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忆是河南:颍水知三国

 林歌作品 2023-06-20 发布于河南

文/林歌


林歌,80后,文学爱好者,旅游规划师。行遍千山万水,写过四海八荒。新浪微博@林歌,公众号:握刀听雨堂

代表作:武侠系列《银月洗剑传奇》《刺世嫉邪赋》《凤凰东南飞》《光明皇帝》,青春系列《南塘》《一场游戏》《一个地方,两个姑娘》,两京系列《长安古意》《东京梦华》,诗集《江湖故诗》等,计2000万字。

到许昌城来碰运气的人,郭嘉是其中之一。

郭嘉是土生土长的许人,出身于颍川的世族大家。

他年轻、俊秀、任狂、自负、志大、才高。

二十岁的时候,郭嘉便在许由当年隐居的颍水之滨,结庐而居,读书、耕作、垂钓、辩论、推演,顺便结交天下英豪。

他像远古的高士许由一样,孤高、清傲,但又满怀建功立业的渴望。

但世间不再有尧。

世间的帝王,也就不会有再主动邀他出山,赐予高官爵位,和远大前程。

一切,只能靠自己争取。

当时,处于东汉末年。黄巾军的一把火,烧掉了强汉最后的遮羞布。

大将军何进,诛杀宦官,却被宦官所诛。

何进余党召董卓入洛阳,却将东汉推入了更大的劫难。

十八路诸侯会盟讨董,最终分崩离析,天下了归了袁绍,归了曹操,归了孙策,归了刘备,归了张绣和刘表。

乱世来了。乱世出英雄。

郭嘉相信,凭借自己的才学,自己的智慧,和腰间的佩剑,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在乱世之中,闯荡出一番天地的雄心壮志。

该出山了。

郭嘉决定结束隐居的生活,走出颖水,到外面去闯一闯。

出了许,他一路北上,前往冀州,拜访了当时实力最为雄厚的诸侯,袁绍。

见到这位出身汉末名门的汝南袁氏,郭嘉似乎有些失望。

当时的袁绍,领大将军、冀州牧之职,兼邺侯的爵号,占据着冀、青、幽、并四州之地。

左右属臣,文有田丰、审配、韩馥、许攸、逢纪、荀谌等谋士;武有鞠义、文丑、颜良、牵招、韩猛、张郃、高览等猛将。

花团锦簇,人才济济于袁绍一堂。

但郭嘉却从这看似繁盛的表象之下,看到了袁绍的自大、自傲。

他知道,袁绍只想博得一个礼贤下士的名声,并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人才,让他们帮助自己,一统天下。

思虑良久,他选择了离开。

接下来,该何去何从?

首先,他将当时能够与袁绍相抗衡的英豪,做了一个细致的筛选。

深思熟虑之后,他便将视线,重新投向了自己的家乡,许昌。

那里有富庶的良田,繁多的百姓,深厚的世族,以及天下名义上的共主——汉献帝。

当然,更有主导着这一切的枭雄,曹操。

于是,他告诉自己,奉孝,回去吧。

这是公元196年,东汉建安元年。

郭嘉离开了袁绍,从冀州,一路向南,风尘仆仆地回到了久别的家乡。

当时的许昌,似乎是三国乱世中的桃源。

那里远离了战争的烽烟,耕者有其田,天子坐其堂,曹操厉兵秣马,准备宏图大展。

在好友荀彧的推荐下,他见到了那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

这位汉室的丞相,似乎与外界传闻中的枭雄形象,不尽相同,他谦逊、果决、虚怀、雄才、壮志、深算、慷慨,既能放任一切,又能掌控自如。

对于郭嘉的到来,曹操表现出了求贤若渴的真诚,称他为“奇佐”,并就当前的天下大势,与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郭嘉的才智,郭嘉的视野,郭嘉的谋略,让曹操很高兴,觉得这就是帮助自己成就大业的贤才。

曹操的雄图,曹操的胸怀,曹操的担当,也让郭嘉引为知己,认为这就是自己苦苦寻找的值得托付的主君。

他们具体聊了什么,史料没有记载。

唯一的记载是,他们聊过之后,曹操就拜郭嘉为军师祭酒,认为“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郭嘉则为曹操,提出了对抗袁绍的“十胜十败论”。

当时的曹操,刚刚被雄踞宛城,即今日南阳的张绣打败,损失了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坐骑绝影。

整个曹营,弥漫着意志消沉的悲伤。

袁绍又火上浇油,让主簿陈琳写了一篇《讨贼檄文》辱骂曹操,说他是赘阉遗丑。

意思就是,太监的孙子。

这是一句极为恶毒的话,类似于现在的龟儿子。

虽然生气,怎奈对手太强,自己又刚刚遭遇了新败。

战,还是不战。这不是个哲学问题,而是生存问题。

战,敌众我寡,不敢。

不战,被人臭骂,不甘。

郭嘉献上的“十胜十败”论,解开了他心存的疑惑。

所谓“十胜十败”论,即曹操胜利的十个理由,袁绍失败的十个诱因。

大意是说:曹操道胜,袁绍道败;曹操义胜,袁绍义败;曹操治胜,袁绍治败;曹操度胜,袁绍度败;曹操谋胜,袁绍谋败;曹操德胜,袁绍德败;曹操仁胜,袁绍仁败;曹操明胜,袁绍明败;曹操文胜,袁绍文败;曹操武胜,袁绍武败。

