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太不了解北京的经典小吃了!

 望云1120 2016-10-23

论吃,老北京自有一套,会吃、懂吃,还研究吃,可以人人都是美食行家。别的先不说,咱先说说老北京人最钟情中意小吃,他们背后的故事,足以让您叹为观止。


豆汁儿



提起北京小吃

首先让人想起豆汁儿

尤其是老北京人的最爱

这北京人爱喝豆汁儿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豆汁儿简历

头  衔:北京独有的吃食儿

名  气★★★★★

颜  色:淡绿泛青色的汤水

味  道:像豆子酸了的味道

特  点:爱的人爱死,恨的人恨死

源自年代:辽宋



来历



豆汁儿历史悠久,据说早在辽宋时期就已在北京地区盛行,数百年豆汁儿的盛名传乾隆的耳朵里,于是他命人把豆汁儿引入宫廷,并且召集了一帮大臣们共同品尝这民间饮品,结果众大臣喝完竟然齐声叫好。就这样,豆汁儿同样成为清代宫廷饮品。


艾窝窝



喝完豆汁儿

您再尝尝艾窝窝

咱北京人都知道

每年农历春节前后

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

一直卖到夏末秋初

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

为什么这不起眼的艾窝窝也能名满京城呢?


艾窝窝简历

头  衔老北京清真风味小吃

名  气★★★★★

颜  色白白的,像个雪球

味  道有一股淡淡的香味和花生酱香喷的气味

特  点软糯香甜略带酸香

源自年代明朝



来历


据老北京人传说,明朝时,居住在后宫的妃子们,天天山珍海味,早就吃腻了。大伙都想寻些新鲜的东西吃。恰巧这时,一位给宫里做饭的回族厨师刚从家里带了些叫“窝窝”的点心回来,一天他正独自吃的时候,被一名宫女看到。

她一尝很好吃,就把“窝窝”进献给了皇后,皇后吃过后交口称赞,便找来那名厨师,要求他今后继续做“窝窝”给后宫妃子吃。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风味,于是一下子成了宫廷御点,身价倍增。此后,艾窝窝由皇宫传了出来,成为京城有名的一款清真风味小吃。


驴打滚



早些时候除艾窝窝是宫廷小吃

还有一种面食也是宫廷小吃

它就是驴打滚

千万别小瞧这款小吃,来头可不小呢!


驴打滚简历

头  衔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

名  气★★★★★

颜  色呈金黄

特  点豆香馅甜,入入口即化,香甜入心

源自年代古代女真族



来历


传说慈禧太后吃腻了山珍海味,想尝点儿新鲜玩意儿,便吩咐手下去做。御膳房大厨们可费心脑汁,定用江米粉裹着红豆沙做一道新菜。菜刚做好,有个叫小驴儿的太监走进了御膳房,可他一不小心,就把刚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装着黄豆面的盆里,这可急坏了御厨,再重新做又来不及。御厨硬着头皮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一尝,味道还不错,就问大厨:“这东西叫什么呀?”大厨想了想,说:“这叫‘驴打滚’。”从此,就有了“驴打滚”这道小吃。


面茶



说起面茶

这可是咱老北京人餐桌上的早点

老北京人喝面茶

讲究不用勺不用筷

而是要一手拿碗

先把嘴巴拢起

贴着碗边,转着圈喝

这绝对是门艺术

非老北京人不可

这款早点是怎么来的呢?


面茶简历

头  衔老北京特色传统风味小吃

名  气★★★★★

颜  色发黄

特  点质地细腻,味道香浓

源自年代清代



来历


面茶的起源,据悉可以追溯到清代。清代的《随缘食单》有记载:熬粗茶叶汁,炒面兑之,加芝麻酱亦可,加牛乳亦可,微加一撮盐。无乳则加奶酥、奶皮亦可。


糖火烧



咱北京人北京人常吃的早点

必定有糖火烧

它的味道香甜,绵软不粘

深受老年人喜爱

据说原为河北省小吃

后来成为北京小吃

这款美食是如何从河北传入北京的呢?


糖火烧简历

头  衔满族传统小吃

名  气★★★★★

颜  色色泽浅黄

口  感香甜味厚,绵软不粘

特  点外皮酥脆,内瓤层次分明,筋道利口

源自年代明代



来历


相传明朝的崇祯年间,有个河北人氏,叫刘大顺的回民,一次他从家乡跟随一只运粮船来到到了古镇通州,也就是今天北京城正东的通州。刘大顺见到水陆通衢,人来人往,是个做买卖的好地方,便在此地开了个小吃店,取名叫“大顺斋”,专卖糖火烧。后来到了清乾隆年间,大顺斋糖火烧迅速传遍京城,成为人们争相购买的早点。


灌肠



在北京的小吃中

灌肠要算得上是物美价廉

绝对的大众化

这外焦里嫩的灌肠味道也最为奇特

先给大家自我介绍下


灌肠简历

头  衔北京人喜爱的一种大众街头小吃

名  气★★★★★

颜  色有发黑的,也有发黄的

特  点清脆爽口,外焦里嫩

源自年代明朝



来历


听老人们讲,灌肠在明朝开始流传。当时老北京街头常有挑担小贩经营此食品。但北京最早的“灌肠”铺是后门桥头路东的“福兴居”,清光绪年间开业,掌柜的姓普,人称“灌肠普”。他家的灌肠正宗、地道,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名的店还有长安街聚仙居,隆福寺丰年小店等。


豌豆黄



豌豆黄香甜可口,清凉下火

就连皇帝大官人和太后老娘娘都喜欢的很

试问谁人不爱?

