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阳定痛蠲痹方治疗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

 柴桂苓 2016-10-23
  黄芪 60g、制川乌9 g(先煎)、桂枝9 g、麻黄9 g、当归9 g、白芍9 g、炙甘草 18 g、细辛3 g、通草 6 g、大枣 8 枚、白芥子 9 g、蜈蚣 4条、延胡索 9 g。

  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属中医学“痹证”之“周痹”“肌痹”“骨痹”范畴,也包括了“郁证”“失眠”等相关表现。 而中医“痹证”的病因病机,早在《素问· 痹论》中就有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不与风寒湿合,故不为痹。”《黄帝内经》专辟“痹论”篇,对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为后世医家认识痹病奠定了基础。 历经后世医家对痹证理论日臻完善,总结了痹证的病因病机:①正气不足。 《素问遗篇· 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 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诸病源候论· 风病· 风湿痹候》言:“由血气虚,则受风湿。”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正虚感邪而发病,因正气不足,抗邪无力,特别是肺与皮毛功能低下,卫气虚弱,外邪得以乘虚侵袭人体;正虚生邪而发病,因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障碍,产生痰饮、水湿、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脉。 正气不足是痹病的内在因素和病变的基础。 ②外邪入侵,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人体痹阻脉络、肌腠。 故病机为禀赋素虚,阴阳失调,气血不足,营卫不和,或者脾虚肝郁,以致风寒湿热之邪乘虚内侵而致病。 综上,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主要病因病机为“病初阴寒之邪痹阻筋脉肌腠,久则虚在心脾,内实在肝郁,产生痰饮、水湿、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脉合而致病”。对于该病的治疗,采用“多法联用、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采用温阳定痛蠲痹方施治。 该方由当归四逆汤加味而成,具有以下特点:①益气温阳、养血通脉以补正气。 本方中黄芪性甘味微温,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血通脉的作用,能够大补元气,气旺则血行,祛瘀而不伤正;配当归、白芍补血和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甘草、大枣之甘,益气健脾,既助归、芍补血,又乌、桂、辛通阳;白芍、甘草酸甘缓急,舒筋止痛;更加通草通血脉,使阴血充,客寒除,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而痹痛止。 ②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以祛外邪。 方中以制川乌、麻黄、桂枝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发汗宣痹,与细辛合而祛风除内外之寒;川乌功擅搜风定痛;通草淡渗利湿。③祛痰散结、利气通络以止痹痛。方中白芥子能祛经络之痰,并能利气散结;延胡索活血行气以止痹痛;与功擅搜风剔络之蜈蚣合用,共奏温阳通滞、通络止痛、祛瘀、消痰、散结之功。 近代医家张锡纯论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 性有微毒,而转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 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瘛疭,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当归、桂枝、细辛、白芍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缓解组织缺血缺氧及组织水肿等作用。 黄芪、当归具有双向调节免疫力的作用(在正常和免疫低下的状态下,黄芪和当归具有增强免疫的作用;在病理性免疫反应异常增高的状态下,黄芪和当归具有减轻免疫反应的作用)。 蜈蚣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 当归、桂枝、白芍、甘草、延胡索、川乌、蜈蚣、细辛等均有显著的镇痛、镇静作用,当归、白芍、甘草、延胡索有解痉作用,川乌还有局麻作用。 白芍的有效成分白芍总苷对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甘草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有解痉,增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抗过敏等作用。 甘草调和川乌,白芍与川乌配伍能增强川乌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 方中当归、桂枝、白芍、细辛、甘草、通草、乌头均有抗菌、消炎作用,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当归具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抗损伤、抗氧化、抗衰老、抗炎及增强免疫力。 综观全方,切合病机,标本兼治,故疗效确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