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民间荷包赏析

 掌染草2012 2016-10-21

荷包是中国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之一。荷包又称香囊、香荷包、锦囊、香袋、香包、雄黄袋、茄袋、顺袋等。荷包是中国古人随身携带的一种佩饰,常用来盛装随身使用的小物件或香料。其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多以丝绸制成,并绣饰各种寓意吉祥的纹样。民间荷包纹样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纹样设计抽象性和“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符号写意性。这些纹样通过谐音、借代等方式有意组合,象征手法传达特定的符号寓意。

荷包按照功能与造型区别可分为围腰荷包、香荷包、搭裢、方荷包、圆荷包、烟荷包、扇套、眼镜套、钥匙套等;荷包轮廓有圆有椭、有长有方,也有桃、如意、石榴等仿生形;装饰图案有繁有简,刺绣纹样包括花卉、鸟、兽、草虫、山水、人物以及各类吉祥语、诗词文字等,具有浓厚的装饰意味与文化内涵。这些荷包小品,既能够随身盛装钱币、钥匙、折扇等实用物件,又有精美的刺绣纹饰点缀服饰,具有很好的审美赏玩价值。[1]6

[围腰荷包]

围腰荷包是一种围在腰际的大型荷包,即可保暖又可盛物,是荷包体系中最能体现实用价值的一类,它也有装饰与传情达意的作用。[1]6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里,沈从文先生称它为"腰袱"。围腰荷包在唐后期开始出现,最常见于武将服装,成半圆型围于腰间。

橙红色花蝶挽针绣腰包(编号:MFB009103)

挽针绣细节一

挽针绣细节二

馆藏编号MFB009103苗族橙红色花蝶挽针绣腰包长25.8厘米,宽14.4厘米,整体图案精致完美,正面用厚实而富有光泽的素缎包边,底料为橙红色缎面,背面是钴蓝色棉布,两边有两条带子可系于腰间。正面橙红色缎面上运用挽针绣绣有花蝶图案,整齐美观,富有装饰趣味,挽针绣的绣品扎实紧密,经久耐用。蝶恋花纹样传达出古代女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及对爱情和生活的向往。

[褡裢荷包]

褡裢,亦作“ 褡连 ”、“ 褡联 ”,又称“褡膊”,是古代人们运送东西的常用工具,多为长方形,两端缝合,中间留口,成两袋,可盛放钱物,肩负或手提。一般分为大、小两种,大的搭在肩上,小的挂在腰间,因其具有一定的装饰功能,故做工比较考究,一般都绣有各种图案。褡裢荷包可掖、别在腰间衣带上,放置银元、钞票等,既安全又方便。清《都门竹枝词》云:“口袋褡裢满满装,缩纱芦子杂槟郎”。下图为清代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腰间佩戴的褡裢。

中间为醇亲王 爱新觉罗·奕譞 

白色缎盘金绣松鹤遐龄纹褡裢荷包(编号:MFB00051) 

褡裢荷包细节一 

褡裢荷包细节二

馆藏编号MFB00051为汉族民国白色缎盘金绣松鹤遐龄纹褡裢荷包长38厘米,宽9.8厘米,白素缎为底,蓝色缎为里衬。荷包使用盘金绣饰以松鹤遐龄、步步高升纹样,网绣加以修饰阁楼,配以锁边绣增强边缘的牢固性。松长于高山峻岭之间,耐寒耐旱,形态崛强雄伟,松柏常被人们喻为长寿和坚贞的形象。鹤是鸟中的寿者,古人称之为仙鹤。“松鹤遐龄”寓意长生不老、长寿遐龄。荷包整体造型简易,配色协调,纹样朴实大方,寓意吉祥美好,集手工者的美好祝愿与高超技艺于一体。此件馆藏荷包上的“松鹤遐龄”、“步步高升”纹刺绣工艺为盘金绣与网绣相结合,荷包边缘采用黑素色丝线绣织出三角形纹样,既精细美观又耐磨实用。

[钱荷包]

