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原三国人物原貌之——郭嘉

 金色年华554 2018-10-07


大家都非常喜欢三国这段历史,这自然是要归功于小说《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情节在大历史主线不变的前提下,将小说描述的绘声绘色,另外,历史上三国时期也确实是个群星闪耀的时代,各位璀璨的将星,还有诸多耀眼的谋士,军事家战略家,而庸才即便是走上了历史舞台的关键位置,终究也是会被雄才大略的人所赶下台,正所谓是个群雄逐鹿,问鼎中原的历史时代。

上回我们说到有两位头排的大军事家战略家在形成三国鼎立的历史阶段的关键战役——赤壁之战中没能施展才华,其一是庞统,还有一位就是郭嘉。庞统没能参与到这个重大战役的原因是还没有遇到识其才量其用的老板,而郭嘉则是英年早逝,在曹操扫北,平定乌恒(也作乌丸)后就病逝了。以致曹操在赤壁兵败时感叹:“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那么郭嘉如果真的活到赤壁之战,就真的能帮助曹操避免此败,荡平孙刘吗?我们不得而知,毕竟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本章我们就来介绍一下郭嘉其人!

郭嘉,字奉孝,颍川郡阳翟县人(今河南禹州),和荀彧荀攸两叔侄算是大同乡,都是颍川的人才。早先到北方见过袁绍,对袁绍的谋士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应该能够谨慎的考虑、挑选自己的主公,因此所有的举措都周密而且能够被实施,而后建立功名。袁绍只是表面想仿效周公礼贤下士,其实却并不知道任用人才的道理。思虑多而不得要领,喜欢谋划,而不能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天下于危难,建立霸王之业,实在太难了。”于是离开了袁绍。此时曹操的主要军师是戏志才,也是颍川人,也是个重要的谋士,曹操非常器重和仰仗,但是也早早就去世了。曹操失去了主要的谋士,于是写信给荀彧说:“自从戏志才去世后,我没有可以一起商量大事的谋臣了。汝川、颍川本来就有很多奇人高士,有没有谁可以代替戏志才的人呢?”于是荀彧就向曹操推荐了自己的这个大同乡郭嘉。曹操立刻召见了郭嘉,共同谈论天下大事。而后曹操说:“能让我成就大业的,必定就是此人啊。”郭嘉出来后,也高兴的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公啊。”于是曹操上表献帝,让郭嘉作了司空祭酒。

过后不久刘备继承了陶谦驻守下邳,被自己收留的吕布偷袭(刘备当时让来投奔的吕布驻守下邳旁边的小沛,吕布趁刘备出城抵抗前来进攻的袁术时,反而偷袭了刘备),而后吕布又反过来把刘备的家眷送到小沛,并让刘备驻守小沛,这也真是鸠占鹊巢,反客为主,不过刘备倒也确实与众不同,居然忍下这口气,在小沛悉心经营,居然发展到了1万人的军队,让吕布十分害怕,于是又主动出击,打败了刘备,终于将刘备赶出了小沛,刘备走投无路,只好来投靠曹操,要说呢,之前陶谦活着的时候,刘备曾经帮助陶谦抵御过曹操,以4000人抵抗曹操1万多人的攻城,死守了1个多月,最终因为吕布的偷袭,眼看要失去根据地兖州了,这才撤兵,回去兖州赶跑了吕布。从这点上说,吕布是刘备的新敌人,曹操算是老敌人,但是吕布却也是曹操的新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从这个角度上,刘备选择了投奔曹操,曹操反倒是因为刘备能用4千人抵御自己1万多人进攻,对刘备很是惺惺相惜,不计前嫌,收留了刘备,并上表封刘备为左将军。而这时曹操阵营的荀彧等人却深表担心,觉得刘备不是能永久留在曹操阵营的,早晚有一天会成心腹大患,于是劝曹操杀掉刘备。曹操转而询问郭嘉的意见,郭嘉认为现在正是招揽天下英雄的时候,为了潜在而没有发生的隐患,而失去天下的人心,这是很不合适的。曹操对郭嘉的回答很满意,终于没有对刘备下手。而刘备最终也确实发展成了三国鼎立的势力之一,于曹操相抗衡。可见郭嘉和荀彧都是很有远见的人才,只是当时的决定,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曹操在收留了刘备之后,便和刘备一起出兵攻打吕布。连续对战了三次之后,终于击败了吕布,吕布退到濮阳固守,曹操则围住濮阳城久攻不下,这时曹操的军队因为连续征战,已经非常疲惫了,曹操打算先撤兵回去许昌休整,郭嘉则劝曹操说:“即便是当年战无不胜的项羽,都因为一朝失去对大局的把握而身死国灭,现在的吕布孤城难支,已经是走投无路了,何况他远远比不上当年的项羽,现在正是擒拿他的时候,可不能撤军啊。”于是曹操采纳了郭嘉的意见,继续猛攻,不久果然活捉了吕布。

