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三合练法及吴式太极拳秘传“五指诀”-太极名家高壮飞老师访谈录(第二篇)

 揽盛 2016-10-24

    (一)神宜内敛,气宜鼓荡

何为“敛”?并非向前用力去顶对方,而是受到对方来力时,将我自己的意收敛到身后一尺左右,一旦对方还要进逼我方,那么我将意再向身后拉长一尺。表面看似乎对方处于攻势,但事实上,因我的意气收敛向后,将对手引入了我的圈内,我的可为距离拉长了;而对方因为在进攻时出了他自己的圈,所以他的可为进攻距离被缩短了,即便他想上步打手,也打不到实处。

此时相当于用意向身体后方膨胀出一个圆(圈),这个圆同样也扩散到了对手的背后。在身体的纵向上,要蹬之于足(劲起于涌泉),发之于腿,最后力由脊发,由背后形成一个向前包裹的无形锋面,将对方击出。

拳论讲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双推手中,假设我方欲以右手打出对方,则左手为引,右手为打,同时左右两侧的劲仍由脊背向前“合”成一个整劲,即可击出对方。但一般初级阶段很多人都忘记了左手无形的“引”,只有阳没有阴,合不成太极。

一般人习惯右侧使劲,譬如写字、画画、吃饭,都用右手,通常而言右侧的头、肩、肘、手、胯、膝、足这“七星”皆可发劲,而左手主要负责三个方向:向上、腰胯中节之间向内回掌、向下外侧沉(坠)掌。这是左右的关系。

发劲并不是一味地发直劲,它还需要神意的引导,通常是一种螺旋劲。就像步枪打出的子弹并非是直线往前飞,而是沿着来福线旋转出去,具备穿透劲的性质;打台球也是这样子,出杆的一瞬间,整个杆也有微微的旋转,这样接触到球面才能打实。

讲到这里要说说“眼神”,古时候街头老百姓看热闹,里外三圈都围满了人,后面的人只能踮起脚干瞪眼,在拳法中眼神并不是直直看出去的,直视容易眨眼,眨眼的瞬间对方的拳头就进来了,所以在打拳和技击中,眼神是像子弹沿着来福线微微旋转着出去的,如此一来,不但不容易眨眼,神意也容易调动起来。古代小说里说“眼睛一转,计上心来”,说的就是眼神和神意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搭手放劲,可以用神意打、用头打,还可以用鼻子、耳垂来打,鼻子为举手投足间的准头,一般而言这个准头和中轴线总是一致的。所以讲虚领顶劲,下颌微收,鼻尖一用意人就放出去了。假如我方伸出的前手这一侧无法虚虚对准对方的中轴线,那么就让这一侧的意气从肩井穴沉到涌泉,再让另一侧的意气从脚底涌泉升腾到肩井,劲路就对准了对方的中轴线。所以从“肩井——涌泉——肩井——涌泉——肩井”,意气可以灵活转换,左右逢源。


    (二)如何实现气与力合——意、气、力之间的场势关系

   

假设对方使劲托我的两肘,如我拼命用力下坠那就是以硬碰硬。如何坠肘呢?可以两手虚虚地握一个空拳、或者意从小手指的指梢沿着小手指根再经过小臂走向肘尖,把肘坠到地面去,这样肘与膝合,用膝的意向前一蹚就将对方打出。

这个过程是:“空握”-“沉肘”-“膝打”,如果一开始就用力拼命下坠,你心中的一口气瞬间就用完了,所以要用意来引导,微微一想,把这口气留存在丹田,丹田气与膝尖一合,人就放出去了,这是气与力合!

气归丹田,气沉脚底,才能发得出去。这讲的是“气”与“力”的相互关系。

打比方我搭住你的肩,要把你向上捋带过来,劲从你身上沉下去透的是力,随之而来往后方升腾起来的是气,这样一带你就起来了;反过来说,要将你击出时,从我身后松沉下去的是气,前面发出来的是力。

右落则左起,前降则后升,沉主力,浮主气。

老论说:“气宜鼓荡”,平常练习时,可以试着训练身体周围三尺的气圈,轻轻呼出一口气,再轻轻把散出去的气吸回来。通过气、力的相互作用,人体周围会产生一种“场势”,这种场势产生了势能和技击的能量,它是人的感觉器官和周围空间的一种互动往来关系,所以太极拳讲“听劲”,就是找出人与时空的关系。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人体纵向上容易折叠,转换则需要意气在身体的外围走不同的弧圈,而不仅仅是动手。

