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圣女贞德 | 爱我,就跟随我!一起创造500年的传奇!

 汉青的马甲 2016-10-23



一场战争的百年史实和一个少女的五百年传说



弥漫的战争烟尘中,她是一抹奇异神秘的亮色。漫长的文艺史上,她是一个永不疲倦的创作母题。她是一个来自底层民间的农家少女,却凭着手中的剑和旗帜,成为战争一方的灵魂和导师,成为一个为国王加冕的民族英雄。


她的标准口令是:“爱我,就跟随我!”她坚持自己与上帝的直接灵交,以孤独为力量,结果她赢得了民众,却不容于她的国王、教会和贵族。最后,她的身体以灰的形式存在,灵魂却得以在五百年后加冕。


作为一个生命长度仅为19年的少女,她的身体是一部传奇;作为一个被教廷册封的圣徒,她的灵魂和精神亦是一部传奇。她的传奇身后,是一百年的厮杀和哭声。


那场战争是英法百年战争。她是贞德,少女贞德,圣女贞德。


百年战争之前,那里发生了什么


从神父那儿告解出来,13岁的小贞德在那片开阔的原野上开心地跑着。她那时候还不知道,英国的骑兵已经奔驰在她的平静而偏僻的村庄中——尽管战争税村子里早就在交了——但战火能烧到这里吗?今天,法国著名导演卢贝松用电影重现了15世纪那一幕,当年那一幕发生时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已经进行了88年。当我们的目光越过卢贝松片头的那片原野,以及那片原野上飘过的烟尘,顺着历史的黄页追朔,我们便会发现关于这场百年战争更多的线索。


11世纪,随着城市的产生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法国加佩朝王权在反对封建割据势力的斗争中,找到了强有力的支持者——城市。为了发展工商业,市民阶层要求统一,反对分裂。他们以金钱和武力支持国王与封建割据势力作斗争,国王则给城市以自治权。然而,国王与城市的联盟最初并不巩固,经常遭到破坏。直到12世纪中叶以后,法国国王才有意识地利用城市来和封建主作斗争。路易七世(1137~1180年)为了争取城市的支持,曾先后颁发自治特许证达25起之多。他的儿子腓力二世(1180~1223年)也认识到城市对加强王权的重要性,先后对41个旧城和43个新城颁发特许证,追认它们的特权和准许它们成立自治的公社。


1202年,腓力二世在市民阶级的大力支持下,借口英王约翰不履行封臣义务,宣布剥夺他在法国的全部领地,仅用十多年的时间,先后攻占诺曼底、安茹、缅因、屠棱等地,金雀花王朝在卢瓦尔河以北土地全归腓力所有。在经过1214年7月27日那场同英王约翰及反加佩同盟决斗的最关键的布汶战役后,法国占领了英王约翰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地,一举成为西欧强国。腓力二世因而获得“奥古斯都”的尊号。


腓力的孙子路易九世统治时期(1226~1270年),城市自治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他执政期间只颁发一个新的城市特许证(发给埃格莫特港)。路易沿着他祖父所走过的道路,继续致力于加强王权的工作。他的孙子腓力四世(1285~1314年)统治时期,王权进一步加强。他通过政治联姻,兼并了那瓦尔王国和香槟伯国。1300年,他又力图完全吞并工商业发达的佛兰德尔地区,但他所推行的重税政策,遭到佛兰德尔各城市的反抗。经过1302年7月11日那场著名的“金马刺之役”后,腓力四世被迫放弃对佛兰德尔的吞并。就此,这块地方也为日后英法百年战争埋下了一颗种子。


