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农耕技术 中国有机农业之根

 易tkkfiwxawbmt 2016-10-25
      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中国传统农业中的科学和智慧似乎在不知不觉中被人们淡忘了。在有机农业发展速度加快的今天,我们需要向世界各国博采众长,学习他们的政策和理念;但同时,更重要的是回望过去,去看看我们自己的根。原华南农业大学校长骆世明在其题为《挖掘传统农业中的科学秘密》的演讲中,就对这些问题做出了探讨。

传统农业中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科技


      循环经济是现在农业发展中新的热门词汇,但其在我国传统农耕中早已有了广泛的应用。比如,“桑基鱼塘”是在我国珠江三角洲曾经十分常见的一种农耕系统。在这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系统中,包含着非常完整的循环体系:农民深挖鱼塘,垫高塘基,在塘基上种植桑树,在塘内养鱼,在桑树上养蚕。蚕沙(蚕的粪便)落入塘内可以喂鱼。农民一般在塘里养4种鱼:水的上部是大头鱼,它需要更多的氧气;中间是草鱼,专门吃草;下部是鲤鱼和鲫鱼,它们是“清道夫”,能把水里的粪便和其他脏物质全部吃掉。桑基鱼塘既促进了种桑、养蚕及养鱼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缫丝等加工工业的进步,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人工生态系统。 

      在我国贵州黔东南的从江县,侗族农民有一种传统的耕作方法,种水稻时在田里养些鱼,有时还放养鸭子,这就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从江县“稻鱼鸭系统”。农民都知道,什么时候在哪块田中需要放养多大的鸭子,要根据田中鱼的大小和田水的深浅而定,以鸭子的大小和放养数量不构成对鱼的生存威胁和不损坏秧苗为原则。鸭子在田里会把杂草和一些菌类吃掉,通过对秧苗或稻秆的碰撞,既可以撞掉上面的害虫,也可以增强稻秆的抗倒伏能力。
 

      传统农耕中也有着看不见的科学。比如,从江的稻鱼鸭系统中就“藏”有极高的科技含量。骆世明介绍说,研究表明,鸭稻共作区在收鸭时只有少量的草龙、异型莎草、稗草和无芒稗,鸭子对这几种杂草的控制效果达到93%以上,对鸭舌草、节节菜和水虱草等其他优势种类杂草的控制效果达到100%;此外,鸭子对福寿螺苗螺、仔螺的捕食均达100%,出生后60天的鸭子对中螺的控制效果达99%以上,对成螺的控效接近50%。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章家恩等人的研究也证明,相对于水稻单作系统,鸭稻共作系统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的提高均有积极作用,稻鱼鸭共作系统总体抑制杂草效果显著优于其他稻作方式,“降低了原来优势杂草的发生,是一种较好的可达到抑制杂草效果的稻作方式”。 

可以说,在几千年至上万年的农业耕作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种植经验,其中的科技含量极高。这是我们的先民们一代又一代地“精选”并保留下来的,是一笔通过长时间实践检验的宝贵经验和财富。 

传统农业科技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哈尼梯田是我国云南哈尼族人民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每一位到此的国内外游客都会为梯田的风光和哈尼人的智慧所震撼。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院士也不例外。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他拍有许多哈尼梯田美丽风光的作品;作为一个科学家,他向世人证明并解读了哈尼稻种的“经久不衰”。

      哈尼稻米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品种,叫ACUCE(与哈尼语发音相同)。哈尼人世世代代都种植这个品种,与我们常见的稻子不同的是,ACUCE成熟后比人还高。哈尼人吃上部的谷子,中间那一部分作草料喂牛,最下面的部分“喂”土地作肥。“现代的稻谷品种一般推广3~8年就会被淘汰,而哈尼梯田传统品种连续种植多年仍经久不衰。这个品种有一个特点,就是产量的变化幅度非常小,20年的变化幅度不超过20公斤,非常稳定。要知道那个地方是不用化肥的。”从基因的角度研究,朱有勇等人发现,哈尼梯田水稻品种等位基因比现代品种平均高3.18倍,品种还蕴藏着丰富的抗病、抗逆、耐瘠、耐温等基因资源。朱有勇认为,保护哈尼梯田水稻品种并解析其千年不衰之谜意义极为重大。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农业“真经”。比如说,公元5世纪的《雷公炮炙论》记载了种花木、草药,旁边须种葱、韭菜、蒜之类以达到驱赶害虫的目的;公元6世纪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也提到了“凡五谷地畔近道者,多为六畜所犯,宜种胡麻(即芝麻)、麻子(大麻)以遮之。”胡麻为六畜不食,在庄稼田外围种一些胡麻,能防止动物对五谷的侵袭……
      中国农业历史光荣,农业文化灿烂。但中华民族的先人经过几千年才总结出的农业“真经”和农业技术,许多还停留在“经验”的层次上,还有待我们通过各种现代科技手段解开谜团。但有识之士不无担忧。中科院地理资源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项目办公室主任闵庆文就很着急:或许在我们还没有了解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个中机理的时候,它们就伴随着我们的农村城镇化、农民工进城、现代农业技术广泛应用的“滚滚洪流”而荡然无存,成为永远都无法解开的秘密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