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顾:上海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发展轨迹

 方圆儒人 2016-10-21


【延伸阅读】

上海:2017年,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将形成新格局

新学年开学在即,上海进一步明晰了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17年底,全市将基本形成具有一定覆盖面的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格局,并形成富有区域特色的运作机制,努力实现“让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都优质”的目标……>>>>>详细阅读

上海市教委:详解“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战

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十大热点问题:集团内部的优质学校是否会抑制其他伙伴学校的发展? 学区内、集团内伙伴学校校长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否会受到影响?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是否能缓解择校……>>>>>详细阅读

 

回顾上海义务教育发展的轨迹,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经历了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学区化管理

新世纪初上海各区县(尤以中心城区为主)根据区域布局结构调整、满足老百姓日益凸显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开展了“以政府加大投入进行标准化建设,使学校发生立竿见影的变化”的外延式发展模式,旨在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有效改善区域不均衡状况。(比如,黄浦区的品牌学校链、徐汇区的名校翻牌、杨浦区的翻牌命名一批大学附属学校)

2007年前后,上海均衡发展的瓶颈突破点出现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旨在缩小城乡差异的问题上,通过三轮委托管理、优质师资辐射等举措让大量粗放型农村学校走上规范化道路,用软投资换来硬效益,使得老百姓看到了切切实实的教育利益。

2011年,上海通过“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在转型发展阶段促进每一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突破内涵瓶颈走上优质发展之路,尤其是2013年以来以区域推进为主体的学校改进,创造了优质教育联盟、连片式均衡发展之路(比如,普陀区圈链点战略、嘉定区新优质学校联盟等)。

集团化办学

从最早的七宝集团、福山外国语小学集团到杨浦区区域推进四大集团的发展路径,上海目前形成了三大运行机制和三大办学模式。

三大运行机制:

第一,共享制。集团成员校共享名校品牌和各成员校教育资源,协同开展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的制度设计,以保障集团成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一制度体现的不完全是名校的输出过程,更重要的是体现成员校之间通过互通有无实现最大化的融合。

第二,章程制。集团制订的用于指导和规范成员校办学行为的纲领性文件,从人事、教育教学、后勤、学生管理等方面对集团与各成员校的责权利进行规约,明确集团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管理体制,是协调集团内不同办学水平、不同教育传统乃至不同区域学校的基础。

第三,督导制。通过制订统一的质量标准和考核方式,集团对各成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专业成长实施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评估和督查,以便成员校的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能达到大致相同的水准。

三大办学模式:

第一,“名校+新校”模式。该模式是指由政府或社会(配套)投资,将新校作为名校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名校直接参与校园建设,主导新校开办并使其实现名校化。这种模式适应区域发展需要,有效提升了新校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师教育等方面的软实力。

第二,“名校+民校”模式。该模式是指将民办学校作为名校集团的组成部分,依托名校资源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水平。此模式能有效吸收民间办学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第三,“中小学城乡结对互助共同体”模式。

刘时玉 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