钱荷包是民间荷包中最主要的类别,由于各地风俗和个人审美爱好差异,钱荷包在南北地域演化出十分丰富、风格迴异的造型类别,其中以方荷包和圆荷包最常见,方荷包变化最为丰富,分悬挂式和穿腰带式。[1]14

(1)悬挂式双面方荷包

 

红缎破线绣人物花卉双面荷包(编号:MFB001442)

红缎破线绣人物花卉双面荷包(编号:MFB001442)

双面荷包细节一

双面荷包细节二

 双面荷包细节三

馆藏编号为MFB001442汉族山西红缎破线绣人物花卉双面荷包长12厘米,宽11.5厘米,为双面悬挂式荷包,以红色为缎,一面袋盖绣以梅花、鸟、竹子及一女子,囊面绣有一棋盘,两凳子,琴位于花草上;另一面袋盖左侧绣有柿子树,中间是一童子以绳穿钱,在戏钓金蟾,右侧绣以莲花,囊面绣以书画与花草。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故称岁寒三友。梅、竹、松是取梅寒丽秀,竹瘦而寿,松石丑而文,是三益友之意。弹琴(多指弹奏古琴)、弈棋(大多指围棋和中国象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故合称琴棋书画,即“文人四友”。刘海戏金蟾寓意财源兴旺,吉祥美好。莲有“出于淤泥而不染”,意指高洁的品格;“”谐音为“事”,象征事事(柿柿)如意、万事如意、平安如意、柿柿(事事)顺心等。图案采用破线绣工艺,边缘采用锁边绣工艺。整体图案色彩丰富,配色和谐。                                        

(2)穿腰带式单面荷包

在民间荷包体系中,常见一类尺寸相对较大、单面刺绣的方荷包,这类荷包最具特色的是荷包上端左右相通,从腰带穿过,将其固于腰际。据资料分析,这种单面穿腰带的方荷包在南北都有分布,但南北造型和装饰风格差别十分明显。在山西南部地区标准的矩形十分流行,无明显袋盖,内部结构设计巧妙多变,口袋数量一般为2-3个,除了最外层的贴袋,包身分为上下两层,基本都是通过一块长筒形布条巧妙翻转折叠而成,最后缝边并创作出不同位置的藏物口袋。[1]15

白缎破丝盘金绣荷包(编号:MFB000514)

盘金绣荷包细节

馆藏编号MFB000514汉族民国山西白缎破丝盘金绣荷包长20厘米,宽13.5厘米,表面1个贴袋,翻开表面贴袋,下层有2个口袋。此荷包最外轮廓有一黄色绲边,相邻为织有花纹的绿色绦子边,内圈以白缎为底,绣有“道八宝纹”——芭蕉扇、鱼鼓、花篮、葫芦、萧、宝剑、拍板,俗称“暗八仙”。“暗八仙”是道教传说中八位仙人的法器,特指铁拐李的拐杖、钟离权的宝扇、张果老的鱼鼓、何仙姑的莲花、蓝采和的横笛、吕洞宾的宝剑、韩湘子的花篮、曹国舅的阴阳板,亦代表了老、幼、男、女、富、贵、贫、贱等各类人物,八种宝物集在一起,即八仙齐来,寓长寿之意。最内圈绣有蝴蝶,鸟及花草。采用破线绣、盘金绣工艺绣制而成,做工十分精致。暗八仙纹样,既有吉祥寓意,也代表万能的法术。我国传统图案常用暗八仙寓示吉庆吉祥、福乐长寿。整件荷包造型规整、用色沉稳、做工细致、刺绣工艺灵活娴熟,纹样寓意吉祥美好,体现了制作者高超的手工技艺及古人利用小件配饰传达美好愿望的心理。

  黑缎三蓝打籽绣荷包(编号MFB000383) 

