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拍暨临,亚博寿石金秋也点兵(一)

 猪你开心 2016-10-23

亚洲文博院


馆藏级 林元珠(1864-1935)精品  骑兽文殊菩萨


永远与最靠谱的人并肩作战——玩寿山石怎能缺品圆雕宗师



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 罗汉


清康熙杨玉璇 慧可罗汉(中国嘉德千万级成交拍品)


寿山石雕一般认为始于宋代,主要在明末清早期因有闽人杨玉璇、周尚均等以制印钮及人物雕名闻天下而开始成型发展,并在清早期形成以杨玉璇、周尚均、魏开通、魏汝奋等为代表的寿山石雕艺术发展的第一波巅峰期,以及清末民国以林谦培、林元珠、郑仁蛟、林友清、林清卿等为代表的寿山石雕艺术第二波高峰期——其中林元珠创新雕法发扬光大并诸多高徒传承而形成寿山石雕著名“东门”流派,其雕作显著特征为眼凝珠凸神韵,衣纹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简练而富有刀法的神韵!同时林元珠还在圆雕的基础上,首创了人物和山水相结合的“立体雕“,用于表现民间传说的故事、戏曲情节等,并其徒郑仁蛟还吸收木雕、牙雕、青石雕的长处融于寿山石圆雕之中,使之风貌一新而成就了寿山石雕艺术发展的第二波高峰



馆藏级 东门派始祖林元珠精作观音  美国回流

——林元珠的观音身上有着强烈的明宗瓷雕何朝宗的观音影子!


其观音相貌是汉民族的,低首垂目、面形长圆,其中多少能看到些盛唐佛像的影子,华贵而又肃穆,令人既觉平易近人而又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感,这便是明宗瓷雕何朝宗以及其后寿山石雕林元珠的观音给我们带来的视觉美感——细细品味,每一个细节都值玩味寻味......


——东门派始祖林元珠(1864-1935)是一位全才”的形象:印钮、博古、圆雕人物及山水相结合的“立体雕”,无所不工!



      林元珠幼时学习父亲林淑钦的技艺,之后拜林谦培为师而成就“东门派”佼佼技法,深受文人官僚的喜爱。也因此,其与当时寿山石雕艺人通常的进图章店“坐堂”或是从店中接活回家雕刻的营生方式不同,林元珠先后受聘于陈宝琛、龚易图等人,进入他们的府中精工制作而不必忧于日常生活,并得览借鉴更多的珍贵图谱、皇家珍宝实物而遨立市面众多雕工之上——因与末代皇帝溥仪之师陈宝琛过从甚密而成为挚友,也为宫廷造办处御作两箱精品(——其中现市英国拍行的一件仿清皇室鉴玩玉雕法作山水人物经典“守寿”(为其曾孙、现代非遗传承人确认)辗转英伦,下回将专题叙说。)——陈宝琛还曾亲笔题赠一副对联给林元珠,被林元珠刻写在家中厅堂上。


林元珠作刘海戏狮   美国回流


——据石巢所著的《印石辨》记载,“(林元珠)中年客陈宝琛、龚易图家数年,得馆清宫藏宝图录及古代名家真迹,大开眼界,努力追摹,艺技大进。”

  龚易图的家族是闽中世家通贤龚氏,累世仕宦、书香传家,龚易图本人是龚家不世出的人才,他所修建的乌石山房和大通楼更是藏书万卷。受聘于陈宝琛及龚家这样的世家、大藏书家府中的林元珠便有了接触各种古籍图录、名家真品的机会——这样的机遇绝非普通的寿山石雕艺人能够得到的。林元珠在这样的机会里不仅更大开其眼界,还得以倾心揣摩、努力追摹清宫珍品等古人雅作,技艺更为精进并使作品更摆脱了匠人习气,而充满了文人雅士的审美趣味——时人评述:林元珠所作的兽躯筋力遒健,特别着意于眼珠眼神、须、鬃、毛发、行云的处理;行刀流利,传神韵致、精致活力;双兽嬉戏、人兽互韵,尤为精妙;人物雕刻,观音第一,并于民俗单尊外,尚以半悬身法作浮雕、群雕,皆古拙朴茂特色,时人争相收藏。


林元珠的兽躯筋力遒健,眼珠眼神、须鬃毛发、牵绳等手法精作



林元珠创半悬身法的人物雕,也是林元珠寿山石雕作品的一大特点,人物常常以半悬身的高浮雕手法雕,线条、纹饰、五官都极为古拙朴茂。


林元珠经典竹林七贤(见荣宝斋出版的方宗圭著《寿山石鉴藏指南》)


林元珠开创将人物雕刻与山水题材相结合,用来表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戏曲情节,尤其是那些天然的色界丰富的寿山石,林元珠在雕刻中以色界分层次进行浮雕创作,以景衬人,意境深远。


馆藏级御定气韵精品—— 林元珠仿清皇家藏玉雕创山水人物立体雕


林元珠
芙蓉山水人物立体雕精作《守寿——寿同金石》(英国回流)


参鉴1:古玩界著名的乾隆玉雕山水人物 桐萌仕女


参鉴2:故宫博物院藏玉雕山子 背面有乾隆题御诗


  潘惊石《印钮雕刻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一文中写道:林元珠在多次琢磨中参以单刀成型,局部打磨,阴面几乎全用刀法表现细节,甚至基本不打磨,修刀痕迹错落有致,形态挺拔清健,增加了雕刻的语言对比,形态更加硬朗,气质神武挺拔——这是现代大师学习中对祖师林元珠刀法较为确当的总结之一


