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惯管理系统原理及构建实践01——从本质看问题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6-10-25

〇、引言

习惯是任何一个持续成长的人都避不开的话题,拥有好的习惯有助于加速成长效能,很多大神都谈过习惯的话题,尤其是史蒂芬·柯维更是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在个人成长领域中独树一帜。在我有意识成长之后,我也对习惯的这个领域投入了极大的时间,在2012年也写了系列文章《习惯养成方法与实践》,只有也应用了习惯管理的方法搭建了《2013年,从规范阅读开始》的阅读激励体系,更是构建了以习惯为基础的自我管理系统构建方法论

三年时间转眼过去,而关于习惯的话题,我再没有写过新的文章。可是,现在重新再看那些老文章,尤其是在本质导向(解释)的立场上再次审视之前的文章,我觉得都没有写到最重要的点子上。环顾市面上讲习惯养成的、做习惯训练营和课程的组织与个人,也把主要精力投放在激励和惩罚机制等表层之上,鲜有涉及习惯概念、层次的。这样,不仅会延误用户的成长速度,更让这个领域没有提升。所以,今年上半年,趁着开发幸福进化俱乐部成长体系之际,我也一并将习惯管理系统重新做了研发,真正以本质导向为切入点,开始重新构建习惯管理系统体系,并将其写成文章,帮助幸福进化俱乐部的会员和在个人成长路上的伙伴持续提升。本系列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如何在本质上看待习惯问题?
  • 习惯的定义是什么?
  • 习惯的层次及关系是什么?
  • 习惯养成的定义和规律是什么?
  • 如何避免奖励的伤害?
  • 为什么你的习惯总是无法养成?
  • 究竟如何改掉坏习惯(坏习惯是不是习惯)?
  • 如何构建习惯管理系统?

除了这些本质类的内容之外,过程中我还会提供部分工具模板供伙伴们使用,落地,才是关键!

一、从本质看问题

本质的价值在于高效!我的这个理念是在阳志平老师的理论体系帮助下构建形成的,他在认知写作学中曾经提到学习任何一个学科都可以通过掌握“最小知识原则”来实现,关于学习某一学科的最小问题共三个:

  • 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该学科最早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的?它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产生的?
  • 核心话语体系:基于要解决的问题,匹配出和其他学科不同的核心话语体系是什么?
  • 二级推演体系:如果核心话语体系再继续衍生,就形成了二级推演体系,比如说应用方法等。

这是高效学习的本质方法,我可以用一个比喻和一段对道德经的解读来佐证这个内容。

(一)一个比喻

站在学习的最小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用下图来理解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如果学习从最外层入手,想要走到另外的一端并实现知识的关联,花费的时间至少是从中心出发的两倍(只是一个定性的描述,可能因为理解力、专注力的问题,时间会有长有短)。这就好像是一颗大树,你想从两片不同的叶子之间互相找关系,远不如从树根走起。还有另外一种实际体验,不知道您是否有两个领域打通的快感,如果有这种感觉,通常在快感之后内心会有稍稍的悔恨感——如果我早点知道它们两个的相同点,我早就弄清楚啦!(这里做一个小扩展,如果要提升思维能力,就要反复使用what工具,将层次上拉,就可以找到本质、快速打通了)。所以,这张图就给出了学习某一个领域的本质导向——从核心问题出发

(二)一个解读

一直被《道德经》深深影响,道德经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关于道,是一种元存在,傅佩荣解释过,道具有内涵性和超越性。所谓的内涵性,就是万事万物之中都有道;所谓的超越性,指的是事物中所蕴含的道并不是完整的道,即便把所有事物加在一起也不是完整的道(程序员们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库和实例的关系吧)。同时,道德经也提到过:反着,道之动,我更倾向于解释为返回才是道运作的本质,而返回哪里呢?就是回到道中,也就是回到本质。

(三)结论

关于本质导向,阳志平老师给出了更美好的解释:奔跑,向着时间源头,也提出了四个好的模式:一堆书大于一本书,一手信息大于二手信息,经典大于碎片,承载信息的人大于信息。我想,这都是本质导向可以落地的切入点。

所以,既然回到本质出发,整个学习、工作、生活效能都会大幅度提高,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从细枝末叶出发(其实我也知道,从细枝末节出发会让过程变得很简单!而从本质出发,会有较大认知负担。)呢?直接从本质开始考虑问题吧!

二、习惯的本质是什么?

关于习惯,百度这个二手信息源给出了“用于理解”(特别说明,我们通常会用简化的方式、隐喻、类比的方式来帮助理解,但是这个理解的价值很低,很难落到实际的应用上,知道不会用,还不如不知道!)的说明文字,我用几个单词词组的方式将其列出来:

  • habit:名词,指的是自己所具有思维、行为方式。
  • custom:名词,指某个地域范围内的习俗、传统。
  • be accustomed to:形容词,指的是通过实践和经验而适应,并产生行为惯性。

以上三者是最常见的习惯一词所涉及的范围(问题界定,讨论的是:范围问题)。那作为个人成长来说,我们通常关注的就两个部分:habit 和 be accustomed to,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将前者称为习惯,后者称为习惯化(化:成为XXX的样子,习惯化:成为了习惯的样子),这个区分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不在一开始讨论清楚范围和区别,后续内容很容易混淆。而正是因为很多人(包括很多讲课的老师)在源头就不清晰,于是就出现了类似于养成每天写作的好习惯、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养成健身的好习惯等等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习惯出现,最后也是因为定义不清,在习惯推进的过程产生巨大风险并诱发问题,最终导致习惯养成失败。

既然范围已经界定清晰,那下面就要讨论本质问题了。来看看习惯和习惯化的共性吧:习惯是思维和行为方式,任何一种方式的形成和固化,都需要持续的行动实践之后形成的结果;习惯化也是通过实践而形成的行为惯性,所以,两者之间的共性就是行为之后的结果。因此,可以推论出,习惯(广义)的本质是一种人类行为方式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有了固定的状态。有了这个结论,本质就可以从现有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中找到了!