几乎与此同时,腓力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也赢得了胜利。经过几轮博弈,教皇不得不默认腓力四世对教会财产20%的征税权。然而不久,教皇又颁布“神圣一体敕谕”,提出教会权力至上,教皇位于国王和皇帝之上的要求,1302年2月腓力四世当众烧毁教皇敕令,并召开有市民代表参加的“三级会议”,公开与教皇对抗。接着,腓力四世又派遣自己的亲信诺加勒率领少数随从到意大利,与罗马贵族科隆纳勾结,于1303年9月8日,袭击罗马教廷,将卜尼法斯八世软禁三日,75岁的罗马教皇受惊过度愤懑而死。1305年,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大主教被选为教皇,这就是克莱门特五世(1305~1314年),腓力四世将教廷从梵蒂冈迁至法国南部边界的阿维农城,教皇成为法王的“人质”达70年之久(1308~1378年),史称“阿维农之囚”。在此期间,红衣主教团的134名成员中,法国人竟占113位,卜尼法斯八世之后的七任教皇都是法国人,这说明实际上教皇已受法国国王所操纵。为了摆脱财政上的困境,腓力四世决定消灭他的债主神庙骑士团。1312年腓力四世迫使教皇解散神庙骑士团。结果国王不仅摆脱债务,而且骑士团的许多财产也落到王室手里。


就此,英国与法国、教会与王权、贵族与王权等多角矛盾已经展开。这些,既直接构成了百年战争的因子,也为日后贞德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腓力四世的历史功绩是创建“三级会议”,虽然它是高级教士、贵族和市民上层的代表机构,农民和城市平民被排斥在等级机构之外,但等级代表机构的建立是巩固封建国家的重要步骤,它促进了法国的政治统一。


战争开始了:秘密的弓箭,公开的瘟疫


1328年,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华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卡佩王朝前国王腓力四世外孙的资格,争夺卡佩王朝继承权。1337年爱德华三世称王法兰西,腓力六世则宣布收回英国在法境内的全部领土,派兵占领耶讷,战争开始了。这场战争除王位继承原因外,还为了往昔一块地方的恩怨情仇——继续争夺在法境内的富庶的佛兰德尔和阿基坦地区——这个地区与英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法国于1328年占领该地,英王爱德华三世遂下令禁止羊毛向该地出口。佛兰德尔地区为了保持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反法政策,承认爱德华三世为法国国王和佛兰德尔的最高领主,使英法两国矛盾进一步加深。只是,这场以亲戚的名义发起的王权战争,日后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侵略与反侵略的百年战争,却完全出乎英法王朝统治者的预料。


战争最初(1337~1360)被锁定在双方争夺佛兰德尔和基恩的战场上。面对气势汹汹的英国军队,法国把自己最精锐的骑兵部队派到了前线。当时,英军没有能与法国抗衡的骑兵部队。法王腓力六世扬言:“在强硬的马蹄下,愚蠢的英国人将会粉身碎骨,他们的肉体只会被我们用来铺筑庆功的大道。”可是,当真正交手时,法国人很快就为自己的骄横付出了代价。弓箭成了英军的秘密武器。这种弓箭名叫“大弓”,射程远、射速快、精度高,能在200米的距离内射杀身披铠甲的骑士。爱德华三世指挥军队,故意放慢进攻速度,引诱法军来攻,等法国铁骑来到大弓射程内时,他下令发射利箭,大批的法国骑兵倒下。英国人很快控制了战争的主动权,并占领了法国的门户诺曼底。


1346年,梦想占据整个法国的爱德华三世再次亲率弓箭部队在诺曼底登陆,并于7月占领了法国的卡昂,接着奔袭法国首都巴黎。8月24日,英军和法军在阿布维尔以北的克雷西村展开了决定胜负的厮杀。在此战中,英军的弓箭再次让法国人吃够了苦头。这场大厮杀一直持续到夜色降临,最后,腓力六世在60名骑士的保护下仓皇撤离。不久,爱德华三世又攻占了法国的港口重镇加莱。


这期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帮了法国的大忙。进入加莱城时,不少英军染上了黑死病病毒。黑死病不但导致英军大量死亡,而且导致英国的人口锐减,由黑死病流行前的400多万人降到疾病过后的250万人左右。更可怕的是,黑死病给英国人带来了心理上的极大恐惧,人们惶惶不可终日。在短短一年之内,英国著名的坎特伯雷大主教职位竟然因为黑死病而三次易主,最短者任职仅仅6天。由于各地教堂的主教频繁死亡,英国人看重的感恩仪式也被迫停止。后来,随着瘟疫的肆虐,甚至出现一件首饰换了几个工匠最后还是半成品的情况;有的案件尚未开审,原告和被告都双双死去;新婚夫妇蜜月没度完就含泪永别。英国陷入到空前的恐慌中。


