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水》中的四个庄子

 火岩山 2023-07-30 发布于山东

《秋水》的主角与其说是北海若,还不如说是庄子。庄子占据了《秋水》最后四个故事的主角地位,虽然篇幅不及河伯与北海若的故事长,但是份量可一点也不轻。

第一个庄子,公孙龙不知死活,非要拿自己和庄子去比,结果被魏牟嘲讽了一通。您老和庄子比,就像一只井蛙……臊得公孙龙嘴巴合不拢,舌头停在半空下不来,羞愧而逃。或许这个故事就是河伯故事的翻版,公孙龙就是那个自我感觉良好的河伯,而庄子就是那个北海若。

第二个庄子,通过活着的在烂泥地里摇尾巴的乌龟和死了被供在庙堂的乌龟之间的比较,庄子做了自己的选择。这个故事的重点其实不是庄子的选择,而是做出对比选择的参照物。为什么世间人都选择高贵,不是人家的境界不够高,而是他们选择了自己的参照物。

第三个庄子,人要是用自己的好恶和价值取向去衡量别人,那么全世界可能都是自己的敌人,都是自己的对手,都是不怀好意的人。人因此不再有安全感、不会有成就感、不会有知足感、不会有幸福感。人会因此而焦虑,人会因为焦虑而做出制造对手、做出伤害别人的决策。伤害自己更伤害别人,社会或许变得冲突动荡。

第四个庄子,这是一个最被误解的段子。其实这个故事也没必要过度解读。其实这个故事的主题还是“对比”。——当信息不够畅通的前提下,比较没有意义。

在这个故事中,惠子以为抓住了庄子论断中的漏洞: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之乐?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和鱼之间有信息障碍,所以你不能对鱼做出比较和判断,你前面做出的关于鱼之乐的判断没有基础。

但是惠子忘记了,他的这个反问所隐含的判断——庄子不知道鱼的乐或者不乐——的判断基础,如果按照他自己的逻辑,也没有基础,因为他和庄子之间也存在着一样的信息障碍。

所以惠子要较真,庄子只要跟着较真,惠子的逻辑就自己破了。人总是下意识地以己推人。而忘记了人和人之间是有着信息障碍的。

惠子的问题不在逻辑漏洞,而在下意识的习惯性地以己推人,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和世界。所以不管正还是反,只要哦他在以己推人,就都不能够成立。所以他的“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这句,就近乎在狡辩强辩了。破这句,庄子直接正面回应:从头说起,你前面问我我怎么知道鱼之乐的,我在濠上知道的。

如果惠子承人自己不是庄子就不知道庄子怎么知道鱼的,那么他就不能否定庄子知道鱼快乐这件事;如果惠子认为自己知道庄子的想法,那么庄子知道鱼的想法也一样能够成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