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红|十年之后,面对子尤

 浩倩 2016-10-22



母亲叫柳红,独立学者, 自由撰稿人,出版有《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十年来,她直面伤痛,遵从爱子遗愿,用切实的行动开启新的生活。每逢忌日,她都会用文字向爱子汇报这一年来的变化。


少年叫子尤,曾被誉为“天才少年”、“青春狂人”,轰动一时,出版有作品《谁的青春有我狂》《画天》《英芝芬芳华蓉》,是理想国年龄最小的作者。主页君比他大一岁,这些天回看他的作品和视频,顺手抄了些笔记,感慨他的睿智和达观


“上帝准备今年送一个金灿灿的肿瘤给一个人,送给谁呢?他怕胆小的人支持不住,所以接受这个肿瘤的人需要坚强。然而,坚强挺下来的人,留下来的只有平淡的忍受,所以要送给一个乐观的人,而乐观挺下来的人,光笑没有回味,他就准备送给我,我是超越一切的!我把这叫享受。”(2004年6月29日,术后第四天,子尤对妈妈说。)


回首征程,发现一路,我不是愁眉苦脸走过的,不是唉声叹气走过的,不是遮遮掩掩小心翼翼走过的,而是一路有言笑,横刀向天笑,仰天长笑,泪中带笑走过的。”(子尤生前为《英芝芬芳华蓉》所作前言)


“我畅快一十四载,交得真心朋友,陶醉于爱人与被爱,心如一片月,有希望,有寄托。写作算是遮蔽心灵的挡风盾牌。如今一病,更见到生的渴望,死的轻易,人的无力。一切本来清晰分明,但有了种不服输的、夹杂着爱的精神力量在里面,感觉就复杂多了。就因为这一个个美好的人,我才热爱生活。”(选自《英芝芬芳华蓉》

“一次手术,两次胸穿,三次骨穿,四次化疗,五次转院,六次病危,七次吐血,八个月头顶空空,九死一生,十分快活。”(子尤病中琐记)


……


今日微信,我们征得授权(微信公号“历史之棱镜”,id:prism_of_history),转来柳红的这篇十周年纪念文章,和各位分享。既是缅怀一个”天才少年”的不幸早逝,更重要的在于他和母亲的故事对于我们的独特价值。主页君没办法比朱嘉明先生的一段话说得更好了,再做一回文抄公,结束今天冗长的编者按:


“子尤现象似乎不具有典型意义,但是却有长远的思考价值:无论一个社会的教育制度怎样,还是会有像子尤这样的孩子可以持有近乎完美的人性、炙热的爱心和不被侵蚀的纯真,以及超越年龄的智慧。十年来,柳红作为母亲,孜孜以求地认识和思考自己的儿子,并以此赋予自己人生新的意义,其实是不多见的。”


十年之后,面对子尤

——谈子尤精神世界的四个元素


文 | 柳红


子尤离去整整十年。十年,3600多天,世界和中国变化很大,我也脱胎换骨,而不变的只有子尤。对我来说,子尤已化作星空中的永恒,凝结为我生命中的座标。我期待每年的十月,一次又一次仰望星空,寻找子尤的踪迹;而10月22日,就是我与凝结成座标的子尤零距离的时刻。这个过程,是渴望和伤悲交织的过程,是感情和灵魂碰撞的过程,绝非“母子情深”这样的形容可以表达。


为了今年的10月22日,我一直在准备,准备告诉子尤,十年之后的妈妈是怎样理解他的。为此,我就要面对子尤的文字。子尤留下大量文字,包括诗歌,小说,散文,随笔,剧本,电影故事,日记,笔记等等,无论什么形式,都显现清晰的逻辑、明确的价值、浓郁的趣味,还有岁月无法掩埋的青春的生命力。


此前,我曾两次整理子尤遗作。一次是赶在他去世百日出版诗集《画天》;一次是五年后为了出版《英芝芬芳华蓉》。子尤的文字世界,如同他的思想花园,或者精神城堡。那里视野辽阔、郁郁葱葱、屋宇错落。我走进去,打开一扇扇门,穿过一间间屋,拾起散落的手稿,每一页,每一行,都令我赞叹和感慨,每一次进入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与此同时,我们朝夕相处的岁月也会像潮水一般迎面涌来,令我窒息、情不自禁。这样的经历,既有形而上的神圣和庄严,也有对心灵创伤的触摸和直面。


