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史话 唐诗演义:无诗不成唐21

 老鄧子 2016-10-23

作者:李晓润

第十一回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功名祗向马上取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玄宗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


  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霸气,七岁就在朝堂之上训斥金吾大将军武懿宗,声称“这里是我李家天下,轮不到你放肆”,让祖母武则天又惊又喜。


  他在青年时期两度力挽狂澜,捍卫李唐王朝的统治。


  他开创了长达四十年的开元、天宝盛世。


  在他做皇帝期间,中国诗歌的成就无与伦比。


  他被梨园子弟奉为祖师。他的一生就是一台大戏,英雄美人,乐极生悲,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杨玉环本是李隆基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李隆基偶尔听高力士说起杨玉环长得有点像武惠妃。武惠妃是李瑁生母,生前深受李隆基宠爱。李隆基开始只是出于好奇想看杨玉环一眼,谁知一见之下惊为天人。此时李隆基已经年近花甲,但他不顾年老体衰,不管伦理道德,毅然坠入爱河。当然为了掩人耳目,杨玉环在从儿子怀抱走向父亲寝宫的过程中,曾经做了几年尼姑。


  天宝四年,唐玄宗正式册立杨玉环为贵妃,因为王皇后已被废除,所以杨贵妃实际上就是母仪天下的皇后。可怜寿王从此只能借酒浇愁,表面装作毫不在乎,心里暗骂老爹衣冠禽兽。晚唐李商隐为此写了一首无题诗。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中国历来的统治者喜欢做一件很搞笑的事情,一方面压制言论惟我独尊,谁有意见就是反叛,一方面又根据大家没意见判断自己很受欢迎。唐玄宗就是这么自欺欺人。他发现自己乱伦朝野竟然无声无息,于是只争朝夕,接着干了一件更愚蠢的事。


  他不但拒绝张九龄的建议斩杀安禄山,反而加封安禄山为御史大夫、左羽林大将军、东平郡王,让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统帅的军队无论数量还是素质都超过禁军。最让人抓狂的是,为了显示他对安禄山的信任,他把举报安禄山谋反的人押送范阳交给安禄山处理。曾经聪明绝顶的李隆基现在愚蠢透顶。不过几乎每个独裁者都会一意孤行,这就是后人呼唤民主制度的原因。


  天宝六载安禄山曾经来过长安。唐玄宗为了表示宠幸,让他出入内廷。唐朝妇女以肥为美,安禄山本人也是个超级胖子,他和杨玉环站在一起就是安徽省会。安禄山虽然肥胖但是象洪金宝一样身体灵活,跳起胡旋舞来速度飞快。他比唐玄宗年轻十八岁,肯定认为自己和杨玉环才是天生一对。


  唐玄宗让杨玉环和安禄山以兄妹相称。安禄山却主动要求做杨玉环的儿子。杨玉环没有拒绝,还煞有介事地为安禄山举办满月酒,把安禄山裹在襁褓里抬着满宫游走。所以连很多正统史学家都怀疑他们的关系不清不楚。爱江山更爱美人,安禄山回到范阳之后立刻准备反叛。在历史这台永不落幕的大戏里,一意孤行的李隆基终于让自己从小生变成了小丑。


  后来唐朝末年的宰相郑畋在《马嵬坡》诗里说“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意思是唐玄宗至少比陈后主高明,没有导致亡国。很多人以为郑畋在为李隆基唱赞歌,其实把唐玄宗和陈后主放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讽刺。我觉得应该把“终是圣明天子事”改为“终是梨园子弟事”,唐玄宗证明自己不过是个梨园子弟,无论他在台上多么耀眼,最终结局都是曲终人散。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召集十五万大军,日夜兼程杀入中原。


  安史之乱使很多人失去了自己的身份地位甚至身家性命,但是也有一些人因祸得福。前者以唐玄宗、杨贵妃、杨国忠、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为代表,后者以唐肃宗、郭子仪、严武、高适为代表。


  高适晚年成为唐朝诗人中地位最显赫的人,他被封为“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是唐代著名诗人中唯一被封侯的人,其他诗人爵位最高的张九龄也不过是“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所以《旧唐书》说“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但高适早年几乎是所有诗人中最落魄的人。前面我们提到王昌龄能够去边塞漫游,应该还是有一定资产,否则他很可能要一路乞讨。高适是真的加入过丐帮,因为他后来地位崇高,说不定丐帮还封他为名誉帮主。


  史书说高适是渤海蓚人即今河北沧州一带人,其实这只是他的郡望,这一带是高氏发祥地。就像我们说王昌龄是琅琊王氏,但王昌龄可能根本没去过山东琅琊。高适父亲也是个地方官员,曾经在张九龄故乡韶州做过长史。高适本人很可能出生在其父做官的某地官衙。


