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BIM工作如此苦逼

 碧野田间牛得草 2016-10-25

当造价和设计费还没有达到足够的水平线之前,BIM工作注定是苦逼的。尤其是那些BIM包含在设计费里的合同,更是与传统既存利益格局直接对抗。在施工领域也有类似的情况,网络上都可以搜到许多信息,至于运维尚处于非常初步的探索阶段,还没有出现大面积的苦逼现象,将来也必然遇到,如梁骁写的《小孟的BIM运维项目故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人们传说中的BIM技术不是说来解救苦大仇深的传统建筑业的么。我们略举一个非常普遍出现的设计BIM的典型情景案例,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当前设计院内部的独立BIM团队常见的工作流程如下


1,二维设计:设计团队利用CAD等工具进行设计,出具经过业主、审图公司确认的二维施工图。施工单位据此准备开始施工。


2,二维到三维:BIM团队利用Revit工具导入CAD图,读图、翻模而成为三维模型。几大专业分别建模,建筑、结构和MEP三个模型。建模员的技术背景是以土建为主,稍配机电,平均工龄2年。由于行业发展已经极为成熟、竞争激烈,工程界的年轻人本来就已经比较苦逼了,尤其是展望自己在40岁的时候面临行业大洗牌和大失业的隐约未来。


3,三维到二维:利用上述软件和模型可以进行自动查错,效果类似传统的多专业拍图、管线综合、深化设计,后两者一般是施工单位的工作。查错出具的结果反馈给设计团队和业主时就炸锅了,接着就开始撕逼:业主骂设计考虑不周,施工单位骂BIM把他们的活儿给抢了、还少了许多可以靠变更赚钱的机会,设计骂BIM没事找事。BIM的出现一下子把整个传统利益的平衡格局搅乱了,但却没有给自己苦逼的命运带来任何改变。


4,二维到三维:设计团队不得已而修订为新版本图纸,仍然是在上一次二维图的基础上修改,然后交给BIM团队修改模型。此时,刚刚被甲方表扬过的BIM团队开始苦逼了:刚学会读图不久的年轻建模员,在两版CAD图纸之间寻找不同之处耗费了大量时间,然后再进模型修改,工作量居然超过了一次新建。如此往返几次变更下来,按平方米计算的BIM合同收入已无法包住多次建模的成本,这实际上也暴露了设计费按平方米计算的行业老大难问题:以卖图纸为商业模式的设计费本身就包不住多次变更修改的成本


5,二维出图:此时设计团队已经将前述步骤修改后的二维图纸签字交付给业主和施工,而BIM团队却又来了一套从三维模型中剖切出来的图纸,即所谓'BIM出图',当然是附带模型交付,还可以到现场使用三维模型指导施工。但是严格遵循'按图施工'的现场就来了问题:到底按哪个施工呢?出问题谁负责?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又加上出图工作本身的价值极低,苦逼已至极,BIM出图业务简直就是死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很反对所谓'BIM的优势之一是可出图性',这是非常现实的考虑。


上述流程在有经验的管理者、设计师和工程师眼里,可以轻易就一眼看穿内中弊端,在每一个问题出现的时候,他们能够想象到、预见到最有可能的结局,这也是高水平的人很少介入到BIM工作中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如若这个BIM团队与设计院是两家公司,那么势必要打起架来。以当前BIM团队人员普遍的专业经验水平,绝比不上设计院,很容易就陷入苦逼境遇。遇到施工单位也一样,现在上BIM的多为大型复杂项目,其施工单位的专业水平一般都居于BIM团队之上,打起架来也只有BIM团队苦逼的份儿。至于遇到BIM运维话题,则大家一起懵逼。


如此综合来看,BIM工作在当下的工程界实践中很难不苦逼。是的,将下一代的先进生产力代表的BIM技术置于本代落后生产关系的语境中,这种局面就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在BIM映衬下全面地暴露了传统产能的落后,但这只是一条来自未来的信息而已,其现实价值不够大。因此我们才说,这一轮的BIM浪潮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工具提升,而是整个生产方式的换代,于是才存在超然于技术层面之上的以BIM命名的思想、理念和方法等等,我们展望的是一个可以被称之为'BIM生产方式'的未来。


最后,即使是如此苦逼的工作,人们也隐约从中看到了什么,那就是BIM应用的广阔前景——那才是苦逼现实能够得以解脱的正确道路。这大约就是BIM的魅力所在,也是唯一不苦逼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