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畅游《秋水》||井蛙不可语于海,夏虫不可语于冰

 御风而行106 2016-10-26


    《庄子》共分为内篇、外篇、杂篇。除了内篇中最为经典的《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世间》等,外篇中,我最为喜欢读的文章是《秋水》篇。

    《秋水》由几个截然不相关联的故事组成,延续了《齐物论》的观点,论证万物大小、是非,人生的贵贱、荣辱的无常和相对性。

    下面挑选文中几段有趣而蕴含着深刻哲学思想的内容,与大家一起分享并领悟庄子的奇言妙语。


一、河伯与北海

    秋天里山洪汹涌而来时,山川的河流都汇入黄河,河神河伯见江面宽广、两岸的牛马都看不清楚,于是心中大喜、洋洋得意,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他认为天下美好的东西就汇集在自己这里了。可是等他顺流东去到达北海时,才发现北海之大、不见水端。这时,河伯才感慨自己的自满和孤陋。

    北海说道,“井蛙不可语于海,夏虫不可语于冰,曲士不可语于道”,井底之蛙受生存空间的限制,没法和它们讨论大海;夏天的虫子受生命时光所限没法和它们谈及冰冻;乡士们因受教养的束缚,无法与其讨论大道。

    北海在和河伯的讨论中又提到,人在天地间就像是存在大山中的一块石子或木屑、中原大地在四海之中如同大粮仓里的细碎米粒。“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北海说,万物不可穷尽,时光不可停滞,得失没有不变的常规,事物的终结与起始没有定因。

    北海接着用辩证的思维方式评论夏商周三代帝王,他说,夏商周三代帝王的继承,尧舜禹、夏桀、商纣、周武王,都是为了王位的继承。不合时势、背逆世俗的,那叫篡权谋逆之徒,顺应时势和世俗的,那就叫高义之士。所以说,贵贱、大小又如何分别呢?

    文中借北海之口,阐述了庄子对时间、空间的相对性和充满辩证的认知。世间万物无所谓大小、多少、对错、得失,这些本身就是相对的,也不断在随形势变化着。懂得大道的人会顺应万物的变化,放下追求名利及荣辱之心,不计较得失,守住宁寂的本心,才可不被外物所左右甚至受伤害,方能守住自然禀性而返归本真。


二、井蛙与东海之鳖

    公孙龙和魏牟对话,说自己从小就学习先王之道,能把事物的不同与相同合而为一,能把不对的说成是正确的,把那些诸子百家的辩士们辩论得理屈词穷。可我怎么听了庄子的理论,感觉很茫然呢?

    公孙龙此人呢,以擅长诡辩著称。“白马非马”、“离间白”是他的两个著名理论。《庄子》曾在后续的《天下》篇中评论他“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

    魏牟听完公孙龙的话仰天大笑并讲了个故事:井蛙快乐地说,我太快乐了,我在井口上玩耍,在井壁砖块间休息,跳进水里水刚好没过我的腋下并托起我的下巴,踏入泥里泥水盖住我的脚背,再看看水里那些小蝌蚪小虾蟹,哪个有像我这么快乐的!东海之鳖听后,左脚还没能跨入浅井中,右脚的膝盖就被跘住了。迟疑着退缩回来,把大海的实情告诉井蛙,“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井蛙听罢茫然不知所措。

    最后魏牟毫不客气地公孙龙说,不通晓玄妙的言论,而去迎合一时辩论后的胜利,这不和井蛙一样吗?没听说过邯郸学步的典故吗,你啊要是不赶紧回去,会把你原来的本事也给忘了,也会失去你原有的学业。赶紧离开这里,回吧啊。公孙龙“口呿不合、舌举不下,乃逸而走”,公孙龙听完张大着口合不上、舌头举着放不下来,快速逃走了。

    想着公孙龙的狼狈模样确实好笑。庄子用井蛙和东海之鳖、公孙龙与魏牟间巧妙的对话,让我们用思辨、豁达的思维去看待宇宙万物,茫茫宇宙中一人一物、一草一木真是渺小至极。在生活中遇到沟沟坎坎的时候,怀着顺其自然的心态坦然面对,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后再回头望去,那早已不是什么过不去的坎。当我们自满于现状的时候,仍需怀着一颗谦恭而寂静的心,保持清醒,世界上仍有更多的美好、更多的未知等待着我们去接纳。


三、庄子与楚大夫

    庄子在濮水上钓鱼,楚王派来两名大夫,请庄子帮忙打理国家的政务。庄子听罢来者的意图说,我听说楚国有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饰巾包住把它供奉在庙堂之上。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后留下骨骸以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中摇摆尾巴?两位来使说,宁愿活着在泥中摆尾。庄子对二位说道,你们回去吧,我就要在泥水中摆尾地活着。

    将富贵、权势等看做是外物,超脱于名利得失,做个“快意自适”的人,这是庄子思想中表达的浪漫、从容和自由。


四、惠子寻庄子

      惠子在梁国做宰相时,有人对他说,庄子来了要取代你做宰相。惠子一听急了,在梁国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找庄子。庄子自己去见惠施,说,南方有一种鸟叫鹓鹐,从南海出发飞往北海,一路上非梧桐树不歇息,非竹子的果实不吃,非甘甜的礼泉水不饮。鸱鸟得了腐烂的老鼠肉,当鹓鹐飞过时,大喊,“吓!如今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叱吓我嘛?!“

    庄子太有想象力,用两只鸟间的对话来喻示自己心性高远、视功名利禄如粪土。


五、惠庄论鱼之乐

    惠施,其实是庄子虚构出的一个朋友。庄子心性高远、清心寡欲,自然不喜每日呼朋唤友过于热闹。而惠施,作为庄子书中虚构出的人物,他和庄子一起交换思想、相互辩论,仿佛只有他才最懂得庄子。惠施死后,庄子慨叹道:“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惠子和庄子有一段著名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辩论。

    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庄子看着水里的鲦鱼说:“鲦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河边上知道的。”

    关于这场安知鱼乐的辩论,多数评论为这是一场属于庄子式的诡辩,是庄子唯心主义的体现。其实,难道所有的人和一切生物都要亲口说出“我快乐”才能知道TA的快乐吗?正是因为庄子有着一颗自由、忘我的心,他才是快乐的,他的快乐和自由使他看到鱼儿在畅游时,才感觉到鱼要是快乐的。

    我们自身的心境影响了我们看待万物时的感情。如唐代严恽《落花》诗中,“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花开花谢都是为了谁呢?陶渊明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情感中的开阔、忘我、自由已融于大自然的万物当中。


    庄子思想中有着非常强烈的超功利性,它不同于儒家的那种自强不息、推己及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般的刚烈,也不类同与古希腊神话中无忧无虑、烂漫天真的快乐。庄子的快乐是一种脱离乱世、看淡功利、忘却生死后的乐观和豁达,是精神世界中最高境界的自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