打籽绣细节一

打籽绣细节二

                  打籽绣细节三                   

馆藏编号MFB000383汉族民国江苏黑缎三蓝打籽绣荷包为有盖单面穿腰带方荷包长15.5厘米,宽9厘米,有1个长方形口袋,口袋上方腰头部位是方便腰带穿过以佩戴上身。穿腰部分类似于上小下大两边内弧的等腰梯形,加上方袋部分使整体荷包呈瓶子形状。这类荷包的背、里料都相对细平的棉布制作,面料为真丝銅锻。荷包上装饰菊花,山茶花,梅花等,刺绣工艺为打籽绣、绞线绣、三蓝绣工艺相结合。馆藏这件荷包上的花纹的籽与籽排列均匀有序,大小一致。打籽的边缘辅以白色绞线绣来表现外轮廓,使得纹样更加坚固耐磨,立体感强。锁边绣是在织物裁片边缘起保护固定和装饰作用的装饰针法,以锁针与编绣结合,两层交叉的线迹互相垂直,编织出各种几何或文字图案,馆藏这件荷包边缘用蓝、白色丝线绣织出的多种几何纹样增加了荷包的美观性,精细美观的同时兼具实用耐磨的功能。这种荷包在山西、陕西和江浙地区都有流行,与北方相比民俗感更强,面布用色鲜艳饱和,配色强烈,纹样传达吉祥祈愿为主。而江南地区文人气息十分浓郁,荷包配色素雅,体现出文人的诗情画意与君子情怀。[1]16

[圆荷包]

圆荷包是山西地区十分常见的钱荷包类别,其结构简单。虽称之为圆荷包,其形主要是横宽竖窄的椭圆形。这是一种单面刺绣的荷包,前面为刺绣装饰的锻面布,背里为棉布,上端开口,两端缝密线加固,中间留一个夹层,可存放物品。[1]17

石青缎福禄荷包(编号:MFB001445)

平绣细节一

平绣细节二

平绣细节三

馆藏编号MFB001445汉族山西石青缎福禄荷包长13.2厘米,宽17.6厘米,以石青色缎为底,采用破线绣,打籽绣工艺,绣以鹿、蝙蝠、梅花、花草及石头。荷包边缘刺绣为锁边绣,配色素雅大方,以锁针与编绣结合,蓝,白两线迹互相垂直,编织出各种几何图案,做工十分精致。纹样中的鹿形象健美,在古代,鹿是帝位的象征,在民间,鹿是长寿的仙兽。传说鹿“千年为苍鹿,又五百年为白鹿,又五百年为玄鹿。”鹿与禄同音,在吉祥图案中表示福气和俸禄的意思,是民间五福之一,将鹿与蝙蝠绣在一起则有“福禄双全”、福禄长久的意思。梅花则是岁寒三友之一,迎寒开花,高风亮节。词件荷包整体图案色彩丰富,配色和谐,体现出文人的诗情画意与君子情怀。图案采用破丝绣工艺,绣面光滑细腻,平整圆润,光泽如同完整的缎面。鹿纹采用打籽绣点缀,使整体立体感强,并且富于肌理感,十分精美。

[抽绳香荷包] 

香荷包,也称"香袋儿"或"香囊"。传统香荷包主要有开口的抽绳香袋和封口的香包两大类,其中抽绳香袋工艺复杂装饰精美,档次较高,主要为上层人士或者富裕家庭所用,宫廷和民间都有流行。说是香袋,其实多数香袋并不装香料,而是作为装饰品或者礼品使用。而香包在社会大众的民俗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岁时杂记》中记载:“端午以赤白彩造如囊,彩线贯之,摇使如花形”,即用彩色布缝制抽成香包,搭配上五彩垂穗,装饰的同时也具有辟邪去灾之意。

蓝白缎抽褶葫芦形绣花荷包(编号MFB000093) 

 绣花荷包细节          

馆藏编号MFB000093汉族民国天津蓝白缎抽褶葫芦形绣花荷包长13.5厘米,宽11.5厘米,上方带子长1.4厘米,穗子长17厘米。此件馆藏荷包以蓝白缎为底,蓝缎与白缎交汇处是如意云纹,白缎上平绣粉色花。荷包上端有一黑色绦子边,荷包口均匀折叠起来以红线贯穿抽褶,并在两端结扎起来使其封闭,荷包囊面的正反面一样,坠有绿色肩穂。荷包形状似葫芦,葫芦以其藤蔓绵长,结实累累,籽粒繁多,被视为祈求子孙万代的吉祥物。蔓与“万”谐音,寓意绵延万代。

