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培酮引起严重低血糖,你需要了解的潜在机制

 lsjtg 2016-10-22

低血糖是一个严重的医疗问题,能引起卒中、永久性的神经损伤或死亡。虽然由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引起的高血糖风险众所周知,但这个系列案例报告表明,低血糖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也具有关联。

由于低血糖可以引发肾上腺素刺激症状如易激惹、焦虑,因此如果能够充分认识到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与低血糖之间的可能相关性,将会有效防止误诊和提高与精神分裂症症状恶化的鉴别诊断能力。

严重低血糖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它通常被解释为葡萄糖水平和胰岛素分泌之间的不匹配。本文报告了一例因服用利培酮而出现严重低血糖的病例。

77岁男性,疑有胰岛素瘤以及50年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史,最近因严重低血糖被送入内科治疗。4周之前,他因断药导致精神症状复发,被送入医院,入院后一直服用利培酮2mg/d、喹硫平50mg/d。但他的病情并未好转,清晨血糖浓度24mg/dL,进行了一定的血糖管理控制。胰岛素瘤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下:空腹血糖(FPG42mg/dL,免疫反应性胰岛素(IRI13.2 μU/mL。虽然IRI值高于PG,但数据尚未达到胰岛素瘤的确诊标准(PG/IRI=3.18, 胰岛素瘤 <2.5)。影像学研究也没有发现任何可能引起低血糖的器质性疾病。因此,我们怀疑是药物引起了低血糖,并用布南色林取代利培酮。之前曾有成功案例使用布南色林治疗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低血糖。随后,未再发现低血糖(FPG: 91mg/dL; IRI:5.1μU/mL)

潜在作用机制

低血糖是抗精神病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之一,虽然之前有相关报道,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除。胰岛素分泌过多被认为是一个关键机制。奥氮平和喹硫平可作为毒蕈碱受体拮抗剂,可使基础胰岛素持续分泌。然而,当胰岛素过度分泌时,低血糖也很少发生,因为葡萄糖的产生和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是受到严格调节的。血液中葡萄糖的下降很快被机体察觉,反调节机制会发生作用来使血糖恢复正常水平。

在这个反调节过程中,α-2肾上腺素受体非常重要。胰腺β细胞上的α-2肾上腺素受体抑制胰岛素的分泌,α-2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能增加胰岛素分泌。利培酮对α-2肾上腺素受体具有拮抗作用,可能导致反调节机制失效,从而引发严重的低血糖。换为布南色林后胰岛素分泌减少,病人血糖水平改善,可能是由于布南色林对α-2肾上腺素受体具有较低的亲和力。


针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低血糖的研究,小编也进行了搜索,发现了其他3例出现低血糖的日本病例,他们都是服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且都是无糖尿病、非肥胖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这3名患者是在增加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期间出现低血糖的,出现在餐后2-3小时,他们没有合并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药或有代谢效应的药物。

案例1

女性患者,27岁,住院112天口服400mg/d喹硫平时出现眩晕、震颤、心悸,这些症状在喹硫平加到600mg/d时加重。此时她的餐后3小时血糖为3.2mmol/L,这些症状在口服糖后缓解。在接受喹硫平治疗期间做的口服糖耐量试验(600mg/d,第154天)进一步证实了低血糖反应。我们用哌罗匹隆替换喹硫平(第167天),患者低血糖症状明显好转,但是在重复口服糖耐量试验时仍出现了无症状性低血糖。

案例2

男性患者,53岁,在服用利培酮6mg/d(入院的第43天)和8mg/d(第86天)期间先后进行了两次口服糖耐量试验,他的血糖在8mg/d剂量下在试验后2小时明显降低(2.5mmol/L)。患者在服用利培酮8mg/d时有明显的震颤和心悸,但在服用6mg/d时没有,而且通过口服糖耐量试验也未能发现有低血糖的生物化学证据。在利培酮的剂量降低到3mg/d且合并使用18mg/d的阿立哌唑时,低血糖症状和异常的口服糖耐量试验结果才消失。

案例3

女性患者,32岁,在服用奥氮平10mg/d20mg/d期间分别接受口服糖耐量试验,剂量在10mg/d时未出现明显的低血糖症状;剂量在20mg/d时患者餐后出现易激惹,口服糖耐量试验出现低血糖,以及一个较高的胰岛素不稳定时程的反应峰,这与体内及体外试验所发现的奥氮平导致胰岛素释放量增加的结果相一致。

许多研究都报道过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会引起患者血糖升高,但对于抗精神病药与低血糖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较少,更多的低血糖研究是必要的,这样可以更好的分析抗精神病药物对代谢调节的影响。

文献索引

1、Nagamine T. Severe hypoglycemia associated with risperidone[J].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2016

2、Suzuki Y, Watanabe J, Fukui N, et al. Hypoglycaemia induced by second generation antipsychotic agents in schizophrenic non-diabetic patients[J]. BMj, 2009, 338: a179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