  和李白一样,高适认为自己天生就该做大事,根本不屑于从小事做起。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高适什么也不干。可能因为从小游手好闲,没有认真学习过儒家经典,高适也没去参加过进士考试。后来他和李白一见如故,因为两人都好高骛远,不愿意按部就班。


  高适在二十岁左右曾经去长安求官,以为自己可以象苏秦、张仪那样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拜相封侯,结果根本找不到机会开口。他后来写了一首《别韦参军》,回忆当年遭到冷落的情景。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礼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最倒霉的时候不但种田没收获,连鱼都不愿意上钩。由于长安、洛阳生活费用太贵,高适大部分时间都游荡在邯郸、开封和商丘一带。高适写过一首《邯郸少年行》,间接透露了自己混吃骗喝的情形。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

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

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

以兹感叹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

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和那些官场朋友“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相比,“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的游侠少年显然更对高适胃口。


  常年游荡在外,即使传统佳节也不能和家人团圆。高适虽然安慰自己这是成大事者必须经历的磨难,但每到除夕之夜,听见客栈外爆竹声声,心中还是五味杂陈。大丈夫不能默默无闻,可是名利真的值得付出一生?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这首《除夜作》是高适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他觉得读书无用,甚至看不起文人,他在《塞下曲》中透露了自己对文武之道的看法,“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认为通过读书求取功名远不如从军拉风。他本来不怎么写诗,觉得诗歌是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后来在和李白、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人交往之后,觉得诗歌是很好的名片,于是开始钻研诗艺,很快就名声大振。


  开元二十六年,一个跟随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出塞的朋友写了一首《燕歌行》拿给高适看,高适用同一个题目也写了一篇。他那位朋友的原作早已湮没无闻,高适的和作却成了边塞诗经典。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希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奠定了高适边塞诗旗手的地位。高适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李白以一首《蜀道难》被贺知章鉴定为谪仙人,《燕歌行》也让高适一举成名。史书上说高适年过五十才开始写诗,事实上写《燕歌行》这一年高适还不到四十岁。


  在写《燕歌行》之前三年,高适第二次来到长安求官,结果还是落选,据说和李林甫不喜欢文人有关。天宝八载在张九龄弟弟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下,高适通过有道科考试并被任命为封丘尉,立刻给李林甫写了一首很肉麻的诗《留上李右相》,生怕李林甫再次兴风作浪。


  这是高适第一次做官,这样的小官虽然离他的期望很远,但毕竟是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可以领到一份固定薪酬。过去几十年他有家不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害怕有人上门讨债。不过他很快发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日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高适觉得有些事完全违背自己的良心和本性,所以不顾刚刚过上好日子的家人劝阻,辞职西游。他在洛阳和李颀连喝几天酒,醉得在行宫门前跳街舞,差点被神策军逮捕。善于给朋友画像的李颀趁机用诗歌给他画了一幅素描。

五十无产业,心轻百万资。

屠酤亦与群,不问君是谁。

饮酒或垂钓,狂歌兼咏诗。

焉知汉高士,莫识越鸱夷。

寄迹栖霞山,蓬头睢水湄。


  鸱夷即鸱夷子皮,是范蠡经商时取的名字。范蠡助越灭吴,功成身退。“焉知汉高士,莫识越鸱夷。”意思应该是说高适虽然已经年迈,但是雄心壮志犹在。虽然天涯浪迹,但是根本不把那些古代高人放在眼里。


  高适随后告别李颀来到长安,和杜甫、岑参、薛据一起登上大雁塔。他无心观赏风景,听杜甫等人说李林甫已死,现在杨国忠正当红,他随后又写诗歌颂杨国忠。杨国忠比李林甫更没文化,所以也没搭理他。失望的高适继续西行来到甘肃凉州,求见河西节度使哥舒翰。


  此人就是当时民谣《哥舒歌》赞颂的英雄。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因为经常有官场失意的文人跑来打秋风,提出很多不切实际的军事计划,哥舒翰看见儒生就想送他们上最前线。可是当他听说来人是《燕歌行》的作者高适,立刻倒屣相迎。高适终于时来运转。哥舒翰不但让他做了掌书记,还把高适带往长安,在皇帝面前极力鼓吹高适的才能。


  《燕歌行》不但整首诗浑然天成,篇中也不乏“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的名联。但是最打动哥舒翰的却是“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那种苦战连年,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绝望感,只有哥舒翰这种身经百战的老将才能体验。哥舒翰后来兵败潼关,就是因为迫于唐玄宗的压力仓促出战。


  跟随哥舒翰在西北边疆的时候,高适写了不少边塞诗。比较著名的是《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除了边塞诗,高适让人记住的还有很多写朋友聚会的佳作。比如《听张立本女吟》。


危冠广袖楚宫妆,

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

清歌一曲月如霜。


  这首诗写得冷艳凄清,因此被好事者附会为高适死后的作品,说是有个草场官张立本的女儿被后园高姓古坟中的狐妖附身,自称高侍郎,口中吟唱此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