不过,最早豌豆黄起源却来自民间

那怎么又变成宫廷小吃呢?


豌豆黄简历

头  衔北京传统小吃

名  气★★★★★

颜  色色泽浅黄

味  道味道香甜,清凉爽口

特  点细腻、纯净,入口即化

源自年代明末



来历


它本是民间小吃,清初传入北京,后来据说是这么传入宫中的,有一天慈禧正坐在北海静心斋歇凉,忽听大街上传来敲打铜锣声和吆喝声,心里纳闷,忙问是干什么的,当值太监回禀是卖豌豆黄、芸豆卷的。慈禧一时高兴,传令将此人叫进园来。来人见了老佛爷急忙跪下,并双手捧着芸豆卷、豌豆黄,敬请老佛爷赏光。慈禧尝罢,赞不绝口,并把此人留在宫中,专门为她做豌豆黄和芸豆卷。


炒肝儿



炒肝儿是老北京吃食里的一朵奇葩

好多老北京人顶好的一口儿

炒肝儿的主角儿绝不是肝儿,而是大肠

您要不是老北京,绝对头回听说

当然光有大肠,没有肝也不能叫炒肝

还有炒肝并不是炒出来的,而是煮出来的

可说来说去

这炒肝儿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吃呢?


炒肝儿简历

头  衔北京地区满族传统名吃

名  气★★★★★

颜  色汤汁油亮酱红

味  道肝香肠肥,味浓不腻,稀而不澥

特  点稠浓汁里煮肥肠,一声过市炒肝香

源自年代宋朝



来历


据说炒肝历史可追溯是到宋朝,由民间食品“熬肝”和“炒肺”发展而来,清朝同治年间,前门鲜鱼口胡同的会仙居发明不勾芡方法制做炒肝,以后会仙居便被认为是炒肝的创制者。据说,当年慈禧太后也好这一口儿,曾赞赏有加,却言明去掉心和肺也许更好。自那以后,老北京人便多了句歇后语——北京的炒肝儿,缺心少肺。


炒疙瘩



炒疙瘩虽不如豆汁、炒肝出名

但在北京小吃中最扛饿。

饭量小的人

中午来盘子炒疙瘩

能管到晚上都不带饿的

它的神奇之处到底在哪儿呢?


炒疙瘩简历

头  衔北京的一种特色的炒面食品

名  气★★★★★

颜  色色泽深黄,黄绿相映成辉

味  道味道香鲜

特  点吃起来又绵软又有劲,越嚼越香。

源自年代民国初年



来历


相传民国初年,北京宣武区虎坊桥附近有家叫“广福馆”的家常饭铺,店主是个姓穆的老太太,与女儿相依为命,每日卖点面。有一回和好了面没有卖完,于是穆家姑娘把面擀成了面剂儿,切成了一个个的小疙瘩,她们用这煮熟的面疙瘩及切好的青菜、肉丝炒了炒作为晚饭,吃起来非常爽口,还有一股子咬劲儿,味道特别好。以后他家的炒疙瘩名声大振这也是咱北京炒疙瘩的来历。


卤煮



如果给北京特色小吃排个名的话

卤煮必然是排在前几名

它可是老北京“土生土长”小吃

说起来比京剧还要纯粹

最初的卤煮却来自宫廷

但后来又怎样变成北京特色小吃呢?


卤煮简历

头  衔北京汉族特色小吃

名  气★★★★★

味  道味道香鲜

特  点肉烂而不糟,火烧透而不黏,口味独特。

源自年代清代



来历


据说,真正的卤煮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间。出自于宫廷的“苏造肉。”那么“苏造肉”又是怎么演变成卤煮火烧的呢?“小肠陈”的创始人陈兆恩当时就是售卖“苏造肉”的。旧社会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贵,一般老百姓吃不起,于是他就用价格低廉的猪头肉代替五花肉,同时加入价格更便宜的猪下水煮制。没想到歪打正着,一发不可收拾地创出了传世美味。


爆肚



说起北京最悠久最兴旺的小吃

爆肚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

早在清朝就流行于京城

下至平民百姓上到达官贵人

很多人喜食爆肚

这款人见人爱美食

到底有何魔力吸引大家呢?


爆肚简历

头  衔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

名  气★★★★★

特  点口味香脆,质地鲜嫩,又脆又嫩

源自年代清代



来历


爆肚作为北京最具代表特色的小吃,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记载。旧时每当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馆和摊贩就经营爆肚。北京天桥有“爆肚石”,门框胡同有“爆肚杨”,还有“爆肚冯”、“爆肚满”等最为出名。


其实北京有着数不清的美食,他们背后或多或少都有着一些自己的故事,它们的存在值得每个北京人记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