几乎与此同时,法国北部农民因战乱和重税也爆发了起义。当时法国各地名目繁杂的捐税竟达7000种之多,仅直接税就占农民收入40%~50%,人头税占5%。向教会交纳的什一税占农民收入15%左右。战争中,英法两国封建主和雇佣军都乘机掠夺法国农民,特别是饱受兵燹之害的法国北部更为悲惨。那里到处是战火的遗迹。尽管大小牲畜所剩无几,领主们还是要求按原来头数征税,每头牛按十个金币,每只羊按四或五个金币付款。他们极少去想如何使自己的属民免遭敌人的进攻和侵袭。当时的情况是:经济残破,五谷不生,遍地废墟,农民处境严重恶化,被迫铤而走险。1358年5月28日,终于爆发了著名的扎克起义。


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无力顾及争斗,只好于1360年同法国签订《布勒丁尼和约》。只是,该条约对法国极为不利,条约规定把从卢瓦尔河至比利牛斯以南的领土割让给英国。


亨利五世的诺曼底登陆


1364年,法国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上台。他在一次朝会上说:“现在是让可恶的英国人屈服的时候了。我发誓带领我的臣民夺回属于我们的一切。”战争进入了史学家们所谓的第二阶段(1369~1380年)。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查理五世征召大量雇佣步兵取代连战连败的骑士部队,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趁着英国黑死病大流行的机会,从1368年开始,查理五世开始逐步收复法国的大片失地。1372年,法国的舰队又在拉罗谢尔打败英国舰队,重新控制了西北沿海海域。到70年代末,法军已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狭窄的一隅。这样,整个战争的态势发生了有利于法国的变化。然而,就在查理五世打算一鼓作气收复全部失地时,却突然离开了人世。1380年继承王位的查理六世是个精神病人,没能力治理国家,更不用说领兵打仗。这给了英国人很好的喘息机会,但此时的英国仍陷入瘟疫之中,无力反扑,战争进入僵持状态。由于瘟疫一时难以控制,英国被迫与法国在1396年签订了20年停战协定,放弃了一些既得的利益。


英军在战场上连遭败绩,使英国国内人心思变。1399年,兰开斯特公爵亨利乘机夺取了王位,建立了兰开斯特王朝,称亨利四世。1413年,亨利四世的儿子亨利五世上台。上台不久,亨利五世就重新点燃了百年战争的烽火。1414年8月,亨利五世亲率大军在塞纳河口登陆,9月下旬,攻占了法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勒阿弗尔。接着,亨利五世亲率一支由重骑兵和大弓手组成的为数约5000人的部队由陆路向加莱进军,引诱法军进行决战。战争第三阶段(1415~1424年)由此拉开序幕。1415年10月25日,两军在阿让库尔短兵相接,英军弓箭手在一个关隘地段奋力射杀法国骑兵。此役中,法军死伤8000余人,被俘2000多人,而英军只伤亡400多人。阿让库尔一战使亨利五世名噪一时。1417年8月,亨利五世再次带兵进攻法国,在诺曼底登陆后迅速扩大战果,并于1419年攻陷法国的鲁昂,打开了整个法国的门户。法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可就在这时,法国国内两大封建主集团奥尔良派和勃艮第派却出现了严重的内讧。1419年9月,法国王太子查理会见勃艮第公爵约翰,公开指责约翰对英国的入侵不出力抵抗,实属叛逆。约翰不服,两人争吵打骂起来。查理身后一名骑士跳了出来,用利剑把约翰当场刺死。这件事后,一心复仇的勃艮第派主动与亨利五世走到了一起。在勃艮第派的援助下,英军很快就占领了法国的北部地区。眼看大势已去,法国被迫与英国在1420年5月21日签订了《特鲁瓦和约》。和约宣布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亨利五世担任法国摄政王。


