蒙台梭利幼儿园创办人,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同样也是一位2岁孩子的母亲的赖园青园长和你系统说说,所谓的2岁,到底可不可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