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备受世界关注的英国脱欧公投将正式举行,公投结果将决定英国是否留在欧盟。鉴于支持留欧和支持退欧的选民比例不相上下,英国能否留在欧盟,成为世界各国关心的议题。 历史上,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复杂,从战火频仍到与美国结盟,英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始终游离在欧盟核心圈之外,这反映了英国岛国心理的偏狭。实际上,英国与欧盟的离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英国历史上曾有过丹麦、诺曼、德意志、西班牙国王 二战之后,英国不得不依附美国,英国政府的低声下气,常站在美国立场上说话的表现,不仅让英国的一些国人诟病,同时也让与英国渊源非浅的欧洲诸国颇为看不惯。 其实,论起亲疏来,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可谓是一衣带水、血脉相连、恩怨情仇。英国不列颠岛是欧洲最大的岛屿。英国人总说欧洲大陆诸国,其实是英国人习惯将欧洲的其余部分称之为“大陆”,以示与自己有所区别。在英国的历史上有过丹麦、诺曼、德意志、西班牙的国王,甚至其中有的根本不懂英语。在诺曼人统治的近300年内,英国的上层社会使用的是法语,英语倒成了那些“没文化人”的专属。至今,在英语中仍保留有许多法语词汇。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王室与欧洲各王族的姻亲血缘关系还是剪不断理还乱,以至于英国还有一门王室宗谱学的独特学问。至于英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特别是和法国,它们之间不乏兵戎相见的历史。当然,它们也有不少结盟御敌的历史。总体而言,英国人对欧洲大陆的感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那是一种复杂的情愫,其最典型的体现,便是修建英国通往法国的海峡隧道一事。连接英国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的英吉利海峡的距离短得可以游泳横渡。从拿破仑时代开始,法国便希望贯通英法两国,修建海峡隧道。不过,那仅仅是美好的愿望罢了。英国方面的不合作、单方否定态度,使这座英国与欧洲“沟通的桥梁”两百年都未能搭建起来。分析个中缘由,其中不乏英国猜疑情绪在作祟。英国人常说自己的家是座堡垒,想来他们是把英吉利海峡当做自家的护城河了。由此可见,英国对欧洲大陆国家是有所顾虑的。 英国与欧洲大陆的战争史 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始于古罗马占领时期,从此英国与欧洲大陆建立了最直接的联系,这个联系包括了合作、分歧、冲突。 在欧洲的战争史上,英国与欧洲大陆诸国所发生的战争不在少数:1689—1697年,英国联手西班牙、奥地利、荷兰对法国发动了九年战争,也称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702—1713年,英国、荷兰、神圣罗马帝国对战法国、西班牙,史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可以说,英国是这场战争最大的赢家,它不仅扩大了帝国版图,而且还增强了海上力量,发展了对外贸易。在战争中,荷兰与法国都受到重创。而事实上,这两个国家都是英国在海外最大的对手。1739—1748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如火如荼,交战双方为英国、荷兰、哈布斯堡王朝对战法国、西班牙。英国打此战的目的就是要维持欧洲现状,阻止欧洲大陆诸国对哈布斯堡领地的分割。1756—1763年,英国、普鲁士和法国、西班牙之间发生了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是英国走出欧洲、与法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一场决定性战争。英国战争的目标非常明确,即全力争夺海外殖民地,并对殖民地的贸易实行垄断。1775—1783年的北美独立战争,这不仅是英国与北美13州的战争,同时英国与法国、西班牙和荷兰也大打出手。1793—1801年,英国与不同的盟国如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等反对法国,为此发生了法国革命战争。 英国所乐见的是一个势均力敌的欧洲 1803—1815年,英国再次与不同的盟国反对法国,发生了拿破仑战争。在这一系列的战争中,英国有得有失。因为地理上的特性,英国即便与欧洲大陆发生战争,英国本土也总能免受欧陆战火的殃及,法国皇帝拿破仑就曾面对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而对英国无可奈何。事实上,英国历来都将欧洲大陆强国法国当成自己最主要的对手。同时,英国在欧洲奉行联“弱”压强的传统外交思维,英国所乐见的欧洲是一个势均力敌的欧洲,它绝不愿意看到欧洲出现“巨人”,尤其是这个“巨人”会是法国,因为它距离英国实在是太近了。英国对欧洲执行均势政策并不是偶然之举,英国的岛国独特性决定了英国既要与欧陆密切联系,又可孤立于欧陆之外,来自欧洲大陆的威胁也始终是英国的心病。 历史经验让英国始终抱持均势原则,而这一原则又让英国自认是欧洲大陆事务的“仲裁者”。仲裁者是个占尽便宜的角色,它不但对欧洲事务保持相当的行动自由,而且进可操纵欧陆各国,退可固守家园。可以看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英国的这种地缘优势都得以保持着。而长时间利用海峡天然屏障这个优势而得到好处的英国人,他们越发“一根筋”:我是欧洲最重要的国家,要保持自己的大国地位,就必须利用这种地理优势。我不是欧洲大陆的一部分,但确是欧洲诸国举足轻重的邻居。英国这种“一根筋”的想法,在其还能稳坐世界霸主位置时,欧洲诸国也不能拿它怎么样。欧洲诸国顶多是口中抱怨,心怀不满,或是互相利用,或是与之达成攻守同盟。19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一句话成为了英国外交的立国之本:没有永远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事实上,在国际关系中,这句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同样,在英国与欧洲大陆诸国关系的体现上,“利益”两字才是根本。在“大英帝国”光环下的英国人,他们利用地缘优势,游刃有余地在国际社会中充当“仲裁者”的角色。这时的英国,它能以扮演“仲裁者”角色的方式使国家利益最大化。然而,世事往往就是风云变幻。某一日,“大英帝国”辉煌不再,而同时,新的军事打击手段——战机、战舰层出不穷,英国人忽然发现,原本的天然屏障也变得不是那么的难以逾越,英国所仰仗的远避欧陆战祸的客观条件已完全失去。最要命的,冷战时期,欧洲乃至世界的经济战略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直接导致了西方战略重心东移,而英国在欧洲地缘上的重要性也在慢慢减弱。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但对于一个惯于高高在上的人来说,忽然要他放下架子与他人平起平坐,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如此一来,英国与欧洲诸国的不和谐之音越来越多,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英国与欧洲共同体这个“欧洲俱乐部”的关系。 有人戏称英国是“欧洲的美国”,这与英国在二战后长时间孤立于欧洲,追随远隔重洋的美国有关。出于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心态,英国总是强调自己与美国的特殊关系——自己国力不济,不得不紧随在霸主身后,以此抬高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英国以为有了英美联盟,加不加入欧洲共同体是无所谓的事情。可英国本就是欧洲的一分子,怎么可能自绝于大家庭?欧洲、世界的时政势态不允许,英国的经济窘境也不允许。当英国终于想通了,愿意放下架子了,欧洲共同体的大门却不再为英国敞开——法国以英国只关心英美联盟,不关心欧洲为由拒绝了英国。英国人 “胳膊肘往外拐”的事情让欧洲诸国伤透了心,英国已经给欧洲诸国烙下了一个“坏欧洲人”的形象。于是,英国尴尬地在欧洲共同体的门外徘徊了几十年。 关注微信“文史大联盟”,wen---shi!看文章不过瘾?搜索“历史爱好者”QQ群,27640678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