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信社改革逾期:重构利益格局是最大问题

 文野 2016-10-22

  一直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主力军的农信社,股份制改革大限将至却挑战诸多。近两月全国各地方密集召开农信社改革推进会议,提出抓紧进行不良清收推进改革,而改制后的利益格局重新分配成为最大难题。全国各地仍频繁被爆出农信社“被贷款”事件,为原本已经“逾期”的农信社改革又增添了更多挑战。

  农信社及其演变而来的农合行、农商行一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力军。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农信社、农商行和农合行法人机构数共2350家,占全国银行业法人机构数将近60%;机构从业人数83万人,占全国22.1%。资产总额为21.3万亿元,占全国银行业资产总额12.37%。2014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余额分别为7.1万亿元和3.4万亿元。主要涉农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总数为81397个,其中农村信用社网点数为42201个,占比为51.85%,排名第一;农村商业银行网点总数为32776个,占比为40.27%,排名第二。

  但农信社想要更好服务“三农”的路途并不平坦。据《中国企业报》报道,继山西天镇县农民“被贷款”事发之后,朔州市平鲁区又牵扯出冒名贷款事件。今年以来,原本立足于服务农村的山西农村信用社,因为屡次发生“被贷款”事件而深陷信用危局。“被贷款”的背后,反映了农信社系统硬件的落后,无法与央行联网导致对贷款人信息核查不利,也反映出农信社要加强风控尽早走向市场化完成改制的迫切需要。

  完成股份制改革后,不仅可以创新业务,还将拓宽资本补充来源,使得农信社可以像其他银行一样具有完善的治理结构和竞争优势。事实上,目前存在的农信社、农合行本质上已不再是“合作制”,与商业银行基本类似,经营业务也主要为商业化经营,区别主要在于监管。

  农信社、农合行主做传统业务,很多创新业务不允许开展,但如果改制为农商行后,内控做得到位,就可以开展很多新业务,为机构自身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改制后资本补充渠道将大为拓宽,很多农信社不允许发行资本债或者条件很高,但如果改成股份制,资本补充来源将更加多元化,例如重庆农商行已经实现上市融资。

  无论对于农信社自身发展还是整个金融体系创新,改制都是应有之义,但难点却相当多。

改制“逾期” 不良清收或需政府买单

  2010年银监会曾表态,五年时间全面完成农信社股份制改革,为此银监会将不再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现有农村合作银行、农信社都要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照此推算,今年占据农村金融半壁江山的农信社股份制改革大限将至。但截至2014年底,我国仍然存在将近1600家农村信用社。

  一家浙江大型农信社高管对新浪财经表示,目前全国各省农信社改制完成步调不一,例如安徽就已经完成,浙江省至少还有几十家没有完成,贵州完成了30%。但银监系统、央行等监管机构一直在推动农信社改制。央行官员此前表态,央行将通过合理确定合意贷款规划,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加强存款准备金政策支持,鼓励农信社加入银行间市场,推进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银行。

  河南省表示,要在2017年用三年时间完成股份制改革。据某省联社官员向新浪财经介绍,2017年实际上也是监管层给出的新的改革完成期限,监管层最新要求在2017年完成农信社改制农商行。虽然要求时间延长,但农信社改制仍面临诸多难题,这一过程难言顺利。公开信息显示,近两个月全国各地密集召开农信社改革推进会议,并且首要提出抓紧不良清收。

  不良清收是农信社改制的关键之一。据上述高管介绍,受到经济形势下行等影响,浙江这一带农信社不良贷款相比去年要翻一倍。目前该农信社也组织了不良贷款清收专项计划,高管盯重点支行,支行盯重点客户。

  一方面是清收不良,想办法把不良贷款收回来,另一方面是如果已经确定为不良,要想办法将抵押资产处置。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农信社主要从事传统业务,贷款都有相应的抵押,在报表上的坏账可能只是暂时的,但是目前不良资产的抵押处置也成为了一个难题。“目前抵押资产本身变卖比较困难,明明原来值三个亿,现在一个亿可能也没人买”。