子尤出版作品:《画天:子尤的世界》(左),《英芝芬芳华蓉》(右)


在谈子尤的精神世界之前,我先呈上他在2004年2月4日写的一篇随笔,题目是《选择什么电影看》。子尤出生于1990年4月10日,写这篇文字时不足14岁,读初中二年级。就是在那个2月,有一天,我们俩走过铁狮子坟过街天桥,他忽然说:“妈妈,我想有一个传奇的人生”。不曾想,一个月后,2004年3月24日,他就住进了医院,从此再也没有离开病床,总共两年七个月的时间。如他所说:“我那苍天之下,天桥之上的话就应验了”。子尤的这篇文字写在“生病之前”,可以看作是他短暂人生的分界线,将要开始“传奇人生”时刻的一个心思记录。



右:2004年3月下旬,子尤发病入院,躺在大病房加床上,递一个耳机给我与他一同听相声;左:2006年10月22日夜,写祭文:“子尤自由,自由子尤”



选择什么电影看

子尤 2004-2-4


我的题目写得不准确,确切地说,应该是随着你电影知识的增长和本身对电影的兴趣,你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电影看。       


我觉得我看电影的路程虽然是自己摸索出来的,但很准确,所以在这里写出来,供大家参考。(我面向的观众是那种只当电影是消遣、没仔细钻研过电影的普通观众)         


第一层(娱乐欣赏)       


一开始看电影,应该看卓别林的电影。这是必须的,他的电影有趣,又通俗易懂,会让人对电影产生好的印象。 


推荐电影:《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城市之光》《淘金记》《大马戏团》《小孩》。反正他二十世纪20、30年代的电影都该看。       


看完卓别林的电影,你就该看奥斯卡的电影,就是那些奥斯卡30-50年代的获奖影片。这些影片在大一些的音像超市里会有卖的,它们属于那种很呆板的电影,没有光彩,可是毕竟有名气,看了也好。真正好的电影是不会获得最佳影片奖的,比如《公民凯恩》,要获得此奖,非得把锋利的光彩磨圆滑了才行。          



第二层(商业与温情)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很值得看,他的电影很真诚。或许他成不了伟大的思想者或艺术家,但他是永远被我们怀念的播种童心的精灵。      


推荐电影《印地安纳琼斯系列》《外星人》(一定要看)《侏罗纪公园》《人工智能》《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很有意义,我因它而开始了写作之路)《辛德勒的名单》(它太神圣了,可以最后再看)。另外,《星球大战系列》看了也会不错。             


第三层(玩耍电影)    


这一层与第二层弄错了不可以,这一层的电影实验性很强,它的动感会让人轻浮,不想再去探寻沉静的艺术。但我所推荐的所有电影绝对都是不可多得的经典。让你知道电影能耍到什么程度。      


推荐电影:《搏击俱乐部》《落水狗》《低俗小说》《杀死比尔》《罗拉快跑》《两杆大烟枪》等等。      


第四层:(早期的经典探索电影)     


这些黑白片都非常棒,只要一说片名,那绝对如雷贯耳!     


美国:《公民凯恩》《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     

欧洲:《一条叫安达鲁的狗》《卡里佳里博士的小屋》     


这些电影要是拼命找,还是能买到的。它们对镜头的探索,让人震撼!


第五层:(对顶层电影的摸索)


法国新浪潮电影应该用耳朵欣赏,日本黑泽明的电影要跪下欣赏,美国库布里克的电影要躺下欣赏。   

   

《广岛之恋》《筋疲力尽》《四百击》,这三部新浪潮开山电影一定要好好看。《2001漫游太空》算是电影版本的圣经了。        


第六层:(真正的大师电影)


总算到了大师电影,来,看看。       

伯格曼的电影,只能用神圣形容。       

费里尼的电影,用迷离来形容。       

塔科夫斯基的电影,没法形容。      


《第七封印》《野草莓》,看了这些的电影,我感到自己在和上帝接触。《甜蜜的生活》《乡愁》《牺牲》我看不懂,但是我在用心和导演交流。最美的电影是真诚的。 




第七层:(巅峰电影)

