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书】找回华夏的信仰之根 ——评《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

 天和图书馆21tc 2016-10-22



图01:《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封面



一部以最新考古资料为起点的图文并茂之书《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面世了。正如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先生在本书序中所说,文明起源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而在上古世界中,中华文明在何时何地以怎样的机制和途径萌生的,又具有怎样的发生学特质,也就是作者叶舒宪所说的“文明发生史”的研究,更是整个人类文明起源课题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不仅是利用出土文物来图说历史,更重要的是解读文物图像的叙事意义。作者选择图说这种形式并不是为了普及常识的,而是因为在文明发生的早期阶段,各种文物的造型或图像其实隐含着重要的神话信仰线索传递各种信息。从观点与内容来看,叶舒宪教授的书其实是反常识的,他进行的是知识的探索,希望能通过神话学与考古发现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呈现出一个以往所未知的中国文明史的开端情况。

首先,中华文明的发生史探索近些年有诸多进展,但离定论还有相当距离。大家承认,中华文明的起源有着一个比我们想象中更为久长更为复杂的过程,一定要简单地规定哪一个年代是由原始跨入文明的界限,是不合理也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李学勤先生认为,用发生史一词来指说中华文明产生和逐渐成熟的过程是妥当的见解。

其次,叶舒宪提出了两套概念,一是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的理论概念。他认为文字出现并广泛使用之前的传统才应该称为大传统,而依赖汉字书本记载的文明史传统,因为时间短得多,相对而言只能称为小传统。大传统是小传统发生的母胎,对小传统有巨大的影响,反过来讲,小传统对于大传统虽然有继承与拓展的关系,但也多有取代、遮蔽和改制的关系,甚至由于一些筛选导致了文化传统的断裂。如何突破文字小传统的束缚,博采考古文物素材,结合丰富的人类学和神话学知识,对大传统之门进行叩问,发掘神话与信仰等大传统中所隐含的历史信息,为小传统找到基因和密码,正是这本书所努力实践的。

与大小传统相对应的方法论是叶舒宪提倡的四重证据法。他把《山海经》这样的的传世文献看作是探究古代真相的一重证据,把新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简帛文书看作是二重证据,把民间口传类和民族学考察的活态文化资料作为三重证据,将考古发掘和传世的古代文物及图像视为四重证据。书写成文字的东西经过了秦末的焚烧,所剩无几,其内在的主观性和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也许还充满了文字的暴力。而通过这四重证据法,他的研究走出书斋走向田野,完成了神话学宗教学与考古学的系统对接。



图02: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


那么考古学家是如何看待神话学家对于考古文物的诠释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著名考古学家王仁湘先生也为该书撰写序言,他指出:考古与神话,以前似乎并没有那么亲密的联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直是由考古学家主导,更多注重实证,但对于实证的解释又非常谨慎,不敢越雷池一步。特别是回避了神话与传说的研究途径,有时反而削弱了实证的作用。神话是文明史早期的凭依,那些以图像的方式保存在文物的神话线索,是更可依赖的史实。叶舒宪从熊龙图像与文献考述祖先神话,由玉铖的传承考察王权神话的实物原型,进而探讨尧舜传说,由神熊崇拜追溯夏王朝的信仰系统,由玄鸟为鸮考察商族来历,又由凤鸟传说研究西周王权神授的信仰本源,从而把夏商周三代相关神话与考古图像进行系统印证,完成了对中华文明发生过程的简洁而完整的描述。“让无言的出土器物发出声音甚至说出话来,从中探索无文字时代远古社会的信息,重构出失落的历史线索。这样既解释了神话更解释了考古,可谓两全其美。”

作为中国神话学会会长和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开拓者叶舒宪精通神话学和文化人类学,近些年热衷于考古,走访了国内外各类博物馆,对西北地区进行常年的追踪式考察,获得大量的一手资料。这本图说中所选的文物照片几乎都是他自己在世界各地拍摄所得。他十分注意考古学的最新进展,特别关注距今约五千年到四千年的时代北至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南至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西北到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出土的大量远古玉礼器。《说文解字》中以玉为偏旁的字有127个,《山海经》中,所讲到的产玉之山达142座。在他看来,这是史前玉崇拜在文字与文献中的反映。在没有科学探矿专业知识的背景下,古人看重山海之内的每一座玉山是有原因的,它反映了当时的玉文化的崇拜,也反映了青铜时代之前中国的社会权力建构以及玉礼器在信仰与权力上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四千年前就存在的玉石之路客观上促进了华夏文明核心价值的形成。

现代以来,中国古史被区分为传说史(或史前史)与历史,但正如王国维先生在《古史新证》中所说,“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之中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之中亦往往有史实为之素地,二者不易区别。”中国神话学习惯性地偏安在“民间文学”一隅的时代应该过去了。文物不只是物质,确认其时代分布物理性质化学成分未必懂得其精神价值象征意义。《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突破惯有的文学本位研究范式,紧跟国际神话学研究潮流,打通学科壁垒,重启神话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新范式;这不仅是神话学新进展,亦能给考古学带来新收获。深入浅出,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学研究”成果的彩图普及本。格物致知,透物见神,建立在考古新发现基础上的神话学探索,从根脉上揭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遗产和信仰原型。

作者简介:易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