[眼镜盒]

在传统荷包体系中,还有一些专门为用具而制作的套、袋类荷包,如扇套、眼镜套、钥匙套等。这些随身携带的小件物品也配有外套,既能保护物品又使之便于携带。同时,这些保护套做工细致,刺绣精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装饰作用。这些小件绣品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性,显示出佩戴者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1]23

纳纱绣眼镜盒(编号:MFB000377)

纳纱绣细节

馆藏编号MFB000377汉族山西纳纱绣眼镜盒长15厘米,宽5厘米,为硬质眼镜盒,分上下两部分,盒盖约占整体的三分之一,盒身截面为椭圆形,盒口内两侧钉提绳,穿过盖顶,抗挤压功能好,下坠有两个红色穗头,穗头上穿有一陶瓷珠。盒盖白色为底,四瓣花凸显,花瓣绿黄色,花心为紫红色,盒身绣有几何图案,图案内是红色的四瓣花,花瓣层次丰富,整体图案色彩亮丽,配色鲜艳大胆,颜色明度高,冷暖色调交汇,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大。

[名片夹]

名片,古称谒、名刺、名帖、手本等,作为亲人、同事、朋友相互拜访时用。呈递名片称作“投刺”之礼,在明清时期,成为上流社会一种约定俗成的必要礼节和官场交往的重要工具。清代名片大小根据官职有所不同,但基本遵循明代名片特点:长方形,长七寸、宽三寸。名片夹,是一种用来盛装此类名片的荷囊,具有保护名片和携带方便的特点,其造型及尺寸大小以名片的形制为依据,呈长方形的样式,结构上类似于多折荷包,可折叠展开,受到清代刺绣的影响。名片夹也通常被施以各种吉祥寓意、民间装饰纹样。

墨绿色皮面彩缎平绣四季花卉名片夹(编号:MFB000518) 

名片夹细节一

名片夹细节二

名片夹细节三

馆藏编号为MFB000518汉族清末民初墨绿色皮面彩缎平绣四季花卉名片夹长34.7厘米,宽21.7厘米,结构似多折荷包,折叠使用。名片夹外侧材质为皮革,内侧材质为素缎,棉布为里。内侧装饰纹样包括汉字和花卉绿植,分别有竹子、兰花、菊花、桃花等四季花卉、绿植和山清水秀、露气春林、人淡如菊等汉字图符。此件名片夹除了精美的刺绣装饰以外,还使用了几何构图的特点以及“留白”的手法,用少面积的粉色、白色、黄色几何块面与绣面产生简与繁的对比,颇具艺术美感。此件馆藏名片夹上的花卉和文字装饰皆使用了平绣工艺,花卉图案与文字绣面细致入微、纤毫毕现,富有质感。整个纹样针法细腻,配色协调,给人以清新素雅之感。

民间荷包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造型丰富。在造型上具有平面均衡性、形制规范性、风格多样性等特点。各类荷包造型结构之间也有着微妙的联系和变化,体现出“同形”规律与“同构”规律,又体现出顺物自然,因材制物的传统造物观。荷包装饰纹样体现了传统人民在特定时代下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信仰。荷包技艺中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社会心态、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已经远远超出了荷包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从中我们所感悟的是那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人们对幸福的渴求和对生命的赞美。[1]

参考文献:

[1]夏婷婷. 汉族民间荷包艺术研究[D].江南大学,2015.

[2]葛芳.荷香红美_中国传统荷包设计文化浅析[J]. 艺 术 研 究,2015,08:46-50.

[3]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4]包泉万.中国民间荷包[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1988年开始筹办,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博物馆设有民族服饰文化方向硕士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的称号。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路甲2号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A座3层

电 话:010-64288067/010-64288261

网    址:http://www./

邮 件:bwg@bift.edu.cn

邮 编:100029

传 真:010-84250852

微信号:biftbwg

开放时间:

每周二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四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六 下午 : 13:30-16:30

(注:闭馆前30分钟停止入馆,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闭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