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三位刘氏皇帝,丰功伟业对文化影响深远。他混混出身稳坐皇位

 吴梅枫 2016-10-23

自汉以来,中国历史上刘氏皇帝多达79位,含兼称刘氏和汉姓刘等,自汉以来受封诸侯国王和自立者更不少于500位,位列各姓诸侯王人数之首。

TOP1汉高祖-刘邦

一、笼络手段极为高明:善于根据情势揣摸它人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已所用。

二、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楚汉相争未决,项羽对刘绑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

三、坚忍克己。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封秦重财物于府中,不取分文。

TOP2照烈皇帝-刘备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许多人都认为刘备是一个仁义善良的人,他没有野心,不像曹操那样,雄心勃勃。

可是我对他的看法不一样。

一、刘备很聪明,但是他也很有野心也不比曹操要小,只是那时的人民不懂,看不出来罢了。首先在被曹操追杀的时候,他带着许多百姓差不多是倾城,因怕曹操屠城,那这些百姓差不多有好几万,这可不是一个小数量,在那时人心是很重要的,而且只要有人就有了武力,因为刘备别无选择,放弃百姓逃命,有背仁德之名,虽然快可是会落得一生臭名。因为刘备看似心慈手软可是他却非常狠,为什么呢?

因为,刘备自己跑也跑不过曹操的手掌心,但是他却想到了一个常人想不到的方法,这个方法能让他成功逃脱而且不留一点臭名,这个方法主要是因为他狠,你想一想他自己逃不过曹操的手掌心,有会臭名远扬,而带着百姓逃就不同了,原因就是因为百姓多,你想一想这么多百姓当你的挡箭牌谁还会逃不掉,就算他曹操拿着机关枪扫射,好几万百姓也会费他很长时间,那这段时间刘备干嘛呢?哪还用说逃呗!这样刘备不仅可以逃脱还可以赢的爱民的荣誉,当然,刘备也不是像我说的这么狠,只不过他聪明罢了,其实曹操没准不会屠城,是刘备的谎言,这个谁也说不准。

二、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如爱民、爱材、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在三国的人物中,真正的奸雄不是曹操,而是刘备。由于三国一书的作者从内心深处的抑曹仰刘观点,自然就把曹操描写成奸雄。但三国读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刘备才是真正的奸雄。曹操本来也够奸雄的资格了,但有刘备在, 他实在不应该荣获奸雄这一称号。看看刘备的一生;吞刘璋、 迫刘表、坑吕布、骗曹操、懵袁绍、伐孙权、摔阿斗、嘱孔明、迎张松、欺袁术。无不体现其奸雄的性格. 刘备作为一草根英雄,28岁才结义,有了两个兄弟,论武功、论智慧、论家世怎么跟那些人比。 做为一个普通人,你如果是他,你能怎么做;在那个杀人的时代,姓刘的皇帝都没用,他却能够成功,成为一代霸主。

TOP3汉献帝-刘协

汉献帝刘协是汉朝的末代皇帝,对于熟悉《三国》的读者来说,他肯定是一个不陌生的人物。

但是在大家的心目中,这个汉献帝与群雄四起的汉末三国群雄豪杰相比,历来都不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虽然拥有皇帝的高贵身份,但由于他手中没有军队,没有掌握管制天下的实际权力,因此他只是个被曹操拥立的一个傀儡、一张可供他操纵的政治王牌而已,对于汉末三国的历史进程而言,他自然起不到什么关键性的作用。当曹操去世之后,由于北方已经统一,局势比较稳定,他的儿子曹丕就轻而易举地把汉献帝这件已经没什么用处的摆设赶下了台,然后自己取而代之,称魏文帝。不仅小说里是这么写的,史书上也是这么说的,现代的很多史学家也对这个问题没有多大疑问。那么,历史的事实果真是如此吗?