   

你不要以为看到第六层就心满意足了,第七层才是最高峰。看谁的电影呢?看卓别林的电影。听到此话的人可能会摔着。但真的,我看电影从来都是用虔诚的态度看。我有自己的艺术世界,不允许自称艺术的肮脏东西进入。有一个意大利导演叫帕索里尼,他拍的电影多有色情或不堪入目的场面,甚至在他的最后一部影片,有大家一起吃屎的场面,还有用纪录片的手法拍摄男女被折磨至死的镜头。我曾买过他的两部电影,买了之后马上就到大街上将碟掰碎扔进垃圾筒。 

      

他的电影被很多人称赞,并被冠以“保罗”作为他的姓氏,那可是神圣的姓氏。或许他的电影有思想,或许我刚才说的镜头只是他的思想传达方式,但我不接受。我对艺术的定义是:艺术是真善美的。这个人真恶心。     

  

我们不是为了看电影多而看电影。我刚才列了那么多名单,只是因为我相信那些电影是好的,是能让人接受的。我们要欣赏的是美好的艺术,而不是具有功利色彩的什么东西。   

     

卓别林的电影多么美好!他或许会被人轻视,可真正爱他的人会看他的电影看得很深。他阐述了电影最根本的价值。有很多电影值得一遍遍看,每次看都有新的体会,不受我分的级别的影响,卓别林的电影就是这样。关于卓别林,似乎是我永远说不完的一个话题,因为他是我崇拜的对象,是我的最爱。在这篇文章中,我希望能将我对卓别林的思想吐干净。        




人们对于他们所熟知的人会缺少敬畏感,这确实是一大悲哀,卓别林就是太被人所熟悉,于是也很少有人像我这样仔细研究他的电影思想。在繁华的音响超市里的电影,年代最早的,应该就算卓别林的电影,好象整个无声时代,全是卓别林一人挑大梁。   

   

普通人的电影知识很浅薄,一般只是去图个乐,无形中也对他们所看到的电影有了个分级,很直白的是普通电影,看不懂的是深刻电影。普通电影升不了大雅之堂,卓别林电影自然也就是这一行列的。 


要看电影,必须先从卓别林的电影看起,而当你想知道电影的思想真谛时,别忘记了卓别林的电影,最真正的电影还是属于他的。  

     

电影始于卓别林,止于卓别林。 

     

哎!卓别林!哭也为你,梦也为你呀!      

 

推荐电影:卓别林《大独裁者》以后的电影,我之前推荐过的电影该再看。



摄于2004年3月14日。十天之后,子尤发病入院。写下面这篇文字时,他就是这个样子。




从这篇即兴之作,我窥见到子尤精神世界中的四个元素。


第一个元素:善良和博爱


我相信,人来到世界的时候是善良的,关键是这个善良能否得到呵护、尊重和发育,逐渐地宽阔和厚实起来,成为一种博爱。子尤的生命很短,他与生俱来的善良心性格外突出,凡事为别人着想,为父母、为亲人、为朋友,不怕和不在意“吃亏”。对此,每一位认识他的人都有深刻印象。而因为子尤自己是这样,所以,他也将人是否善良、是否对别人怀有善意和同情之心作为衡量他人,包括电影、艺术家的一个标准。


子尤为什么那么推崇卓别林?就是因为卓别林的电影和艺术成就基于深沉的人道主义关怀,他带给观众短暂的欢笑背后,是让人长时间地心酸和思考。不论卓别林电影中的,还是其他作品中的小人物,在他们生活和劳作的表象背后,在生命深处都充满了太多的痛苦、悲哀和无奈,只是卓别林更多地让悲剧“喜剧化”,将悲剧的本质揭示得极其深刻。子尤把很多欢笑和眼泪,还有文字和感情都奉献给了卓别林和他的电影。他永远有与人分享卓别林的热情,不断在家里给人放映。子尤的理想之一是做电影导演,他无数次说过要在自己影片的片首写上“献给伟大的艺术家卓别林”。