为了实现完全统治法国的梦想,亨利五世还娶了查理六世的女儿凯瑟琳公主为妻。但命运仿佛在故意捉弄这个强硬的征服者,1422年,就在查理六世去世前两个月,亨利五世却先在战场上染病去世。年仅9个月大的亨利六世继承王位。这时候,由于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法国人民的处境已十分困难。捐、税和赔款沉重地压在英占区的居民身上。因此,对法国来说,争夺王位的战争已转变为民族解放战争。


少女贞德来了:俺们都说法国话


1412年,历史终于为我们送来了文学以及卢贝松们电影中的主角,也为法国人民带来了福音。在法国北部那片多灾多难的平原上,在香槟与洛林交界处的杜列米村,贞德从小便开始了牧女生活。显然,贞德并不同意她单纯是个“牧羊丫头”。这个喜欢告解、喜欢跟上帝在一起、喜欢对神父描写家庭与生活的女孩,日后与审判她的宗教法官有过这样一个对话:“我不是什么牧羊丫头,虽然我也像别人一样照看过羊群。太太们的家务活我也拿得起来。不管是纺呀织呀,我都敢跟随便哪位太太比试比试。”然而,在卢贝松的电影里,我们看到风和日丽、天蓝草绿很快变成了森林泥地与黑暗。天空中几颗不祥的流星飞过,乌云遍布,狼出现,英国骑兵举起点火的剑快速冲过,姐姐为了救晚归无法躲藏的她而被强暴杀害。刚刚还在草地上打滚的女孩一瞬间认为自己还有更多的事要做,或者说,从那一刻起她打定主意要做一件独一无二的事,有如她在日后面对审判官所说:“干家务活的女人多的是,可是我这个活儿旁人干不了。”


于是,少女贞德从地上捡起从姐姐脖子上滑落的十字架,挂在自己的脖子上。那时候,在姐姐墓前凝视很久的贞德一心“要与上帝合二为一”。她的内心深处,伴随虔诚的,一定还有自责、仇恨和伤痛的种子。它们在日后有了另外一种指代:她的旗帜、剑与十字架。这些都给予这个连简单的字母都不认识的小姑娘以信仰与力量。在萧伯纳著名的戏剧《圣女贞德》第一场里,我们看到,1929年春天一个晴朗的早晨,在洛林与香槟之间的梅斯河上沃古楼城堡里,少女贞德直接找到那位仪表堂堂、魁梧有力但却缺乏主心骨的军职乡绅罗伯特上尉。她要当兵,要军装、盔甲、剑,还有一匹马。“这是我主给你的命令。”她这么告诉上尉。当然,她还要去见太子,要去解救危在旦夕的奥尔良!当然,她没忘了说关键的一句:“俺们都说法国话!”


罗伯特目瞪口呆。但他的那位客人国王侍卫波伦日显然不那么看:“不管怎么说,到了这个年头任何办法都得试试。这个姑娘自己差不多就是奇迹。她反正是咱们手里剩下的最后一张牌——把她打出去,总比认输强。”当贞德穿上盔甲,骑着马来到都伦省喜农城堡要见太子的时候,那里的大主教对所谓的奇迹却有另一番见解:“奇迹,就是某种能够制造信仰的事件。对于看奇迹的人来说,它们是非常奇妙的;对于表演奇迹的人来说,它们又是非常简单的。这都无所谓。只要它们能够巩固信仰、制造信仰,那就算真正的奇迹。”无论怎样,奇迹说来就来了。贞德从宫廷的人群里认出了太子查理,并且与他见了面,说了话,从他那儿拿到了兵权。


