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别策划|《罗密欧与朱丽叶》:当普罗科耶夫遇见莎翁,理性之花的感性盛开

 街心舞苑 2016-10-25



芭蕾杂志》CBM


文/iris.lu & 大雨

图片、视频及音乐均来自网络


《罗密欧与朱丽叶》:当普罗科耶夫遇见莎翁,理性之花的感性盛开




斯图加特芭蕾舞团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小序

《罗密欧与朱丽叶》,莎翁笔下经典,被改编成多个版本的芭蕾舞剧,其中有两个版本近期在中国大陆巡演。

但是,不论那个版本,采用的几乎都是俄国人普罗科菲耶夫的作曲为音乐。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而比较不同版本直接的差异,又会显得过于“细究”。

因此,今天我们从音乐为重点,在解说“芭蕾舞剧”精神内核的基础上,感受《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芭蕾舞剧的魅力。

一说起爱情,我们往往想到《罗密欧与朱丽叶》,当然,中国人的心里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

我们常常向往“美好的”,不单单是爱情,也包括生活的多方面;但是,大多数时候,让人记忆深刻的,却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打得粉碎,再一点点展示给你看。

《罗密欧与朱丽叶》,原本可以美好的爱情故事,没想到,却是个悲剧结局,即便没有列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好、麦克白)”,却也是莎翁悲剧作品的代表,和《哈姆雷特》一样常演不衰。



克兰科版《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描写罗密欧与朱丽叶纯洁真挚的爱情与封建家族世代深仇的激烈对抗,深刻地鞭挞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宣扬了爱情的崇高与不朽;打破宗教束缚,彰显人性内核,在这个作品中很突出。

这部文学巨著曾经打动过许多音乐家根据这一题材进行音乐创作,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而不失其艺术价值的作品为数不多,其中主要有柏辽兹于为女高音、男高音、男低音、合唱和乐队创作的同名戏剧交响曲、柴可夫斯基于 1869 年为乐队创作同名幻想序曲;以及我们今天文章的重点,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同名芭蕾舞剧。

此外,在流行音乐剧领域,百老汇著名的《西区故事》,原型也是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 经典故事 古典演绎  ——


放眼芭蕾舞的历史,最早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灵感创作的舞剧,大概在芭蕾舞发展初期的18世纪就产生。

在个故事在浪漫主义流行的19世纪几乎被“遗忘”。目前流行的俄罗斯人普罗科耶夫的版本创作于上世纪30-40年代,时间比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的晚了小半个世纪;在普罗科耶夫之外,英国编舞家约翰?·克兰科和肯尼斯?·麦克米伦,以及阿什顿的版本也是同样经典,但不论编舞变化,音乐上基本都是采用了普罗科菲耶夫的作曲。

我们今天的谈论,是基于普罗科耶夫的版本,属于古典主义晚期的作品,这里的“古典主义”,并非是一个时间上的分期,而是在舞蹈技巧上保留彼季帕的古典主义体系,在取材上以“经典故事”为灵感来源;有别于浪漫主义的,由民间故事取材,舞蹈动作更灵巧和追求向上的感觉。

>>>>

理解这一点的意义在哪儿呢?

同样是“贵族”这一形象,浪漫主义代表作《吉赛尔》里的伯爵,身上拥有放荡不羁的性格,是带有公子哥儿“猎奇”心态的,因为浪漫主义的创作原点是“民间”小老百姓;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取材经典,立足上层视野,呈现贵族追求爱情这样的段落时候,是努力在冲破“礼教”,是奋力表达“自我”,而不是“玩玩”的心态了。

因此,同样是“悲剧”,《吉赛尔》所传递的悲悯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所强调的悲怆,是有细微差别的情绪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故事梗概,大家都是熟悉的;在转化为芭蕾舞剧的时候,曾有编剧想把结局改成“喜剧”,即结尾时候,凯普莱特和蒙太古家族言归于好;不过这一做法,并没有得到普罗科菲耶夫和他的编舞搭档拉夫罗夫斯基的认同,他们的创作,在故事上遵照了莎士比亚的传统。


—— 音乐的基调 理性的沉思  ——


普罗科菲耶夫是作为舞蹈音乐的改革家,在苏联戏剧芭蕾全盛时期参加《罗密欧与朱丽叶》舞剧音乐创作的。

这部舞剧从构思到首演经历了 6 年时间,普罗科菲耶夫力求在自己的舞剧音乐中表达“对个性的命运的沉思”,把它处理成一部“抒情悲剧”