气是一个面,它可以用意扩散出去;力是一个点,打点不打面。“气宜鼓荡”,鼓荡劲虽然是虚的,却可以因意气的鼓荡与力产生具体的场势。就像我们推手时发“腕劲”,可以用意从食指根沿着上侧走到指尖,并由指尖沿下侧走回指根,与此同时身上的劲力由腕部发出,这就是“腕打”。

光用力容易形成“顶牛”,意、气、力相结合才能实现推手技击中的转换。所以王培生先生一再强调:“全凭心意用功夫”。

 

[施海方注——各派一直强调内家拳有外三合、内三合,所谓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却谁也没公开具体怎么“合”。高壮飞老师通过打比喻的方式,通俗易懂地说出了意气力三者形成的场势关系,并在他与我们的搭手中充分能显现出来,这与薛颠、王芗斋的体悟实在是殊途同归。王芗斋先生最后讲了要“借宇宙无穷之力”,放到太极拳中来说就是象形、假借,也就是“全凭心意用功夫”,既然心意可用,那么最后宇宙万物都可为我所假借了,自然有“无穷之力”!由此看来,为何站桩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技击的功力?因为人体在站桩过程中能迅速恢复先天元气,充实内气,并体会到自己身上的筋骨、劲力走向,这就是对“知己”功夫的意气训练,有了这个训练,一旦动起手来内三合的效果就出来了]

 

 

(三)“运劲如抽丝”

 

在推手过程中我们讲究“力不过腕”,也就是搭手时,手臂轻轻一甩,劲力到手腕后就直接回到我的全身了,而不要轻易灌到手掌上去,劲过手腕则力滞,全身变化就不灵活了。“力不过腕”是粘住对方,这样的话,我方全身的头、肩、肘、手、胯乃至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成为发力点。

所以搭手时用[离心力]轻轻一甩,手腕搭上对方之后,我的劲力马上以[向心力]返回我的全身,就像抽丝挂线,一丝丝的把我的劲力抽回身后,并将对方的劲力瞬间收敛到我的脚跟。前面我们讲“气宜鼓荡”,气向外一鼓荡(离心力/膨胀劲)掤住对方,心意往回一鼓荡(向心力/缩小劲)就把对方打出去。

“运劲如抽丝”中尾闾非常重要,就像猫、熊等动物起立、下蹲时,它的尾闾都是微微有点虚实往上、或往下松开的。松开尾闾和脊椎,则肩井直接“掉”到涌泉,这是把对方的力量落空,“掉”地下之后我的脚就可以借力了,一下就把人打出去。这是太极拳的“走”、“掉”、“发”。



(四)吴式太极拳太极拳秘传“五指诀”

 

前文讲到“力不过腕”,所以我的手掌、手指都是“空”的,这种“空”使其具备了一切的可能性,以前功夫高的老前辈,手指轻轻一动就可以使全身变化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不同的劲路。

从食指的三节开始,分别对应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地支。其中,

(1)食指三节分别对应的是子、丑、寅;

(2)中指对应的是卯、辰、巳;

(3)无名指对应的是午、未、申,其劲路主要是“四指根”得气;

(4)小指对应的是酉、戌、亥,其劲路主要是小指与肘合,肘接地。

 

当拇指与食指第一节(子鼠)相合时,主要是心中意气沉着打。拇指与食指往上一捻,劲意则指向对方颈椎后方,往下捻,则是劲打对方腰胯;

当拇指与食指第二节(丑牛)相合时,主要适合沿着我的右后方(大约斜45度)捋/钩带对方,因为唯有这里才是它(丑牛)最合理的一条路线;

当拇指与食指第三节(寅虎)相合时,主要是肩井穴与食指第三节相合,松肩坠肘向前透出劲路。

又如,

当拇指与“午”合,为劲打对方膻中穴。

当意与四指根“申”合住的时候,想着无名指指根内侧的劲路穿透到外侧,即可得到往前穿出的劲路。

包括肩胛骨、肋骨、大腿侧肌肉、小腿侧肌肉的松沉、升降等等,都与意气力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关系,因其千变万化,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但是,这些拳理拳论,都是历代老前辈们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一套心法体系,是基于对人体生理特征和运动规律的精细化研究所得来。

入门引路需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上述内容讲的只是吴式太极拳的部分概要,要得到太极拳真功夫,尚需习练者默识揣摩,刻刻用功,从生活实践中体会太极拳。

 


 

(随高壮飞老师在京参加太极拳活动时,拜会国家摔跤队著名教练李宝如先生)


 

【拜会高壮飞老师时,得赠杨禹廷先生的拳照一套,现附部分于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