子尤的内心和文字,洋溢着对人的爱,对美好的赞美,以及如影相随地对世间苦难和人生悲哀的同情心和正义感,还有不时冒出来的义愤填膺。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当然就不可能是善良的,即使他以爱的名义行事,也一定虚伪和苍白,经不起岁月的考验。


第二个元素:求知和博学


子尤从小就有不可思议地强烈求知和自己来创作的冲动,这几乎是他生命中最强劲的动力。姥姥姥爷至今常回忆子尤周末回到姥姥家,天刚亮,就坐到窗台上,借着晨曦的光读书。早年,北大西门外有一个叫作“镇宇“的影碟店,是发烧友级别的。光顾该店的多有北大和远近一些有识之人。子尤这位少年常客之在行,令店老板赞赏。


子尤在写罢《选择什么样的电影看》之后的两年八个月生命里,他的电影知识和思想程度又有了相当高的提升。曾经有一位美国伯克利的电影人来病房跟他谈电影,对方不大会中文,子尤不会英文,但是,他们居然能聊得通,且乐不可支。


子尤对世间万物之热爱,爱得馋人又缠人。他的好奇、兴趣和钻研不光在电影领域,他对文学、戏剧、相声,现实和历史,中国和外国的人、事、物,多有涉猎,每有涉猎必有见解,妙语连珠。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求知欲望,也有不同侧面的求知冲动,问题是如何让这种求知欲望和兴趣冲动得以充分的发育和满足,而不是被压抑下去。子尤的生命不仅是以求知欲作为动力的,而且,这种求知欲还展现为对知识的“跑马占地”式地狂奔,加上与生俱来地在自己喜欢的方面博闻强记的本事,什么到他的脑子里都“烩于一炉”,创造出一套思想来,并具有记录思想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在子尤身旁的人,都眼见着他从自我发现、探究,走向“博学”的跳跃,如同完成从戏水游泳到扬帆远行的水手的转变。看看子尤对电影的分类和解读,不同凡响。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是怎么可能的呢?


第三个元素:对美的追求和崇尚


子尤的知识和思想很大部分是在自学中完成的,这个过程也是美育的过程,是他的价值观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因其善和真,而有是非;因其“博学”而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他的价值观并没有停留在观念上,而是体现在对艺术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上。你看,他的要求多么苛刻,把美看得多么庄重。


前段时间,我的先生朱嘉明和他的老朋友江小迪一再讨论“美”的问题,他们不是学院派式地讨论所谓“美学”,而是将“美”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最根本的尺度:对人而言,追求美的和向往美的,都会是好人;对社会来说,也是如此。仇恨美的,破坏美的,一定不是好人和好社会。谁能说破坏自然和生态环境的人和社会是好的?


教育,说一千道一万,就是“美育”,自然之美、身体之美、思想之美、科学之美、艺术之美、真善之美。子尤曾说“我是翩翩美少年”。他之“美少年”,绝不仅容颜外貌,而是有精神内含。子尤明白:这个世界的价值和美的价值是相同的,而艺术的真谛就是美,艺术是美的表现形态。所以,子尤崇拜艺术。艺术就是子尤的“宗教”,不容任何亵渎和侵犯!


子尤甚至将对美的认知和体验推到极致,在某种死亡与某些特定人物和情境之间建立起审美联系。他认为,清华大学登山队队员死在高山之巅,是生命的一种理想归宿;他认为《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中崔雅(Treya Killam Wilber)死得漂亮,“在疾病中升华,活明白了,圆满地完成了人生的旅程,也就是提前完成任务。风雨大作,天地为她送行!这样的死,有什么不好?她创造了真正的奇迹!她真正超越了生死的狭隘界限! ”(引自子尤《生亦漂亮、死亦漂亮》(2006))


第四个元素:自由和独立


子尤的名字取自由的谐音。他无疑是幸运的,如同这名字,很大程度地生活在了一个自由成长的环境,这一点,从他的博览群书,深入电影世界,观看和表演话剧,从未间断地与相声喜剧同乐,写数十万字甚至更多的故事和诗文,可以证明。在这个过程中,子尤形成了独立的人格。这个人格,包含着自尊,自爱,包含着是非感,正义观。