查理原本有他自己的逻辑:“我爷爷手下就有一个圣女,我爸爸有两个,我们家的人都爱这个,不管怎么说,我也要有一个。”这种逻辑让人哭笑不得。只是他没想到的是,眼前这位少女让他如此震慑和感动。他宣布少女可以对军队便宜行事的时候,也许并没有奢望有一天这位少女真的能为他加冕。当兵权拿到,贞德拔出剑来,喊道:“谁拥护上帝和她的少女?谁跟我一起打到奥尔良去?”全体骑士热烈地回应:打到奥尔良去!那一刻,少女贞德赢得民众的信仰和力量,已然成为民众眼里无需加冕的圣女。


圣女贞德:爱我,就跟随我


1429年,贞德已经17岁了,此时她的头衔是“战争总指挥”。她全身甲胄,腰悬宝剑,捧着一面大旗,上面绣着“耶稣马利亚”。圣女贞德就这样跨上战马,率领3000~4000人,向奥尔良进发了。从1424年到如今,战争已经进入第四阶段(1424~1453)的第五个年头。奥尔良已被英军包围了半年。作为法国南北交通的战略重镇,奥尔良一旦失守,南方就可能全部失陷。情况十分危急。


1429年4月29日,贞德骑着那匹白马和她的部队来到了奥尔良城下。那时候,守城的法军年轻将领杜诺瓦正在银色的卢瓦河南岸的一片空地上,焦急地等待着西风的到来。只有西风才能将下游的船只吹到上游来。这位年轻的将领相信指挥官的个人判断胜于军事幻想,此时杜诺瓦显然不相信贞德能够带兵打仗。但经过一番对话后,他不得不被眼前这位传奇少女所折服。很多年后著名作家萧伯纳所还原了他们的对话。贞德巡视一周,看到城的两边各有一座坚固的英军堡垒,便对杜诺瓦说:“他们挡不住上帝。我要把这两个堡垒拿下来。”杜诺瓦说:“一个人赤手空拳吗?”贞德:“咱们的队伍会把他们拿下的。我来带领他们。”杜诺瓦:“谁也不会跟你去。”贞德:“我根本就不回头看后面有没有人。”


杜诺瓦最后问:“既然你是上帝派来的,你能祈祷上帝来一阵西风吗?”刚说完这句话,将军就惊呆了,因为西风已经吹来。杜诺瓦连忙跪下,把指挥棒交给贞德:“你来指挥国王的军队吧。我当你的士兵。”也许就在那时候,杜诺瓦意识到,不管这位少女怎样,但她无疑能给部队带来久违的士气,这就够了。于是,在卢贝松的电影里,我们听到她激越甚而有些偏执的声音:“爱我,就跟随我!”


她的确没让那些战场的士兵们失望。她来自民众,便有了民众的力量。她的武器只有一把剑和一面旗帜。在战斗中,她总是高举旗帜,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她和她的旗帜在哪里出现,法国士兵就奋不顾身地跟上去。她真是个勇敢的战士,被射穿喉咙还能坚持战斗一天。无论如何,她带来了奇迹,让军队的士气高昂起来,并率领这支士气高昂的部队,迅速攻克了圣罗普要塞、奥古斯丁要塞、托里斯要塞,敌人闻风丧胆,听到贞德的名字就吓得发抖。被英军围困长达209天的奥尔良解围了。捷报传开,整个法国一片欢腾。人们高唱赞美诗,歌颂贞德的战功,称她为“奥尔良姑娘”。贞德已然变成了“天使”,人们到处都在歌颂她,称她是“圣人”。国王赐给她大量财帛和“贵族”称号,她都拒绝接受,决心继续去解放巴黎。


但是,宫廷贵族和查理七世的将军们却不满意这位“平凡的农民丫头”影响的扩大,他们害怕人民比害怕英国人还厉害,便蓄意谋害贞德。贞德坚持尽快攻打巴黎,她知道那些人恨她但不知道危险正在步步逼近。清醒的杜诺瓦干脆和盘托出自己的隐忧,与其说那是隐忧倒不如说那是更为清醒的对战争真相的判断:“我认为,上帝原来是和你同在的。我还记得那天你一来风向就变了,我们队伍的士气也变了。我永远不会否认,我们是在你的旗帜下克敌制胜的。然而,作为一个军人,我要告诉你:上帝并不是人可以随意使唤的小工或丫头。如果你有那个福分的话,他有时候会把你从死亡的魔爪下救出来,帮助你站住脚,这就到顶啦。可你一旦站住脚,就得用尽力气,使出本领。如果把自己该做的事统统推给上帝,那么非打败仗不可。”杜诺瓦承认贞德作为鼓励军队士气的作用,但更承认在此基础之上的运筹帷幄。


