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岭南膏方传岭南掀起膏方热,名医带您走进“岭南膏方”

 眼力要毒 2016-10-25

医学指导:知名养生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 杨志敏教授

新快报记者 余锦境 肖萍

又到秋冬进补时节。从江浙一带南下的膏方,在广东已经落地数年,贴合岭南地气和广东人体质成为“岭南膏”。

说清楚“膏方”二字并非易事。国医大师颜德馨老先生曾说:“膏方组方合理,效果应在来春顿觉神清气爽,满面春风,不感冒,胃口好,睡眠佳,确实能体现中医防治之道和养生之术。”

对于各种“人艰不拆累觉不爱”的世人,“神清气爽、满面春风”是多么值得期待的来年春天。


01

“不传之秘”传到广东

广东一带气候湿热,过去很少吃膏方。2001年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跟随国医大师颜德馨学艺,老先生不但把膏方绝学倾囊相授,又帮她找老药工学习制膏技艺,把膏方传到广东。岭南膏方传岭南掀起膏方热,名医带您走进“岭南膏方”【杨志敏教授(右二)跟随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颜德馨(左二)学习开膏】

广东省中医院自2010年起每年都会举办“膏方节”,把这个养生良方推广到寻常百姓家,很受欢迎。

“这种膏质药,我们读大学都没有接触过,也没有运用过这个膏方,后来是有幸跟了老师之后,才把膏方的基本理论到它的组方规则、辨证论治,还有它的煎煮、熬法,一一从老师那里一点点学下来了。”杨志敏说。

02

最为难得也最难的是学习熬制之法

膏方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收膏”,就是把煎煮而得的药汤进行再处理,使其收成膏状,然后储存备服。“收膏”是中医药里的一门绝活,属于不传之秘,一般都是由资深的老药工来完成,不轻易传给外人。杨志敏笑称,她学“收膏”其实是个“偷师”的过程。

第一年试用膏方的时候,杨志敏开完方后,要把方子寄到上海,由那边制成膏后再寄回来,非常麻烦。第二年,在颜老的帮助下,她进入一家“收膏”的作坊,被允许去看老药工如何“收膏”。

开始时她心里很忐忑,药汤在铜锅里熬着,老药工手持木板,不慌不忙地搅着、刮着。她不敢直接拿出纸、笔来记录,只能目不转睛地盯着老药工的每一个动作,默默地记在心里。有疑惑的地方,便“斗胆”地问上两句。一来二去,老药工也被她的执著所打动,愿意跟她“多说几句”。她后来干脆拿出随身携带的摄像机,拍下“收膏”的全过程,老药工也默许了。

杨志敏不仅学会了如何制膏,而且潜心研究工艺的改进,现在她把膏剂的保存期从三个月延长到一年。

03

膏方辞典

膏之含义颇丰:以物而言,则油脂为膏;以形态而言,则凝而不固为膏;以口味而言,则甘美滑腴为膏;以内容而言,则物之精粹为膏;以功用而言,则有滋养滋润之作用;以药效而言,膏可疗疾。岭南膏方传岭南掀起膏方热,名医带您走进“岭南膏方”

从字面上看,膏是好物——“甘美”、“精粹”、“滋养”。

事实上,一味膏方,集结了数十种药材,经过12小时的浸泡、武火煮沸、1小时文火、3小时微火后,三滤三煎,再浓缩收膏,算起来有十几道工序的火候工夫。

这还不算,上好的膏方,讲究一人一方,各种药材之间,动静结合,通补相兼,升降相宜,这般精准的组合排列,直将药性与人性契合得妥妥帖帖、丝丝入扣——翻译成现代用语,就是个性化的尊贵专属诊疗进补方案了。

这就是膏方,中医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流传三千年,兴盛于江浙,近十年来南下入粤,一举在老广的冬令进补中夺得一席之地。

04

个性化膏方如同艺术品”

“开个性化膏方非常考验医生的‘内功’。膏方里所含的中药相当多,一般在30—50味,得详细了解处方对象的病史以及体质特征,再全面综合分析,反复权衡,才能开出适合于就诊者专用的个性化处方。”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林嬿钊主任感叹。岭南膏方传岭南掀起膏方热,名医带您走进“岭南膏方”

事实上,一份上好的膏方医案,如同一种在反复权衡中达到平衡和谐的艺术品。“膏方不是谁都能开的,需要深厚的中医处方功底,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类似国画、书法,不同药味的剂量多少其实就类似于笔墨的浓淡。”上海名中医何立人曾说。

而带了广东徒弟将膏方移植广东的国医大师颜德馨的医案,也能处处看到膏方的平衡之美:补品是“静药”,必须配以辛香走窜之“动药”,动静结合,才能补而不滞,比如用檀香拌炒麦芽,醒脾开胃;或用桔梗、枳壳,一升一降,以升清降浊。尤其喜用苍术一味,其气辛香,为运脾要药,加入众多滋腻补品中,能消除补药粘腻之性,而起赞助脾运吸收之功。

岭南膏方传岭南掀起膏方热,名医带您走进“岭南膏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