首先,汉献帝本人并不是一个懦弱怕事、既无权又无能的人物,而是一个明大事、识大体、心怀天下、心系苍生、很有战略眼光、很有治国才识的皇帝。我们过去评价汉献帝,常常会想到曹操批评汉献帝的一句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即是说汉献帝从小娇生惯养,空有心志,没有无治国安邦的能耐。事实上恰恰相反,汉献帝从小命途多舛,在他出生不久之后母亲王美人就因宫廷斗争而被何皇后毒死,因此他连自己的妈妈长什么样都不知道,自幼得不到母爱的体贴,日子过得应该是很苦的。董卓攻入洛阳,废掉少帝刘辩,拥立刘协为帝,并将之胁迫至长安。董卓被王允设计杀掉后,他的手下军阀起而作乱长安,更是一片兵荒马乱的气象,汉献帝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小小年纪就要去应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受到的磨砺不可胜数,是非常不容易的,怎么能与那些富家纨绔子弟先提并论呢?再者,汉献帝刘协从小天资聪颖,处事得体,董卓拥立他为帝虽是出于更便于加以控制的原因,但有一点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他比他的哥哥更有“帝王风度”:当董卓率军来到洛阳郊外偶遇少帝刘辩和刘协时,刘辩当即就被吓得大哭不止、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而年纪更小的刘协却临危不惧,对董卓提出的问题应答如流,这是很了不起的。在长安时,有一次闹饥荒,汉献帝命一位大臣开仓放粮,结果这位大臣监守自盗,饥荒依然严重。汉献帝通过当庭煮米实验戳穿了他的罪行,但却没有下令将这位大臣依罪斩首,而是打了他几十大板,然后令他再去处理此事,这位大臣自然不敢再搞鬼,很快就处理好了镇荒的事。

第二,汉献帝的作为深深地影响甚至扭转了整个汉末三国历史的走向。为了摆脱长安西部军阀的控制,重新稳定天下局势,汉献帝做出了东归洛阳的决定。事实证明,汉献帝的这一计划很有战略眼光。洛阳是东汉旧都,有着便于号令天下的优势。为了实现这一计划,汉献帝不惜历经千辛万险,耗时一年多时间最终到达了目的地。汉献帝的归来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东部地区的局势,势力本来相对弱小的曹操在拥立汉献帝建都许昌后,一下子就拥有了作为中央政府号令天下的优势,面对汉献帝的号令,地方军阀哪怕不愿服从,起码也得做做样子。当时曹操北面有袁绍,南面有刘表、袁术,东面有吕布,都是势力远胜曹操不好惹的主,汉献帝的到来,使这三方顿感压力倍增,吕布表示拥护中央朝廷,立即解除了和袁术订立好的同盟关系,袁术称帝,立即遭到了四方诸侯的声讨,很快在众人的攻伐之下灭亡,在官渡之战中,刘表本和袁绍是同盟关系,但因为有汉献帝存在的缘故而不敢发兵袭击曹操后方,而是采取中立态度任凭曹操和袁绍斗得你死我活,这解除了曹操与袁绍作战的一个很大隐患。南方势力本来十分弱小依附于袁术势力的孙策,因为拥护汉朝廷的缘故得到了汉献帝的大力支持,汉献帝给他加官又是进爵,委以他平定南方的重任,这使得他一时间转弱为强,声望势力大增,这样,他一举荡平了东南的一些割据势力,南方逐渐走向统一,这为日后东吴集团的形成打下了雄厚的根基。

由此看来,历史上真实的汉献帝,虽不能说是一代英才雄主,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在他一生执政的过程中,从来都没有做过一件错误的决策,如果说有真有什么错的话,那就是他错生在了汉末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假若他能够被生在太平年代,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很有作为的好皇帝。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郡县制的皇朝。由于第一个皇朝秦朝的历史太短,并没有给汉朝留下多少经验以资借鉴,故汉朝的许多统治方法都有待于自己去探索。

我们可以看到,汉朝其实做的相当不错,尽管其中也有曲折,但毕竟运转了四百年,给后来的王朝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汉朝以他的创制定例的开拓精神,辉煌的武功,昌盛的文化与科技,标志着中国大一统王朝少年时期精神与活力,他的影响几及于大汉民族的每一个层面,以至于200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得到,我们仍与他血脉相连,我们仍可以从汉史中获得信心与勇气。 汉朝的伟大首先在于他确定了一个统一帝国所必须的官方意识形态。秦朝独尚“法”术,由于用政太急太猛,民不堪命,以致于二世而亡。汉初鉴秦之失,用黄老无为而治。在汉初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这无疑对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发展,巩固统治秩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用之一久,流弊也随之而生:王国势力过于强大,商人豪强骄横不法,中央孱弱,对匈奴的悔慢侵略难以作为。这些问题如继续下去,对内难以巩固统一的局面,对外形成不了合力,无法保家卫国。 此时有汉武大帝横空出世,他毅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变“无为之治”为“有为之治”。汉武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