杜诺瓦的判断和担忧很快成为现实。1430年,在康边城附近的战斗中,笃信自己是上帝派来的贞德及其部队,因为实力悬殊被英军所逼不得不撤退。回城时,这些封建主把她关在城外,最后竟以4万法郎将她卖给了英国人。1431年5月29日上午,贞德备受酷刑之后在鲁昂城下被活活烧死,她的骨灰被投到塞纳河中。死时,贞德还不满20岁。贞德之死激起了法国人民极大义愤和高度爱国热情,在人民运动的压力下,法国当局对军队进行了整顿。1437年法军攻取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一个少女的“罪与罚”


卢贝松的电影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近乎偏执的贞德。自始至终,她一次也没提到教会,一开口就是上帝和她自己;并且一次也没提到贵族,一开口就是国王和她自己。事实上,从一开始就强调“俺们都说法国话”的少女贞德,思想里就隐藏着这样的词句:法国人的法国,英国人的英国……这种大胆突破“她的村子只属于本村人”的思想无疑有着民族主义的兆因。难怪贞德为贵族和教会所不容,她不知道她一下子就得罪了两大势力。


之前,我们通过简单回顾百年战争的缘起以及更远的历史,已经大致了解到王权和封建领主(贵族)以及教会之间的矛盾。在那些贵族的眼中,老百姓得服从他们的封建领主,而国王只不过是一件流动的展览品罢了——国王除了大路什么都不能占有,而大路嘛,又是属于大家的。要使老百姓的思想和感情都跟着贞德向着国王那一边,而不把领主贵族们放在眼里,那还得了!而一个完整的民族国家的独立,同样削弱了教会的统治力量。更何况,现在贞德越过教会直接成为上帝的代言人,成为民众的信仰和力量之源?!


于是,在激烈的辩论话语里,无论是道貌岸然的法国主教还是目的赤裸的英国贵族,得到贞德的他们此时讨论的不是她有没有罪,而是该怎样给她一个罪名。在他们看来,贞德穿上男人的衣服打仗——这是对自然的叛逆。她篡夺了教皇的神圣权威——这是对教会的叛逆。她跟撒旦结成同盟——这是对上帝的叛逆。所以,“一个人死掉,大家都有好处”。在利益的清算和盘点时,他们认为这种做法是“划算的”。


1931年5月30日,鲁昂。这是一个晴朗的阳光灿烂的上午,一座城堡中的石造大厅,正按照正审法庭而非陪审法庭布置起来。此为由宗教裁判所派人参加的主教法庭,在大厅深处设有两并排法官高座,以供主教与宗教法官之用。以此两座位为中心,教士们、法学与神学博士们以及修士们等陪审推事的座位以钝角辐射状向外排列着。角落里摆着一桌及数凳,供文书之用。另有一粗笨木凳,为犯人座位。从大厅深处中央看去,法庭官员座位及文书用桌均在右方,犯人坐凳位于左方,左右两边均有拱门。贞德被接审至今已经11个星期了。此间,教会对少女进行了15次审讯,6次公开的,9次秘密的。审讯和调查告诉他们,贞德那些过火行为都是出自信仰和爱,而不是出于世俗和放荡。然而宗教法官们还是自信地判定,只要今天少女一开口,除非往她嘴里塞嚼子,她的一番话就足够定她自己10回死罪,拦都拦不住。


