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 嘿! 地道战! 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嘿! 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 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 ...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平原战场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使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阻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地段。 下面,小红果就带你走进“地下长城”,这曾经“埋伏神兵千百万”的地下传奇~ 「 地道发源于冀中 」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根据地曾展开大规模的地道斗争,尤以冀中地区最为突出。地道在冀中得到发育,关联着自然、历史、社会和现实条件等诸多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是地道产生的基础。 冀中位于华北平原,地表土壤由黄河、海河冲积而成,土层厚,地表下2—6米区域为轻亚粘—亚粘土,这种土土塑性指数适中,有助于地道稳固,且轻亚粘—亚粘土相对易于挖掘,便利地道形成。 此外,地下水的位置是影响地道挖掘的另一重要自然条件。冀中大部分地区地下水都较深,不会影响浅表的地底作业。 冀中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环境。 单从地质条件来说,冀东、冀南及豫北、豫中、豫东、鲁西北地区均可满足挖掘地道的要求,地道之所以起源于冀中,主要缘于其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环境。 冀中是华北平原上中共武装力量的发祥地。作为中共在华北发展最为迅速的根据地之一,冀中直逼日军在华北的控制中心平津地区,距河北重镇保定更是咫尺之遥,可谓日军的肘腋之患。 但面对日军军事上的绝对优势,持续保有根据地还是力所难能。在冀中这样的平原地区,客观而言,地理环境对游击和躲避并不有利,地道的出现可谓适逢其时,遂催生了冀中地区挖掘地道的动能。 「 地道的发展 」 地道的形成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的。地道作为一种自发的斗争形式出现后,由于地道主要用于隐蔽,曾一度被批评为右倾、退却。随着冀中困难局面的不断加深,冀中领导层开始改变看法。 单口洞时期——隐蔽。 开始地方干部和人民群众为了防敌抓掳,在不得已时就藏入菜窖、山药窖内。继而挖掘了隐蔽洞,也只是挖在家中或院落里,叫“地窨子”,也叫“口袋洞”、“蛤蟆蹲”。 在这种洞里不能活动,不能作战,只能消极隐蔽,敌人一旦发现,很难逃脱……初级的地道,最早出现在蠡县。蠡县离保定很近,环境又残酷,所以地道先从那里发展起来。 担任中共蠡县县委书记的王夫说:“地道最初的形式,仅是在村外的一个洞而已”。 形成联通地道——被动隐藏化主动进攻。 单个的地洞由于无法转移,隐蔽效能有限,慢慢发展为地洞之间的联通,形成所谓地道:当敌人进行搜索时,“死窟窿”里的人是逃不出敌人的手掌的……于是长距离的地道开始挖掘了,不但每家的地道都通着,而且地道从这个村庄通到了那个村庄,通到四周的村庄去。 为了更有效的消灭来犯之敌,村内构筑各种工事多处,周围还埋有地雷,引线通入地道。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44年冬,冀中各地军民开挖的地道总长度超过1.2万千米,以保定中东部为中心覆盖周围直径130公里,地道战分散于冀中8000个村庄,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成为抗日的“地下长城”。 地道内设齐全。 以最为著名的冉庄地道为例。 地道内设有油灯和指路牌。在十字街侧面地道内设地下总指挥部,地道内有陷阱、牢笼。把中间带有活动圆轴的翻板盖住陷阱口,如敌人走在上边,立刻翻下去淹死,枪尖、竹尖刺死。还与13眼水井挖通,即可通气又可取水排水。总指挥部北有储粮室和休息室、会议室,西边不远路南有厨房,另有厕所等,形成了一个地下村庄和地下矩阵。 通往地上的出入口,分别设在屋内墙壁、墙根地面、牲口槽、风箱底、炕面、锅台、面柜等隐蔽处,这些出入口伪装奇巧,安排设计独具匠心,敌人极难发现。 「 地道战的意义」 纵横于冀中地下的地道是中共这样一个高度追求效率的政治力量创造的奇迹,也是日军难以想象的“脚底下的”噩梦。 对日军而言,过大的战争企图使他们很难脚踏实地,以有限的兵力,从事一场没有边界的战争,其捉襟见肘几乎不可避免。 冀中地底下的坚持更本质的是一场关乎士气的较量,中共放下身段,以一切方式保存自己,通过自身不妥协的存在,宣示征服者的局限;而对于征服者而言,征服一个地道或许不难,要征服成百上千的地道就难上加难,何况在这死的地道后面,鲜活着的还有最令征服者胆寒的普遍的敌意。 推介——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1地点: 河北省清苑区冉庄村。 2历史: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进华北,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开始挖地洞,逐步由单口洞发展为双口洞、多口洞和战斗地道。 3地位: 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主战场上一处极为重要的战争遗址。 4开放时间: 工作时间:9:00---16:30.周一闭馆。 门票免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