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古人是这样练字的!

 耽读斋 2016-10-21

唐西州习字残片


远在1200多年前,中国西域儿童在学习什么,他们的家庭作业本上都写了些什么?求解这个谜底并不容易。然而,新疆文物考古专家在吐鲁番盆地2007年的一项考古发现,却带给现代人一个意外惊喜—《唐西州习字残片》


唐代12岁卜天寿写本《论语郑氏注》


西州时期,吐鲁番地区建立了与内陆一样的学校,以儒家经典为主的汉文化教育,在这里得到推行。《周书·高昌传》说:高昌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传授。因此,一些儒家典籍残本得以保存下来。

1967年,阿斯塔那363号墓出土现藏吐鲁番博物馆的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卜天寿写本《论语郑氏注》,十分引人注目。卷末有二处题记,一处是:“景龙四年三月一日私学生卜天寿。”一处是:“西州高昌县昌乡厚风里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景龙是中唐李显的年号,四年为公元710年,抄写者是一位十二岁的小学生卜天寿。这两处题记说明,吐鲁番《论语郑氏注》写本林敦煌有明确纪年的写本早180年,而且内容更为完整。


《论语郑氏注》抄本后面,卜天寿抄写了一些当时流行的曲子词和打油诗。其中一首这样写道:“他道侧书易,我道侧书难。侧书还侧读,还须侧眼看。”短短几句,勾画出人物内心的活动,稚拙可爱之态,跃然纸上。


下面再看一张同时期出土的练习纸:


唐代无名氏  天佑三年所书



吐鲁番出土墨迹


19世纪末以来,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了大量的汉文文书和佛经写本,这些一千多年前的手书墨迹、墓志书法作品是研究中国书法史、西域书法史及其演变关系的宝贵资料。它们对于研究古代新疆的历史文化,新疆与中原内陆的学习、交往以及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等诸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