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是水气凝成的,水气怎样凝成霜呢?诗人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没有云彩,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靠近地面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此时黄河流域的部分城市,大风一夜之间吹落了无数叶子,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孩子们都知道,到了暖气开始供应的时候了。而长江以南的城市,却是银杏正黄灿灿的时候。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一候豺乃祭兽
动物们开始纷纷做起入冬准备。豺捕到猎物后,先陈列出来似祭拜一番再食用。
三侯蛰虫咸伏
小虫在洞穴中动也不动,减少进食,准备冬眠。
深秋的蒹葭(也就是芦苇)是十分茂盛的,大片大片洁白的芦花在秋风中翩翩起舞,交织成密密的一团团,像花絮,像飞雪一般。芦苇上的花序可做扫帚,花絮可填枕头。曾经穷苦人家还用芦花代絮做过冬的衣服,人称芦衣。
霜降前后,仍是鸟类迁徙的季节,大量的候鸟都在南迁的路上奔波。大型鸟类以及猛禽由于体形较大,因而常常在白昼迁徙,夜间休息;但是更多的候鸟则选择夜间迁徙,白昼蛰伏、觅食的方式。在一些“鸟道”上,凌晨鸟类的喧闹声甚至能够吵醒熟睡的人。
青菜里含有淀粉,淀粉不仅不甜,而且不容易溶于水。但是到了霜降后,青菜里的淀粉在植株内淀粉酶的作用下,由水解作用变成麦芽糖酶,又经过麦芽糖的作用,变成葡萄糖。所以青菜也就有了甜味。在霜降的季节里,其它蔬菜如菠菜、白菜、萝卜等吃起来味道甜美,也是同样道理。

霜降时节,各地有着祛凶、扫墓等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如在山东烟台等一些地方,霜降这一天人们要去西郊迎霜;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
俗话说秋风秋雨愁煞人,或者恹恹无绪,或者郁郁寡欢,一不小心别再生出了“抑郁症”。话虽夸张,但是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看来这个时节的确是进补的好“食”节。
何以解忧?唯有吃嘛!
在泉州老一辈人的话里,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福建人习惯在“霜降”前后买上几斤回家慢慢品尝。
柿子有什么功效呢?柿子不但具有涩肠、润肺、止血、和胃,还可以补虚、解酒、止咳、利肠,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被誉为“最甜的金果子”。而且霜降节气之后,被霜打过的柿子更是绝佳的美味。
闽南、台湾等地,民间在霜降的这一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我们北方常说的“贴秋膘”。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就会卖的非常火爆。
凡体内有热的人适宜食鸭肉,体质虚弱的人食之更为有益。秋季老鸭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钙、磷、铁等,而且性寒凉,最适合体热上火的人。
山东农谚:“秋后萝卜赛人参。”萝卜生吃,凉拌着吃,做成热菜、汤饮、粥品,甚至还能做成药膳。白萝卜皮白而不透者肉味偏辣,只能熟吃;皮色透明,肉不辣而甜者,可以生吃。生吃白萝卜一是下气,解腹胀;二是白萝卜入肺,既止咳,又促大肠运动。
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例如广西玉林,这里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之类的来补充能量,祈求在冬天里身体暖和强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