这不仅表现在他对电影的评论上,还有他对似是而非的“专家”的不屑,对教育体制戕害孩童的痛恨,对大人世界自以为是的偏见,对一个个逝去生命的呐喊;他论人论事既有热情洋溢地赞美,也有鞭辟入里地批评,态度鲜明,绝不含糊。


子尤极幽默,是个笑话爱好者,有随时随地记笑话,说笑话,写笑话的习惯。幽默是一种智慧,也是自由和独立感的一个标志。子尤一直处于思想、文字、行为三个方面的自由。所谓思想自由,是因为他基本没有受过禁锢,被“洗脑”一说在他这儿不成立;他没有框框,头脑开放,“营养”丰富,思无禁区;所谓文字自由,是他自由书写,能把规定的四篇假期作文,用一篇写女生的万字长文替代,堂而皇之交给老师,还要附上:“一篇顶四篇”。


从他口吐诗句、编故事、讲故事,由家人记录,到自己动笔;从学写凡尔纳,改编莎士比亚,模仿金庸武侠,到创作诗歌、散文、小说、剧本;所谓行为自由,爱学什么,爱读什么,爱看什么,爱写什么,能够自己做主。岂止如此,他还画着达利(Salvador Dali,1904-1989,生于西班牙,画家)的胡子上学去。此等在不自由地行怪异之举也是子尤自由的象征。


自由,对于天生向往自由、需要自由的孩子太重要了!如果子尤没有上面这三种自由的话,他就不能活成这个样子。因为没有充分的自由,就不可能成就独立的人格;而没有独立人格就不会有尊严,肯定是无趣的人。对这样的人子尤从来不喜欢。



如果将以上分析,形象地表现,用不同颜色的彩笔画出博爱、求知、艺术和自由在内的四个圈来,这四个圈的重叠之处就是子尤的多彩颜色。写到这儿,脑中飞来他说自己“多姿多彩”,是“万花筒”,还有“别人让天空主宰自己的颜色/我用自己的颜色画天”的句子。 多少人终其一生也实现不了有四个圈和四个圈的重合。说到底,人的终极价值,只能从形而上的方向去解释。这样想,子尤给我的是骄傲和宽慰。


确实,子尤走得很远,我一直想追上他,却越落越远。他的脑子里到底装了多少东西?他的思想何以像水一样流淌,他又怎么能信手拈来妙笔生花?特别是他最后时刻都想了些什么?这些问题萦绕着我,挥之不去。所以,我把理解子尤当作一个功课和一份责任。在十年前的此时此刻,我曾经对他许诺:“我要将你散落一地的珍珠一颗一粒地拾起”。十年来,我一直做着点点滴滴的准备。在友人的帮助下,今天,我们将子尤电脑里保存的生病以后的文字印出来,不是出版,是自家印出来。



子尤姥姥题写封面


有些遗憾是永远不能弥补的。例如,子尤在最后阶段还希望我给他找人,来听他用十个美国导演讲美国电影史。我没有给他找到听讲的人,或是没有认真落实他的这个想法,致使这样的串讲,一次也没有实现,没有满足他的心愿,更永失他宝贵的思想。前段时间,我曾着迷于量子纠緾,其中一个原因是以为量子可以同时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存在,灵魂很可能是量子的一种存在状态。量子是物质,物质不灭,灵魂永恒。亲人之间一定存在着精神和灵魂的依存关系。


最后想说:过去十年,我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关怀和帮助,衷心感谢。还有我的家人,父母姐妹,他们与我一同承受失去亲爱的子尤这一家庭“灾难”,没有给我增添一丝一毫的精神负担,只有帮助。而最为幸运和值得感谢的是在子尤走后,朱嘉明进入我的生活。我们风雨同舟。是他,给了我精神上的支撑和引领,帮助我走出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子尤妈妈”这一角色的人生缺撼,活出自己。这,也一定是子尤的心愿。

 

柳红写于维也纳

修订于2016年10月22日凌晨



2016年9月13日于北京昌平南口凤凰山陵园

商业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chenteng@imaginist.com.cn

转载:联系后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