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黄花岗起义100周年

 HaiheLibrary 2016-10-23

纪念黄花岗起义100周年

 

2011329   罗林虎

 

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至今已经整整100年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国这个东方泱泱大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满清政府的腐朽政治统治,西方列强的步步进逼,丧权辱国条约的一个个地签订,领土与主权一步步地被侵蚀,使得拥有5000年历史文明的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苦难和无限的迷茫之中。当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百业荒废,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已成为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代名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无数仁人志士怀着炽烈的爱国热情,纷纷寻求救亡图存之策,前仆后继,探求中国的出路。

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提出了以往不曾有过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起共和而终帝制”,他领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揭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新篇章!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以后的一系列历史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在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辛亥革命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今天,我怀着感恩的心,向缔造中华民国的黄花岗起义先烈先贤,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可以这样说,当年如果没有与妻诀别的林觉民,没有徐维扬与十八位义士为革命流尽到最后一滴血,没有热血牺牲的黄花岗七十二英勇烈士,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当我亲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前,那份大义凛然,那种勇往直前,始终令我饱含激动之情。我们不曾忘记那些为了追寻自由与平等而甘愿做缔造民国“选锋”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他们也是最有血性、最有理想的仁人志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先烈们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只为延续那不灭的革命志向和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

黄花岗埋葬着中国为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共和而冲在最前列的义士,他们拥有理想、知识、智慧和勇气,他们肩负“唤醒民众”、“争取自由”的职责,并为之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的英名镌刻在黄花岗纪念碑上,也镌刻在所有后来者的心中。

在黄花岗起义中,青年知识分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怀着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之路的美好愿望而留学海外。参加黄花岗起义的人,包括留学生、华侨、新军的军官——遇难者之一林觉民是日本庆应大学的学生,被俘后牺牲的喻培伦,是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他们都受过很好的高等教育,黄花岗烈士林文,方声洞,林尹民,陈可均等人都曾留学。这些人在留学期间,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了大量的西方哲学和社会政治学说,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观念深刻地烙在他们的头脑中。

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大肆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激起了他们的愤慨。孙中山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的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则为革命党人提供实现理想抱负的政治舞台。他们为了革命和中华民族的未来,毅然走上了革命的最前线。就知识层面来讲,他们无疑是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死,令孙中山非常痛心,他说:“吾党精华,付之一炬”。

黄花岗起义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较全面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其伟大历史意义和功绩是不可磨灭的。黄花岗起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主革命精神的进一步高涨,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事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并且推动了亚洲的民主革命运动。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了,但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却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从而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黄花岗起义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中规模最大,牺牲最大的一次。后来孙中山在《建国方略》文中,他对黄花岗起义作了如下评论:“是役也,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这次失败不过半年,武昌起义就成功了。由此看来,黄花岗起义对辛亥革命的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黄花岗这些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革命党人用生命与热血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也从根本上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革命党人崇高的革命精神极大地鼓舞了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投身于革命,唤起了当时处于低潮的民主革命,极大地促使这个落后腐朽的封建王朝在武昌起义的枪声中迅速覆亡。

事后,孙中山多次评价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的时候,在美国的孙中山认为此役义军的“勇敢英烈”,为世界各国所“未曾有”,“革命之声威从此愈振,而人心更奋发矣”。

1912515,孙中山发表《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文》。1914年孙中山说:“第一次革命,虽由武昌起义,而实广东三月廿九之役为之先”。

192112月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孙中山悼念说:“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队伍役并寿”。这一年,孙中山又为黄花岗纪功坊题写了“浩气长存”四个字。

孙中山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他主张“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敢于向几千年来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制度和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势力宣战。他最早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实践,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和深远的影响。这是辛亥革命伟大精神之所在,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之所在。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孙中山先生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特别是他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孙中山认为坚决维护和实现国家的统一是每个爱国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他毕生为争取民族的独立与国家的统一而斗争。孙中山的爱国思想成为凝聚海内外所有华夏子孙爱国情感的纽带,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

2011年是我国进入“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我们要进一步发扬孙中山先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继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不断造福两岸同胞。要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继承和发扬黄花岗革命先烈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为促进祖国的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小东营的“三·二九”黄花岗起义黄兴和朱执信雕像



罗仲霍(1882-1911),又名罗坚,字则君,广东省归善(今惠阳县)白花镇苏茅笼(今苏峰)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早年家贫,在邻里授徒为业,后赴安南(今越南)、1901年赴南洋各埠谋生。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毕业于槟榔屿(在今马来西亚)师范学堂。旋筹办吉隆坡尊孔学堂、荷属火水山中华学堂,历充两学堂校长及该埠报馆主笔。1906年结识孙中山后,同年8月加入中国同盟会,遂游历南洋各岛,演说革命。 1911年(宣统三年)3月由南洋返香港,从事秘密活动,筹划广州起义。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日)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发动,随黄兴攻两广督署,战斗中伤左足,误入旗人街,被清人执缚,宁死不屈,仍痛斥清吏,遂被清廷杀害,时年29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罗仲霍烈士遗书




 

民主革命家、辛亥“三·二九”起义黄兴的孙子黄伟民先生在他的祖父黄兴油画前合影。



辛亥“三·二九”百年纪念论坛现场。


纪念广州“三·二九”起义100周年研讨会现场


纪念广州“三·二九”起义100周年研讨会现场


2011年3月29日是辛亥“三·二九”起义100周年,我受邀来到广州“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出席纪念广州“三·二九”起义100周年研讨会暨《碧血黄花 浩气长存——辛亥“三·二九”起义》展览开幕仪式。同时出席的还有广州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广州市委会主委李勤德,广东文史学会会长、著名近代史专家张磊,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教授林家有等专家学者及各界代表。
 

 

 罗林虎《广州日报》:黄花岗起义是武昌起义前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