  除了按照商业银行模式解决不良贷款外,农信社基本属于社区银行性质,大部分都是支持地方建设,因此有的农信社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部分贷款项目也是出自政府意愿,因此对于不良处置也不排除政府要买一部分单。

  2014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为3.8%,随着今年经济形势下行,不良风险还将加速暴露,浙江地区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不良率是2.55%,而这一数字相对来讲已经是较低水平,上述发生“被贷款”的平鲁农村信用社坏账率高达8%—9%。除了上述的“被贷款”事件,再加上农信社目前也在进行业务网络化,探索上线微信银行和直销银行等,这对于原本风险管理水平就较低的农信社来说,风控压力将变得更大。因此农信社想要达到改制的最佳效果,风险控制方面需要加力。

利益格局重构是最大问题

  除了不良水平较高之外,农信社改制最大的问题就是涉及利益权利的重新分配。绝大部分农信社此前采用是与农村合作的形式,股东数量庞大甚至达到几千人,改成股份制将涉及到大量股东退股,以便股东人数缩小到符合股份制要求。回购老股东股票的过程难度较大,如何定价较为困难,尤其在农信社盈利情况较好的情况下,农民股份被回购的意愿并不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农信社此前股东分散,因此并未形成大股东“掌权”的局面,实质控制权掌握在内部人(经营者)手中,改制后导致股东结构大变革,大股东变为实际控制人,同时掌权者的变革势必随即带来整个农信社经营理念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尤其是有些农信社改制过程中还决定引入战略投资者,新的战略投资者都有各自在资本市场投资的策略布局,它们成为大股东后将对原农信社经营方向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现有的内部控制人抵制农信社改制不足为奇,他们既要失去本有的对农信社的控制权,又将面临整个农信社经营发展方向等其他重大变化。毕竟涉及到权力、利益的重新分配。但如果从公司治理角度看,内部控制人不利于公司治理,再加上监管层的改制要求,接下来的农信社改制应制定好相关方案协调好各利益方继续向前推动。

监管理清:省联社向服务功能发展

  一直以来,对农信社的管理都相对混乱,省联社的管理一直受到争议。目前地方政府成立的省联社、银监会和央行都属于农信社的管理者,而且改制完成的地区也依然维持这个管理格局。农信社内部人士称,农信社绝大部分是民营的,股东较为分散,因为没有大股东说了算所以地方政府出于防风险的角度考虑,成立省联社来管理农信社,省联社主要是负责农信社的人事任免,银监会主要是农信社设立资格方面的监管,央行主要是偏向于业务方面的监管。

  “省联社地位挺尴尬的,央行和银监会监管就已经差不多了,农信社本身都有自己的高管,改制后的农商行是股份制的商业银行,有自己的董事会,省联社又来直接人事任免,然后董事会通过,从公司治理角度讲是不合适的”上述内部人士说。

  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信社可以完全脱离省联社,省联社的功能不应该是干预机构内部治理,而应偏向于服务功能。由于农信社本身的规模较小,对外谈判能力较弱而且新业务拓展成本较高。省联社可以将各个农信社组织在一起,代表全省的农信社服务机构对外开展业务以增强谈判能力。再比如对于单个农信社没有财力去做的信息服务系统等,省联社可以来开发,下属的农信社来付服务费。

  总的来说,农信社改制大方向明确,从公司治理角度和监管要求来看都势在必行,但仍面临诸多阻力,除了加强风险防控为改制创造更好条件外,还要制定相关方案协调各利益方应对利益格局重构的困难。同时注意理清监管,未来将省联社逐步向服务功能转化,增强农信社竞争力,降低业务成本,更好的发挥服务“三农”的作用。

文章关键词: 农信社 不良贷款 监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