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远的徽州

 陆安桥1871 2016-10-22
        徽州古称新安,北宋徽宗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得名始于此。

        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四面群山环绕,层峦叠嶂,河流交叉,风景优美。历史上中原战乱频繁,但徽州一直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没有受到战火侵扰,依然是世外桃源,吸引了大批中原人南下迁移到此。徽州山水形胜,迎合了文人士大夫栖息林泉的心理追求,形成了聚族而居,以名门望族、大姓家族为主的民居村落,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民俗单元。徽州的名门望族,就有“新安十五姓”和“徽州八大姓”之说。

        这样的世外桃源,同样也吸引着我们来到了绩溪县领略这深邃的徽州文化。我们来到坑口村,参观了胡姓的奕世尚书坊、乡贤祠、胡宗宪少保府、尚书府、胡氏宗祠,还来到孔灵村,参观了汪姓的浧园。这些村落依山傍水或靠山近田,顺着地形、河流或山溪展开,有时涧溪穿村而过。村落形状并不规则(但龙川村俯瞰成船形,呈龙舟出海之势),注重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整个村落掩映在山光水色田绿之中,加上马头墙高低错落,房舍有疏有密、有虚有实,高低错落,富于变化,与周围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形成了美丽并富有生气的“山水画廊”。

        走进古村,在粉墙黛瓦渲染下,那依山傍势渗出的淳朴典雅,那浓淡相宜发散的轻灵秀气,那飞檐走兽喷泻的伟岸,情趣横生。门前溪水潺潺,黑瓦粼粼,远山碧黛空灵,薄云淡雾,风光不尽。整个村子像迷宫一样,数不清的巷子让你不知身在何处,经常让你产生这里已经走过的错觉。村落的巷子处处相通,七弯八拐终有出口。脚下清一色的石板路被踩磨得溜光锃亮,记录着古老的印迹。

       村里的民居鳞次栉比,黝黑的屋瓦,浅灰的马头墙连成一片。民居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两层多进,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人们坐在室内,可以晨沐朝霞、夜观星斗。经过天井的“二次折光”,光线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之感。雨水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民居楼上极为开阔,俗称“跑马楼”,有厅堂、卧室和厢房。天井周沿,还设有雕刻精美的栏杆和“美人靠”。一些大家族,随着子孙繁衍,房子就一进一进地套建,形成“三十六个天井,七十二个槛窗”的豪门深宅。我们坐在沁凉的古宅大厅里,时间似乎就此停止,却又像在缓缓流动,看着阳光从天井中射进来,感受着此时的“庭院深深深几许”。

        徽州被誉为“东南邹鲁”,自宋以来祟儒重教,文风昌盛,人才辈出。徽州先民对子女的教育是很讲究方法的。他们除了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力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教育目的外,还善于借助建筑样式、厅堂装饰等形式,来实施家庭教育,把自己对子孙的教育愿望,对子孙的殷切期望含蓄无声地表达出来。那古民居中天井的建筑结构,不就是在告诫生活在家里的孩子,不要成为“井底之蛙”,一辈子蹲在家里“坐井观天”吗?那镌刻“履信轩”“临书别院”“士能尚义”等字的题额,也是寄希望于子孙,要勤学苦读,行善立德,将来能在科举道路上获取功名。那悬挂厅堂两边的楹联,如“一脉祖传曰勤俭,两条正路为耕读”等,不是在教育子孙后代要好好读书老实做人吗?生活在家里的孩子,天天望着天井,看着题额,读着这些楹联和中堂,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育与启迪,终成一世名人。

        我们参观的“胡氏”后裔名人就有宋代文学家胡仔,明艺术家胡正言,清制墨名家胡天柱、著名商人胡光墉(即胡雪岩),现代著名学者胡适等人。参观的“汪姓”后代名人有宋宰相汪伯彦,元末明初理学家汪克宽,明医学家汪机、戏曲作家汪道昆,清画家汪士慎、数学家汪莱,民国国务总理汪大燮、画家汪采白,现代诗人汪静之等等。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留下的千古绝唱,意思是一辈子想去人间仙境,可做梦也没梦到人间仙境原来就在徽州。徽州作为一块有着悠久历史的土地,以其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和贾而好儒的人文积淀养育出众多的著名人物,更有着无数默默无闻的徽商,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在异域他乡滚打拼搏,不但将徽文化传播到各地,同时也回馈桑梓,为后人留下了民居、牌坊、雕刻等等精美的物质遗产。

          徽州,是人们心中永远的精神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