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武挥鞭之---曹丞相冤枉

 陋室堂主 2018-11-20

      公元220年,汉丞相、魏王曹操死了。曹操的死,并没有让压抑多年的汉献帝松口气,因为继承了魏王爵位和汉丞相的曹操的儿子曹丕,最终还是逼着他禅让了皇位,曹丕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延续了汉朝封给曹操的“魏王”的封号,把国号定为“大魏”,曹丕就从汉朝的魏王,变成了大魏国的皇帝。由此终结了汉朝四百多年的历史。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事件,从曹丕建立“大魏”开始,真正的“三国”时代才算真正到来。尽管小说《三国演义》是从汉灵帝开始说起,但是直到汉献帝禅让,说的都是“汉朝”的事儿,和“三国”没关系。只是三国时代之前的一段铺垫,不过这个铺垫有点长,但那段历史真正的精彩,也就在这部分。三国形成之后就少了许多的精彩而变得寡然无味了。

      对于大魏国的建立,很多史学家下的结论是“曹魏篡汉”。并且,这个“罪名”是算在了曹丕他爹曹操的头上。

      因为曹丕当了皇帝之后,给他爹,也就是被称作“奸雄”的曹操追封为大魏的“太祖武皇帝”,就是说曹操是大魏国的“开国皇帝”。这其实也就坐实了他爹“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考语。

      我觉得曹操要是得知他身后是这样的评价的时候,肯定会高喊“冤枉”!曹丕封曹操为“太祖武皇帝”的时候离曹操撒手人寰的时间不太远,也就大半年吧。曹操阴魂不远,喊冤应该还听得见。

      曹操也许到现在也没搞明白,作为汉朝末年最后一个丞相(他儿子不算,篡位了),他才应该是那个“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最有功劳,也是最大的功臣才对,应该是整个东汉最优秀的首辅大臣(没有之一),怎么就成了“奸雄”和“汉贼”了?

      曹操是不会服气的,但是不服气也没办法。白脸奸臣的形象是已经被脸谱化了,舞台上的曹操,不用张口自我介绍,那张脸的辨识度是极高的。

      后代评说曹操,大多是负面的较多,即使是赞赏,也是赞赏他是了不起的“奸雄”,有谋略的“汉贼”。很长一个时期,曹操的形象就这么被一代一代的传承。

      其实,曹操在那个混乱不堪的年代,是个有理想,有志向的“有为青年”,从年轻的时候就一直在努力的证明自己,是一个用毕生精力去维护汉室天下的实践者---大体上只要是与汉室作对、危害大汉朝廷、企图推翻汉室而自立的人或集团,都是曹操打击的对象。并且是不遗余力地打击。

      他曾经只身冒险刺杀奸贼董卓,刺杀不成便逃回老家散尽家财招募军队举兵讨伐董卓。

      他积极参与剿灭造反的黄巾军,并在剿灭黄巾军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支战斗力强大的”青州军“,这支青州军就成了大汉不倒的最有力的支撑。

      依仗青州军曹操剿灭了自立称帝的袁术,打败了企图割据地方进而灭掉汉朝的袁绍。干掉了那些拥兵自重,武装割据的大大小小的军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四处征战,算是为大汉重新统一了北方地区,让中原及北方地区百姓远离战乱过上了安慰日子。汉朝的经济文化也得到了发展。但这些却都成了曹操篡汉的“证据”。

      那些痛骂曹操的所谓汉室的“忠臣们”,除了想利用汉献帝和曹操争权争利之外,曹操做到的事情,就是他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嘴里骂着曹操的窝囊废们,在军阀你争我抢的战乱当中连自己都不一定能吃上一顿饱饭,更别说什么“匡扶汉室”了。没有曹操出手相救,汉献帝和他的追随者,早就不知道抛尸于哪个荒野。天下不知要有多少诸侯,南北朝五代十国这样的乱像也许在汉献帝之后就发生了。

      即使是已经权侵朝野,封魏王,加九锡,曹操也坚守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底线,不然,以他的实力,不一定就非要等到他儿子再去“篡汉”,说实话,他比他儿子可要厉害多了。

      有人认为,曹操不称帝是因为害怕有人反对,这个见识就很小儿科---他的儿子就敢而曹操反而不敢?什么道理?

      归根结底,是曹操不愿意称帝而已,做一个魏王和汉丞相就已经够了。

      曹操自己也这样感慨:如果没有我曹操,早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从这个角度讲,曹操才是“大汉”的忠实守护者。

      所以,奸贼,或者奸雄的评价曹操肯定想不通。

      有时候历史就这么“蛮不讲理”,曹操这个大汉的守护者成了“奸雄”,而那个号称汉室宗亲的、中山靖王之后的、汉献帝之皇叔的、另起炉灶自立为帝的刘备刘皇叔,却被很多史学家赞美为“匡扶汉室、爱民如子”的正人君子。但是,刘备在蜀地自立称帝的时候,那国号不是“汉”吗?汉献帝刘协还活着啊!怎么会是另立“蜀汉”呢?被曹丕废掉的汉献帝应该才是”汉家的皇室正宗“啊?你刘皇叔打下了一个地盘,那可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连蒙带骗的打下来的,人家汉献帝被曹丕给废了,但并没有杀了他,给他封了一个“山羊公”活的好好的,刘皇叔是不是应该把“汉室正宗“请到自己的地盘延续汉室天下,拥戴汉献帝并俯首称臣才是吧?怎么就”自立为帝“了?究竟是谁篡汉啊?

      但是,历史这个老顽童就是把刘备这个“名为皇叔,实为汉贼”的家伙,打扮成了高大上的,代表皇室正统的正面人物了,你能咋地?大概就是刘备姓刘,老刘家自己家里篡位算是“家事”吧。

      也只能这么解释了。历史不公平啊!