这个模型我一直偷偷在使用,这是第一次在博客上书写。它来自于动机理论,我只是做了一点点的调整,将我日常使用的内容增加在其中。这个模型可以有效地解决目标制定、行为拖延、自我效能、结果预期、习惯养成、自律、情绪调整等多种问题(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我会依次书写若干文章介绍),也可以算是行为分析应用层面的万能模型啦。

从上图可以看出来:无论是习惯还是习惯化,其实都是行为或者行为结果。行为本身可以按照有意识和无意识划分,行为的结果其实都在满足需求(本质是缓解认知紧张,具体详见《思考,快与慢》)、实现动机,同时会对诱发需求的触发器有强化和弱化的作用。我们可以用这个模型分析一个:“脾气非常暴躁”这个行为方式的成因及解决方案:

  • 人有资源自我和小我自我之分,其中,小我会特别保护自己,不想让自己受伤害;
  • 当他人向自己提出建议(触发器)时,小我瞬间反映(小我总是比资源自我要快),并判断有人对自己产生伤害;
  • 于是小我瞬间产生自我保护的需求,并驱动自己产生可以实现保护的动机;
  • 由于过往做法中,“使用暴躁的情绪可以吓跑他人”这个解决方案是具有有效性的,于是动机直接调动了这条解决方案的实施;
  • 这个行为(立刻表现出暴躁的样子)的投放,把提建议的人吓跑了,于是内在小我满足、解决方案有效的冲动也得到了满足;
  • 于是强化了“只要有他人给我提建议,我就要情绪暴躁”的触发器敏感度;
  • 再下一次,如果有人提建议,我就立刻暴躁起来。

以上,完成循环过程,这个人会持续积累触发器的敏感度,并让自己持续成为一个脾气非常暴躁的人。至于如何改进呢,就是从这个循环中找薄弱点,找信念问题、认知问题之后,重调这个循环的具体节点的内容,最终改进情绪。

由于本系列文章只讨论习惯问题,为了便于分析、养成、管理习惯,我给出了一个人类行为本质模型的简化版:TMBRT模型(便于理解的方式是:甜面包热汤模型,感谢黄采懿的命名):

习惯管理系统原理及构建实践01——从本质看问题-知行,在路上

具体解释为:

  • T:Trigger,触发器;
  • M:Motivation,动机;
  • B:Behavior,行为;
  • R:Reward,奖励;
  • T:Trigger`s Sensitivity,触发器敏感度。

之后的文章中,我会反复引用该模型,来解决习惯管理的各种问题。因此,本处暂不展开论述,在后续章节详细说明。

三、习惯管理系统是什么?

通常,成长初级阶段的伙伴只是关注一下习惯这一个主题,而凡是拥有自我管理技能的人,都会将整个习惯作为一个单独的管理系统构成,并将其和其他自我管理系统部分打通,形成完整的运作体系以降低成本(之所以可以降低成本,详见6大元规范的刻意训练部分)。因此,我想不要着急上来就写关于习惯的话题,而是站在一个系统(详见《什么是流程化、什么是系统化?》)的高度上理解这个话题,进而产生更大的价值。

习惯管理系统原理及构建实践01——从本质看问题-知行,在路上

系统就是黑盒子,考虑的是输入和输出,那么一个习惯管理系统要搞定什么问题呢?究竟输入、输出什么呢?我直接给出答案:

  • 输入端:一个期待通过养成习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人。
  • 输出端:一个拥有良好习惯让行为习惯化的能力以及持续强化习惯的人。

这里,我先不解释这其中的细节概念,只要理解就可以了:通过一个这样的习惯系统就能够养成好习惯、改掉坏习惯、在想养成习惯的时候坚持、在需要弹性的时候灵活、不再困扰在习惯各种失败的问题中、持续将好习惯积累并为成长提供基础保障,这就是习惯管理系统。后续的内容,我将深入介绍习惯的具体定义、层次以及该系统构建的具体方式。期待通过系列文章帮助大家走上自我管理之路,未来形成更加完备的习惯养成体系,通过习惯让自己的成长坐上火箭!

四、结尾

本质导向本身就是一种很难得的习惯,难就难在:找到切入点难、找到提升方式也很难,而真正形成的成果,在落地的时候也不是每个伙伴都能理解的。即便如此,我也希望努力地将其写得深入浅出,因为快乐的地方不锻炼人,虽然从细枝末节写起来小白会很开心,也很容易传播,但是价值太低。所以,希望那些真正期待持续成长的伙伴,能够跟我一起,将整个体系学习完成,真正构建起这样一个体系,让自己持续成长起来。另外,请阅读文章之后,将您的感受写在留言区,我会从持续评论者中抽取优秀成员加入到我的研发围观团,和我一起研究个人成长和自我管理两大领域的精髓,共同成长成更好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