一、寿山石雕之非遗传统技艺与林氏东门派传承——

1、寿山石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技艺,传统技艺的精髓是刀法,其主要特点应指运刀如笔,如凿细胚需要讲求气势,刀锋毕露、斑驳有声,有如国画之挥毫写意、刀笔相融!雕刻的不是简单的线条,而是移动的块面,立体感强烈;然后修光中讲求刀韵,行刀婉转流畅、平稳均衡,既可圆顺浑化、又能细腻入微,着力表现出物件的质感——林元珠为代表的东门派的刀法即以清灵华丽见长——手凿画骨,修光画皮!石以画传,并重画意——国画讲究“笔断意连”,石雕强调“刀化气接”(如将烟云刻成如飘带般的就为下品了)!此也是前辈旧物为何材质普通却能神韵夺人,而今人之作虽材质晶冻却大多流于无韵无神无味之不耐久品之境了!


林元珠主要传人为弟子郑仁蛟与堂弟林元水、儿子林友清、林友竹。


林元珠著名弟子郑仁蛟(周宝庭、黄恒颂、黄信开、王乃杰、冯依焕大师之师傅)宗师作品麻姑献寿——那种开脸、眼神、鬃毛发的开丝、衣褶、花纹、飘带、云纹、兽耳兽嘴形神、兽腿肌肉自然褶皱感,等等...


郑仁蛟骑兽持经罗汉——前述之外,其兽尾卷曲之每条珠结更为特色!


《寿山夜话》等著名专著刊郑仁蛟骑兽精品


2、寿山石雕讲求传统人物形象,有其与现代美学解剖结构不同之特色特性处,如传统人物面孔不可能是现代化的——好比京剧人物若换成现代人脸孔那还是京剧吗?寿山石雕传统的衣褶也基本有特色的几种典型褶式,简练而富有刀法的韵味,与真实衣褶或其它雕刻衣褶不同,这是老一辈创造、提炼变形后的“艺术之真”,是一种符合寿山石特性的古典美,行话即“古意”!而不是市俗的生活之'真'——那不叫艺术,虽灵利有余而浑朴不足,匠气较重,更无文人味了。


林元珠儿子林友清宗师(周宝庭、林寿煁、王祖光、陈祖震等大师之师傅)作

苏武牧羊——自然传神的眼神笑韵、人物静中传动之气韵、人兽群组整体互动的“牵搭粘联”之气机流韵、“刀化气接”等等...


林元珠儿子林友竹宗师(郭功森、郭懋介、林炳生、林发述、林元康大师之师傅)代表精作 ——资深世家传承藏品



考考眼力:大师未彻底完工之旧作——林元庆抑或郑仁蛟,还是谁呢?


顺附看看周宝庭大师所录其师傅的古兽图谱吧——



3、所以现代艺人需要收敛满市的商业心,首先师承传统,即古人所谓的“入古”,在入古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只有对传统的古典美和寿山石的特性有了较深刻理解,才能“入古—品古—出古”,才能在古韵传承上创新,而非现代普世的没有“入古”、不懂古典美与寿山石特性就照本宣科式的舍本求新、舍拙求奇——此类作品终究是要被淘汰的。所以寿山石的品赏水平有一个从“石—石工—工”的渐进过程。


林友竹儿子、现代已故著名大师林炳生不同其寻常'快刀手'作品之精工代表作——嫦娥奔月  尺寸较大 约11.6*6.6*26cm


4、寿山石雕应该藏巧于拙,讲究林元珠始祖般的“形是表而神为质”,神比形更重要——中国传统艺术观最重视神,将最美的艺术品尊之为“神品”。神即神韵,出神入化的艺术品有极强的感染力,有一种扣人心弦的韵律令人神往、产生心灵感应,这种艺术魅力称为“神韵”、“神气”,好比古人描述文化人的“书卷气”,也是一种灵气!


林元珠祖师作半山芙蓉 刘海戏耑duan——布局之精美、人物之意态、开丝之细腻、衣褶之飘逸、花纹之精美、人兽之互成意会、笑意之盎然


二、上述第一方阵名家宗师精作之后,我们也顺带介绍些清、民国及建国后的旧工韵品大家品赏,比较现代的晶冻品而言,也是古韵盎然、斑斓溢彩、韵味耐品且性价比的了——

清代 关财神(达官贵人家供奉) 包浆、衣褶纹饰等雕作均到代——现代诸多陈设仿品之祖师标本范,可细比照实物雕作细节与肚子等


民国宫装仕女葬花  8*3.8*18.3cm



民国旧工 八仙之汉钟离



古仕女  7.3*6.6*14.5cm



旧工 观音鳌龙



旧工 八仙之汉钟离



旧工精品  罗汉与象——非洗象,雕工之精高于现代不少大师





旧工 李红旗降 东方朔偷桃



八十年代旧工 荔枝洞 济公醉酒



八十年代旧工  旗降 龙凤对章



郭祥雄作 荔枝洞螭虎章



现代郭氏传人 将军洞芙蓉 玄鸟爵杯





芙蓉和合二仙(八十年代旧工)



现代大师早期精品文玩  纯黄大山晶  双鳌龙戏珠笔架



现代大师早期精品 金砂地黄红善伯  献寿



现代龙开丝精作  善伯平头章


最后,我们谨以以下几件旧工精材之作来惜别我们今日之圆雕方阵,明日为大家续上晶冻第二方阵吧——



再来件压轴黄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