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林纾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近代文学翻译的开创者。他是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语的文人,与朋友合作,翻译了涉及11个国家107名作家的作品,翻译小说达200多种,被誉为“译界之王”。 1897年,林纾45岁,夫人刘氏去世,他正郁郁寡欢时,适逢友人王寿昌由法国归来。王寿昌精通法语,劝林纾合译法国小说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茶花女》)以解愁绪。但是林纾不懂外语,遂由王寿昌口述林纾笔录。刘氏之死与茶花女之死,使林纾与小仲马有相同的心境,所以此书能有“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的效果。 两年后,昌言报馆版本的《茶花女遗事》公开发售。一时间洛阳纸贵,风行海外。《茶花女遗事》的热卖,从某种程度上激励着林纾沿着翻译文学作品的道路走下去。之后的27年里,林纾在不谙外文的情况下,与魏翰、陈家麟等曾留学海外的才子们合作翻译了200余部西洋小说,其中许多出自外国名家之手,如英国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俄国托尔斯泰《恨缕情丝》、西班牙塞万提斯《魔侠传》(《唐·吉诃德》)、英国笛福《鲁滨孙漂流记》等。至此,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泰斗,并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 林纾作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偶涉石涛,故其浑厚之中颇有淋漓之趣。其题画诗云:“平生不入三王派,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攻苦学名家?”花鸟得其师陈文台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作矣。 (特别提示:名家名作栏目涉及的作品均整理自网络,仅供欣赏参考,不担保作品之真伪!) 林纾 宋人词意图 林纾 细笔青绿山水 林纾 雪景山水 林纾 早雁图 风味图 林纾 谐趣秋阴图 林纾 西湖风雨 林纾 仙源草庐 林纾 林泉幽壑图 林纾 春溪闲钓图 林纾 策杖访友 林纾 溪亭云岩 林纾 寒山积雪图 林纾 望阙图 林纾 百福骈臻图 林纾 山水四屏 林纾 山水四条屏 (一)夹岸桃花似渥丹,渔郎清晓犯春寒。仙源不画非无忘,正面文章着笔难。林纾写意。辛酉嘉平。 (二)道人耐得一秋闲,镇日无人款竹関。漉起半缸新熟酒,登楼来看雨余山。余在雨中有此状况。比来长安,宁夏得此,然仰梦,无时不在苍霞湖上也。林纾记。 (三)细泉幽咽杂轻冰,雪岭何人犯雪登。梁格庄西山不断,记曾冒冻谒崇陵。纾识。 (四)昆明湖水罢宸游,今日湖心许荡舟。哽咽岂堪识艮岳,一分柳色一分愁。辛酉冬,林纾写于烟云楼。 (五)绕屋松篁山气寒,道人长日据床看。昔年屡有征书及,颇自迴翔惜羽翰。辛酉冬,雪后作,林纾写。 (六)龙山祠圮断碑荒,今日谁谈武当王。藩镇收场类如此,空留江水咽钱塘。畏庐并识。 (七)渐近南漳景渐奇,垂垂弱柳含芦漪。秋风徐动秋衫薄,忍着新凉听画眉。余在杭州,每逢秋中必至西溪之苇荡,即南漳湖。土人称芦花为罗蓬蓬。余辄停舟其间,日暮始反。畏庐并识。 (八)飞阁凌虚绝点埃,清溪如拭放舟来。是间仿佛桐江水,我欲吹箫过钓台。辛酉冬,畏庐老人林纾写。 (九)新词我笑张春水,欲识花香作么生。争抵道人空色相,倚松静听出山声。林纾识。 (十)琼岛春阴柳万丝,感春却值我来时。无情烟日萧寥地,自拨长条读御碑。辛酉冬,林纾谨识。 (十一)暮雨南陵水寺钟,乡心入夜起重重。怪他酒味年来薄,大半乡心较酒浓。辛酉冬,林纾识。 (十二)小溪流水漾轻沙,烟际山居三两家。认是兰亭旧游地,冬青不见见梅花。辛酉冬,林纾识。敬恒仁兄大人雅属。林纾补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