后来曹操在和袁绍在官渡对垒,这时的孙策正纵横疆场,转战千里,从而占据了整个江东地区。了解到曹操和袁绍正僵持不下,就想率大军北上读过长江,偷袭许昌。曹操阵营的众人听到这个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郭嘉非常镇定,预测说:“孙策刚刚并吞了江东,被他所杀的大多是英雄豪杰,这些人都是能让部下效死力的人,而孙策这个人行事轻率而不注重个人安全,虽然他统率着百万的民主和军队,却和单枪匹马走在平原上没什么两样。若遇到刺客伏击,一个人就能要了他的命。在我看来,孙策必定死在匹夫(普通人)的手里。”果然孙策独自来到长江边巡视,被许贡的刺客刺杀,虽然以一敌众,诛杀了所有的刺客,但是终于因为身负重伤而死。

后来,郭嘉随曹操打败了袁绍,袁绍病死,又随曹操到黎阳讨伐源潭和袁尚兄弟,几次作战,都击败了他们。众将都想乘胜追击,郭嘉却说:“袁绍非常喜欢他的这两个儿子,没有确定谁来继承他的地位。兄弟俩分别有郭图和逢纪做他们的谋臣,他们一定会相互争斗,自相残杀的。我们若攻得太紧,他们就会团结对外,如果我们暂缓攻势,那他们一定会相互争斗的。不如我们挥师向南,做出好像要征讨刘表的样子,等待袁氏兄弟内乱,内乱发生后我们坐收渔翁之利,出军进攻,便可一击而定。”曹操说:“好主意。”于是大军向南进发,刚到西平县,袁谭和袁尚兄弟俩果然开始争夺冀州。袁谭被弟弟袁尚打败,逃到平原县, 然后这个不争气的废物居然为了打败自己的弟弟,派辛毗(辛评的弟弟)向父仇曹操乞降。于是曹操回兵救援袁谭,顺势攻下了邺城。这时这个窝里斗的袁谭竟然趁火打劫,劫掠了冀州的若干郡县,并把三弟袁尚从中山国赶跑,袁尚只好逃亡幽州投靠二哥袁熙。曹操见袁谭如此胡来,写信申斥袁谭,宣布儿子曹整与袁谭女儿“绝婚”,先将袁谭的女儿送走,然后向袁谭所在的平原进军。袁谭闻信放弃了平原,退守南皮,次年正月,曹操大军开到南皮,两军对阵刚要开战,袁谭这个二货,居然突然披散下头发,装作疯子,骑马逃走,结果被自己人追上,摔下马来,被这人砍下人头,提到曹营领赏。于是曹操顺利的彻底平定了冀州。而后曹操封郭嘉为洧阳亭侯。