舞剧编导拉夫罗夫斯基回忆时说:“普罗科菲耶夫继承了柴可夫斯基未完成的事业。他发展并完成了舞剧音乐的交响性原则。

他是苏联作曲家中的一位先驱者,把人的真实感情和具有鲜明个性的角色搬上了舞剧舞台。

他大胆的音乐处理,清晰的性格刻画,他的节奏的多样性和复杂化,他的打破传统的和声······全为了引起表演的戏剧性发展。”


普罗科菲耶夫的舞剧音乐充满理性主义。在创作方面,他力图用音乐旋律的抒情性来揭示主人公充满戏剧性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爱情悲剧的潜台词。

因此,尽管他在舞剧各场景中使用较为明亮的大调音阶,但是交织在音乐大调篇章中的,却是矜持、谨慎的艺术性格,时而流露出一丝不可捉摸的忧伤。

简单来说,这部芭蕾舞剧音乐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大量具有强烈色彩特性的和声进行配器,以此增加舞剧音乐的戏剧性和画面感。


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罗密欧与朱丽叶》“少女朱丽叶”


例如,作曲家用主调自然音和弦及传统的和声进行抒写了活泼清纯的 B大调朱丽叶主题。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幕《少女朱丽叶》中,作曲家让优美的主题由两只长笛奏出,对位化的织体(小编解释:织体,乐理名词,可理解为旋律和低音之间的填充)刻画单纯姣好的少女朱丽叶。


但是,当朱丽叶第一次与帕丽斯见面时,音乐中出现了减三和弦,似预示一种不祥之感。在之后的场景里,当同一个主题在《朱丽叶之死》出现时,作曲家不但改变了低声部的旋律,且用弦乐组加厚了和声层,织体采用了平稳的柱式和弦,音乐一扫之前的青春与恬淡,而显得肃穆悲戚。


—— 从舞会的欢愉到墓室的哀伤  ——


在“舞会”一幕中,朱丽叶与罗密欧在舞会上邂逅,音乐中没有出现新主题,而是将“骑士之舞”主题,由萨克斯管奏出,继而由单簧管及第一小提琴奏出。



马林斯基《罗密欧与朱丽叶》


歌唱性的音色、微弱的音量与连续附点节奏,形象地反映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内心的阵阵悸动。一如原著中罗密欧心境的真实描写:


“啊!火炬远不及她的明亮;她皎然照耀在暮天颊上,像黑奴耳边璀璨的珠环;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


出现在“舞会”中抒情的爱之主题也采用了主调 G 大调的自然音和弦。由木管组与弦乐组共同奏出的爱情主题,和声音响浑厚。

它在内容上与音乐情绪上为全剧奠定了基调——优美且富有含义的爱情主题。

随后,抒情的“爱”之主题,便以各种不同的配器和音乐情绪贯穿全剧,预示着男女主人公坚贞不屈的爱情。例如在罗密欧刺杀了提博尔特,即将被驱逐出境。

芭蕾舞者们在朱丽叶的卧室,两人依依不舍别离时。窗外奏响了婚礼圣洁的音乐主题,借此主题音乐勾勒出了夜的静谧。

当晨曦微光的出现,催促着两人的别离,这时出现了象征着“离别意义的”爱之主题,随后这两个爱之主题的之间的缠绵对话,交织着剧中人物复杂的情感。

戏剧性的和声安排,充斥着跌宕起伏的音乐情绪,形象的表现出朱丽叶不安焦急的心情,同时也将朱丽叶依依不舍却又无能为力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墓室”一幕中,罗密欧无法接受所爱的朱丽叶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最终在万念俱灰中自尽于爱人身边。在持续的bVI(降六) 级小大七和弦后,C 大调的爱的主题奏响时,朱丽叶苏醒了。


马林斯基剧院《罗密欧与朱丽叶》“墓地双人舞”


发现自己在墓室的朱丽叶,顿时产生了恐惧,惊骇地看到了罗密欧的尸体。此时爱的主题到了bVI 大调上,低音出现了全音阶下行进行。全音阶的出现象征着朱丽叶明白了所见的一切情况,在撕心裂肺般的痛苦之下便拾起匕首自杀。此时,剧中爱情的永恒才真正开始。

而在终曲尾声出现之前的音乐片段作曲家依然选用了调性色彩明亮的C大调,但 IV (四)级和弦的根音采用了自然与升高的和弦音,IV 级音与#IV(升四) 级音分别在高音区与低音区,缓解不协和的同时,也给随后出现的和弦带来了张力,增强了戏剧性色彩。


以上我们简单感受了,普罗科菲耶夫作曲细节,真正感受其中的魅力,还是需要走进剧场,结合舞蹈的步子,认识芭蕾舞剧的精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