将曹操和袁绍之间的优劣,分析得一清二楚。

尽管敌我悬殊,但曹操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先与袁绍,进行一战。

而这个时候,一个人静静地站在人群中,看着慷慨陈词、意气风发的郭嘉,不由地将自己的身影,缩得更低。

似乎是不想让郭嘉注意到自己的存在。

这个人,在罗贯中的笔下,长这个样子: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

他就是刘备。

当时的刘备,刚刚败于吕布,丢了小沛,在梁国国界处,遇到了曹操,这才受邀,来到了许昌。

朝廷之上,他与汉献帝认了亲,成为货真价实的皇叔。

年轻的汉献帝,似乎已经不满曹操的专权,想通过这位皇叔做些什么,便赐封他为左将军。

刘备的风头一时无两,隐隐成为汉朝那些不忘初心的老臣们,反对曹操的领袖。

刘备知道,自己的高调,已经引起了曹操的猜忌,和杀意。

杀他之前,曹操曾经征询了郭嘉的意见。

郭嘉给出了建议:刘备该杀,但此时不当杀!

随后给出了理由:曹公举剑起义兵,推出诚信用以招揽英雄俊杰。刘备素有英名,又在穷途末路时投靠,此时杀他,曹公恐有杀害贤士之名。那么智者、将士都会自疑。所以除掉一人之患,而危害到四海的声望,不可不明察!

曹操接受了郭嘉的建议,决定暂时放过刘备,专心对付劲敌袁绍。

他先是派兵奇袭了袁绍的乌巢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最终赢得了官渡之战。

从此以后,北方再也无人能与曹操抗衡。

郭嘉的威望,在曹营中,也越来越高。

曹操视之为最亲密的伙伴、朋友,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

或许是因为非凡的人才,都有不拘常理的行为。意气风发的郭嘉,在这方面表现得更是惊世骇俗。

他在治军严谨的朝堂和军营之中,公然狎妓、宿酒、不听号令、一意孤行。

负责纠弹百官朝仪的御史中丞,也是颍川老乡的陈群,忍不了郭嘉如此的劣迹,立刻上本弹劾郭嘉,认为他的行为,损的不是郭嘉的名声,而是丞相苦苦积攒下的德行。

但曹操却安抚他说,郭嘉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而郭嘉也没有辜负曹操的这份宠信,一次次献上奇策,成为曹操帐下,无可争议的首席智囊。

时间,来到了建安十二年。

曹操北征乌桓,即今辽宁锦州一带。

这是曹操军事生涯中,最困难的一次征伐,因为周边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

比如说,曹操远离许都的日子,刘备会不会在背后发难?

比如说,盘踞乌桓的袁绍余孽和关外的胡人,负隅顽抗怎么办?

还有极端恶劣的天气,极度匮乏的物资粮草……都是困扰曹操的问题。

最后关头,还是郭嘉开解了他,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

郭嘉认为,有刘表羁绊着刘备,许都万无一失。

至于胡人,他们自恃偏远,毫无防备,定能一战而功成。

至于说粮草物质问题,只要丞相兵贵神速、奇兵制胜,定能在短时间内击溃乌桓,解决粮草问题,快速班师回还。

曹操茅塞顿开,立刻留下辎重,轻兵速进,于白狼山,与袁绍的两个儿子和此间的乌桓军队,进行了一场决战。

战斗中,他临阵斩杀了乌桓单于蹋顿,俘虏20余万胡兵,大获全胜。

曹操决战的日子,也是郭嘉最后的一段时光。

水土不服,气候恶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劳过度,郭嘉本就孱弱的身躯,早早地被摧垮。

那段日子,郭嘉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一人,蜗居在车上。

眼前是冰雪覆盖的乌桓,身后可能是他再也回不去的故乡,许昌。

乌桓的天气,总是大雪纷飞,绵绵无期地,像是等不来春天。

有时候,他也会陷入回忆里,回忆那段在颍水之滨隐居的日子。

那是清贫的、孤苦的、寂寞的,却又是洒脱的、率意的、不惹尘埃的时光。

一切,发生如昨。

是年,郭嘉病逝于班师途中,时年三十八岁。

郭嘉的去世,成了曹操一生的痛,甚至喊出:奉孝之死,天亡我也!

他将郭嘉的灵柩,运回许昌,葬于当年隐居的地方。

而曹操的雄心壮志,似乎也随着郭嘉的去世,慢慢的消散了。

郭嘉去世的第二年,曹操便遭遇了赤壁的惨败。

一统天下的梦想,被赤壁的一把火,灰飞烟灭,自此形成了天下三国鼎立的雏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