果然,少女拒不承认她的所谓使命以及启示来自魔鬼。审判一直围绕所谓的神迹展开,贞德一口咬定上帝交给她的使命就是神迹。只是她此时孤立无援,她宣称教会违背了上帝的旨意,等于宣判了自己的火刑。卢贝松电影中那位黑衣人的出现,更凸显了贞德的孤独和无助。尽管孤独也许正是她的力量所在,但孤独也会将人引入另外一种绝境,哪怕只是一种世俗的绝境。最后,在黑衣人所谓博学多闻富论证功力的思想面前,贞德终于洞察自己的神圣天启不过是自我欺骗,因而恐惧无助地死在火刑台上。很多人据此认为这是卢贝松对于直觉时代之理性的发难。然而在影片结尾处,我们从贞德绝望恐惧的脸上看到,黑衣人的理性恰恰是造成贞德死于绝望恐惧的力量。这样,卢贝松便不仅仅是对直觉的怀疑了,他同样将怀疑的刀指向黑衣人所代表的理性:要理性还是要直觉?要剑还是十字架?理性难道就不是推理的话语霸权吗?倘若一个民族连觉醒的直觉权利都无法拥有的话,那么理性的霸权和侵略就是合理的或者是辩论的赢家吗?


而同为法国导演德莱叶导于1928年的默片《圣女贞德受难记》,无论从场面调度、透过字幕呈现出来的对白还是最后的火刑现场整体叙事,都可看出德莱叶鲜明的立场:贞德的受难是神圣的受难。因为焦点在审讯,那些透过字幕呈现出来的对白部分精彩绝伦。对白与形式同步凸现了小农家女对抗教会权势时的孤独和无助。这种小农家女对抗教会权势,还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就是贞德坚持望弥撒,因为这是教会群体一份子、天国子民蒙救恩者的地位宣告,可是这些审讯她的人却不肯为她望弥撒,因为她来自撒旦。


他们用各种计谋与威胁,让贞德被主教握住手的签下自己的名字,承认使命是来自魔鬼。可是贞德随即翻供,因为承认使命来自魔鬼,就是亵渎上帝。在这里,导演透过贞德承认控诉随即翻供这史实,让贞德的神圣中也蕴含进让人悲怜的软弱人性。贞德说:“我太害怕火刑了。”正是用这种对衬,更凸显贞德后来仍翻供决定赴刑场,是多么让人尊敬。


所以导演一再透过镜头,将圣女贞德一个人与审讯者群体对立,并让贞德处于较低的位置。导演透过镜头处理,凸显出他所关切的重点:教会坚持拥有来自上帝的权柄,因此上帝竟然不是透过教会、而是透过小农女贞德说话,是羞辱了教会、也彻底为教会所不容。最终主教团体中有人同情、相信了贞德,私下狱中探访贞德,贞德诚实地跟他说,上帝曾告诉她,她将透过一场大胜利得到释放,如今她知道答案了,上帝指的不是出狱,而是殉道而死。这位主教听后,决定为贞德望弥撒。


整部电影的音乐配乐,德莱叶透过音符未完成的迂回往覆在几个单音上,制造着沉重焦虑的感觉,直到贞德领圣餐望弥撒,才转为轻快。当贞德受火刑时,影片平行剪接着十字架上飞翔的鸽、往上冒的烟,观看者的流泪、与士兵暗暗预备兵器以防暴动,当那位同情贞德的主教举起十字架让贞德看,贞德喊出最后一句话:“贞德”。紧接着的场景,就是群众暴动死伤。群众喊:“你们烧死贞德!”因此,我们可以从形式和叙事过程,看出导演德莱叶对圣女贞德这千古悬疑的事件所采取的立场:圣女贞德的出现与最终受难,是上帝决定要发生的神圣事件。至于上帝为何介入历史,德莱叶透过贞德诚实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只有英国必须离开法国。”


对于贞德,无论她是出于虔诚的信仰还是偏执的仇恨,她本身胆识和勇敢所唤起的民族直觉,本身就可以看作一个民族经久不息的精神图腾中的一部分。也许,这便是我们从中捕捉到的消息吧。


尾声


1456年6月,距离贞德被烧死已经过去25年,她被追授圣女的称号。500年后,1920年5月16日,她又被梵蒂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