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道,埋伏神兵千百万

 徒步者的收藏 2017-11-17



电影《地道战》是中国战争电影的经典之作,据粗略统计这部电影创造出了几十亿的观影记录,精彩的情节在几代中国人民心中留下深刻记忆。影片中的高家庄军民在地道之中自由穿行,打得敌人丢盔弃甲、狼狈不堪,那么,在真实的战争中,地道战是如何发展、又是如何大显神威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冉庄地道一探究竟。


《地道战》这部电影的主要取景地冉庄位于河北省冀中平原,电影中许多故事就是取材于曾经在冉庄发生过的真实历史事件。


冀中地区一片平原,抗日军民没有高山密林作为依托,难以做到有效的隐蔽,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敌后游击战到底应该如何展开?成为萦绕在当地军民心中最大的难题。为了躲避日军的烧杀抢掠,冀中地区军民绞尽脑汁。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次日军的夜袭,却给当地军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由于“蛤蟆蹲”工程量并不大,所以一到两个人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只要把入口伪装好,实际上可以起到一定的隐蔽作用,但是“蛤蟆蹲”也有它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只有一个出口,一旦出口被敌人发现,躲在里面的人将面临灭顶之灾。


好景不长,“蛤蟆蹲”的秘密遭到叛徒的出卖,于是在接下来的扫荡中,“蛤蟆蹲”成了日军专门破坏的目标。“蛤蟆蹲”仅有的隐蔽功能完全丧失。然而与此同时,日军的扫荡愈加频繁。找不到藏身之处的当地军民,又一次陷入绝境。


就在冀中地区军民如火如荼的挖掘地道的时候,日军调集兵力发动了规模更大的一次扫荡,在这次不同以往的扫荡中,一个让人震惊的惨案,彻底摧毁了地道为人们带来的些许安全感,这次惨案,被后人称之为“北疃惨案”。


“北疃惨案”的发生后,抗日军民开挖地道的热情锐减,在人们的怀疑声中,地道的挖掘一度陷入僵局。地道已经不再是安全的避难所,就像电影《地道战》中演的一样,在当地军民之中出现了反对的声音。


由于缺乏应对敌人毒气攻击的经验,亲手开挖的地道一夜之间就变成全村人的坟墓。“北疃惨案”的发生对附近的抗日军民产生了沉重的心理打击。然而日军对地道的破坏远不止这一次。


在得知惨案的消息之后,冉庄的抗日军民积极寻找地道的改进方法。为了防止敌人放水淹没地道,抗日军民积极寻找对策,他们设计出凹形地道,并在开挖地道的过程中特别留出地下排水渠,可以将敌人灌入地道的水导流下一层地道,再从下一层地道的排水渠中流回水井。


地道战的展开成功阻挡了日军扫荡的步伐,牵制住了冀中平原上的日军并且破坏了他们的战略部署。在日军的记载中,“地道战”被称为“隧道战”,在日军看来,八路军挖地道的技术竟然是跟日军学来的。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


日军当时为了封锁孤困八路军根据地而大兴土木,不仅修建碉堡、炮楼,而且大规模开挖封锁沟,这种封锁沟宽和深度都达到了4米,工程量巨大,仅靠日军士兵很难完成,于是日军迫使当地的老百姓参与到这项工程当中。


而古代的宋辽古战道,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杨六郎的藏兵洞”。北宋抗辽名将杨延昭担任保州督巡查使时,为抵抗辽兵所使用的地下坑道,宋辽双方在对峙之时,杨延昭使用古战道的方式,延伸宋军的观察哨,一旦辽军准备进攻,这些观察哨就通过古战道传送消息,让宋军做好迎敌准备,而且可以把一部分兵力通过古战道输送到辽兵的背后进行袭击。


当《地道战》主题曲的经典旋律再一次在我们耳边回响的时候,我们的心中依然汹涌澎湃。发生在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战,是抗日军民成功运用地下工事的创举,他们运用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与敌人周旋斗争。过去的地道在岁月中日渐斑驳,但是我们依然清楚记得中国军民热血抗敌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