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喂饲”的孩子不会“觅食”

 桃子的图书馆zt 2016-10-25

我们的教育讲求“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按照我们的通行做法,德国人对孩子的教育无疑是输在了起跑线的。

德国宪法规定,禁止学前教育。德国幼儿园不分班级,所有的孩子都混在一起,任务只有一项“玩”。德国孩子玩的项目很多,如参观警察局,学习如何报警,如何提防坏人;参观消防局,学习如何灭火,遇到火灾如何应对;参观邮政局,看一封信是如何从家里投递出去的;参观市政府,和市长见面聊聊;到超市拿钱,学习买东西;进花圃,学习种植和分辨花草;看马戏、儿童歌剧和魔术;去图书馆,学习借阅图书;坐公交车,记住回家路线。至于樱桃熟了,跟老师去摘樱桃,收南瓜时跟老师做南瓜汤,更是常事。所以,德国的孩子在上小学一年级之前,均已学会如何修理玩具,如何管理时间,如何制订计划,如何搭配衣物,如何收拾东西,等等。

可奇怪的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德国人,至今已拿了一百多次诺贝尔奖,按人口比例计算,比美国还高得多。

关于孩子成长,我们的家长讲究“再穷不能穷孩子”,可荷兰人的普遍做法,与我们正相反,他们讲的是“再富不能富孩子”。

在花钱上,荷兰人对孩子非常“苛刻”和“吝啬”。亲戚、朋友的孩子穿小了的衣服,父母拿来消消毒,熨一熨,给自己的孩子穿。荷兰的很多孩子从小到大,穿的都是这些不花钱的衣服。上学的孩子,其年龄数就是父母给的零花钱数。如,9岁孩子每月的零花钱是9欧元,15岁初中生每月的零花钱就是15欧元。在欧洲,10欧元大约只能买一个精致点的笔记本,或是一个烤比萨饼。如果孩子再大点,想买名牌化妆品等奢侈品,就得自己课外打工,如送报纸、发广告、到餐饮店洗盘子、到超市收银、当搬运工等。上初中的孩子,无论离家多远,无论刮风下雨,都是骑自行车,家长有车也不接送。学校没有食堂,中午饭一律是自带面包,18岁以后必须离家单住,租房补贴由国家负责,但零花钱必须完全由自己打工挣得。

“输在起跑线上”的德国孩子为什么更优秀?因为他们是在快乐中成长的,因为他们比从小“啃书本”的孩子更具想象力。荷兰人为什么要“穷孩子”?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是社会的,父母是在为社会抚养孩子,如果孩子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将来就是社会的负担和麻烦。

前几天,在杂志上看到一则教育上的故事:抗战期间,北大、清华和南开初迁长沙。由于条件艰苦,学生们住的宿舍地面潮湿,屋顶漏雨。见此,北大校长蒋梦麟感叹道:“倘若是我的孩子,我就不让他住在这样的宿舍里。”南开校长张伯苓则反驳说:“倘若是我的孩子,我就一定要他住在这样的宿舍里。”

我理解,蒋梦麟其实说的是“不能苦孩子”,张伯苓则是强调要让孩子知道吃苦。而德国和荷兰的教育方式,其实目的是一致的,都是避免孩子在“喂饲”中长大,让孩子学会主动“觅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