      史书上对曹操的不公平从介绍这个人给我们认识就开始了,好多的介绍本身就很不正经。

    “曹操,姓曹名操字孟德”。

      介绍到这还行,和介绍其他人差不多。但接下来有的就开始不正经了:

    “小字阿瞒,人称曹阿瞒“---这不是糟蹋人吗?刘备还小字“大耳贼”呢!

      这就是三国吴人的后代所著《曹瞒传》介绍曹操的时候说的,这个《曹瞒传》专门糟蹋曹操。奇怪的是,历代文人及史学家似乎是乐见这个《曹瞒传》在世间流传。

      人们总是说,历代的史官是如何公正如何实事求是如何刚正不阿,但事实上,却是很少有不戴有色眼镜看人的。包括写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那个司马迁。这个似乎也能理解,是个人都会有感情,有立场,何况中国历代的史官,都是秉承着“皇家正统”的观点来诠释历史的。

      历史大体就是这样一个状态:喜欢一个人,或者歌颂一个人或者奉承一个人,那故事一定是“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什么什么的。

      史书上说刘备就自小有大志,他这个大志就是当皇上。但是刘备姓刘,所以姓刘的想当皇上就是天经地义的,就是远大理想,别的姓氏就绝不应该有痴心妄想。中国的封建文人士大夫就是这么个逻辑。

      所以说到曹操的时候,就是自幼“顽劣,狡诈”,长大之后也是个“纨绔公子”--放浪形骸,偷鸡摸狗。说曹操从小就知道给他叔挖坑,长大了肯定不是好东西。

史书上说曹操是奸雄,是汉贼,似乎也是有证据的,这个证据就三句话:

第一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其实,对曹操的评价,并不是众口一词的“奸雄”,有各种版本:

梁国的乔玄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是这样说的: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南阳的许劭曾说曹操: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后汉书·许劭传》 ,《三国志》,孙盛《异同杂语》及《三国演义》小说中均根据许劭的话,统一对曹操定义为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乔玄和何颙对曹操的评价(或者说预测),与许劭完全不同。而从后来的事实看,应该是乔玄和何颙对曹操的判断更准确才对。

第二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这句话的后面,是一个悲剧。一个在极度恐惧的心态下呈现为“多疑”的应激反应的个别案例,被夸大成曹操的“阴暗心态”,并成为了“奸雄”的铁证。

      这句话的确出自曹操之口,但当时曹操可不是这么说的。

      曹操因刺杀董卓失败被董卓追杀,他逃到了他的朋友吕伯奢家中,吕伯奢接待了曹操和与曹操一起逃亡的陈宫。把曹操安顿在家里,吕伯奢出门打酒,曹操在等候吕伯奢时,听到有人磨刀,有人悄声讨论“搏而杀之,如何?”极度恐惧当中曹操怀疑吕伯奢的儿子等人要杀他,于是先下手为强,杀了吕伯奢一家,后来发现是误杀,于是说了这句话。但是,实际上,曹操当时说的是宁人负我,毋我负人,主要是就事论事,安慰自己。结果在《三国演义》中写成了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把一个具体个案,偷换概念变成是针对“天下人”的普遍态度。顿时表现了曹操的奸贼本色。
---
太祖既而凄惨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魏志.武帝)

第三句,挟天子以令诸侯

      一说起“挟天子以令诸侯”,人们自然会想到曹操。但是最早提出这个主张的并不是他本人。这个主意的是袁绍的谋士沮授给袁绍出的: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后汉书·袁绍传》。

      沮授的意思很明白,现在汉献帝成了丧家之犬,就是从长安逃到洛阳那个破败的都城也无所作为,不如把他弄到我们这里挟持他以他的名义号令天下。

      可袁绍手下其他谋士不赞成,说皇帝现在只是个摆设,把他迎到这里来没什么意义。袁绍也怕会受汉献帝的约束限制,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

      另一个事实在三年前曹操占据兖州时,谋士毛玢也向他提出类似的建议,叫做“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觉得是个好主意,时时记在心里。

      后来,曹操奉行的其实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策,但是那些刚吃了没几顿饱饭的汉献帝身边的失去权力的寄生虫们居然打主意要杀了曹操,估计他们认为如果袁绍来了会把权力让给他们,可笑的是汉献帝本人也是这么想的。

      他们开始了疯狂的反扑。曹操很愤怒:杀了我你们就能成事了?

      车骑将军董承等受献帝衣带诏谋诛曹操,事情泄露后被曹操所杀,株连三族。

      皇后伏氏在写给其父伏完的书信中,透露了献帝对曹操诛董承的不满,结果被废杀,其父兄宗族被杀者数百人。

      献帝太医吉本、少府耿纪等数人联合,趁曹操不在许都,企图发动政变。结果被曹操镇压,许多人株连被杀。

      曹操打着献帝的旗号,以朝廷的名义,开始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在20多年的南征北战中,他先后以武力消灭了陶谦、吕布、张绣、袁术、袁绍、刘表、马腾等割据集团,平定了帮助袁绍作战的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人,击退鲜卑族的侵扰。凭借着他的政治地位,再加上个人的政治军事才能,曹操逐步消灭了大河南北的敌对势力。然后他用兵关中,西征张鲁,占领汉中,统一了北方地区。 曹操总揽朝政,职位也一天天提高,先后任司空、丞相、魏公、魏王。废献帝而自立,不过是举手之劳了,但他却没有这样做。

      这实际上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所以,对曹操还是要多深入的认识。千万不要真的冤枉了这位汉丞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