而袁家兄弟袁尚到了幽州不久,就和二哥袁熙被叛变的部下将官焦触、张南二人袭击,袁家兄弟受不住幽州,一路向北逃进了长城以外的乌丸地界辽西,依附了乌丸的单于蹋顿。要说袁绍和乌丸的关系确实不错,蹋顿收留了袁家两兄弟后,伙同辽东单于苏仆延,右北平乌丸单于乌延,率部进入长城,盘踞在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曹操准备出军征讨,但是部下们担忧长途奔袭,若久攻乌丸不下,刘表在这期间派刘备袭击许昌。这时郭嘉站出来对曹操说:“曹公虽然威震天下,但是乌丸人倚仗自己地处偏远,一定认为我们不会进攻他们,所以不会防备我军。正因为如此,我军发起突然袭击,一定能够取得胜利。何况袁绍一直以来都是拉拢和收买北方胡族,和他们的关系一直很好。现在袁氏兄弟还活着,北方四洲的百姓仅仅因为我军的军威而归附我们,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对他们施予德政和恩惠,如果我们放弃追击袁氏兄弟,转而防范或者进攻刘表的话,袁氏兄弟就会借助乌丸的资助,招募那些心系袁氏的臣子,到时候一旦胡人和袁氏兄弟有所动作,当地的汉人和乌丸人都会响应,这就会助长蹋顿的野心,坚定他们入侵中原的想法,到时候青冀二州恐怕就要沦陷。而刘表只不过是个喜欢作表面文章的庸才,他自己知道自己的才能是不足以驾驭刘备这样的人杰的,重用刘备,他怕控制不了刘备,不重用,刘备就不为所用,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毫无顾忌的虚国远征了,您根本不用担心。”于是曹操便采纳了郭嘉的意见,率军出征。大军走到易县的时候,郭嘉建议说:“兵归神速,现在我们奔袭千里偷袭敌人,携带的军事物资实在太多了,严重影响了我们的行军速度,一旦被敌人察觉,一定会严加防备。不如留下军用物资,让士兵们轻装前进,加速行军,保证能出其不意的攻击敌人。”曹操于是由当地名士田畴作向导,率军秘密的从卢龙塞出行,直接到达了乌丸单于的所在地,乌丸人听说曹操大军已到,惊慌的整军应战,被曹操大将张辽率5千铁骑,一个冲锋大败乌丸军,斩杀了蹋顿和许多其他部族首领,袁氏兄弟俩只好又逃往了辽东郡。

郭嘉深沉练达,富有谋略,通晓人情世故。曹操经常说:“众人中只有奉孝了解我的心思。”郭嘉随军从柳城征讨乌丸回来,一病不起,曹操派去探视病情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最终终于病逝,年仅38岁。曹操亲自前去吊唁,对荀攸等人说:“你们各位的年纪和我相仿,只有奉孝最为年轻。本想在天下平定后,把身后事托付给他,现在他却英年早逝,真是天妒英才啊。”随后,曹操上表朝廷,增加郭嘉的封邑800户,连同以前赏赐给他的一共1000户,追谥贞侯。由他的儿子郭奕继承他的爵位。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在逃回许县的路上,叹息道:“郭奉孝若在,不会让我落到如此地步。”当初陈群曾经批评郭嘉行为不检点,几次在曹操面前参奏郭嘉,郭嘉却毫不以为意,神情自若,于是曹操更加器重他,同时也因为陈群能秉公执法,对陈群也更加欣赏。

很多人在读了三国之后,很想拿郭嘉和诸葛亮进行比较,到底谁更具智谋,在我看来其实没有可比性,两个人从来没机会较量过,郭嘉辅佐曹操灭吕布,平定北方四洲,征乌丸,直到去世,诸葛亮还都没有出山。论功绩,似乎郭嘉还要更大些,毕竟在郭嘉的协助下,曹操坐拥5州,再后来又征讨了马超和韩遂,攻下汉中,占据中国9州中的6州加一部,而孙刘加起来才3个州。当然这也不能劝归功于郭嘉,毕竟在当时,曹操的能力也是少有的人杰,可谓是一代宗师级别的人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