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真就那么美好吗?

 lzhhbsyb 2016-10-26
        近日在同学群中又看到两篇关于阿干镇的配图文章,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真是饱含深情。也勾起了我的怀旧情结。
        故土的好、故土的坏、故土山水肆意挥洒的爱,让我们这些阿干人无法逃避。感慨之余,不免追问,故乡真就那么美好吗?
        阿干镇地理环境局促,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属典型的资源型城镇。久远的历史断裂成为一个个碎片,没有也无法得到传承。也就无法滋养人们的心灵。来这里的人们无非是迫于生计,从古到今,不是犯有前科,就是捞一把就走。就是他最辉煌的时期,人们也念念不忘逃离。泡病号,调工作是许多矿工的心思。住宅区里,横七竖八的搭建的临时房解决着由于人口增长带来的住宿问题。邻里之间为了孩子的纠纷吵得一塌糊涂,甚至大打出手。
       艰苦的工作环境,矿工们很难娶到媳妇。天南海北被招工到此的工人,只能在农村老家成亲,从此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为了团聚,农村来的媳妇成为“黑人黑户”的特殊群体,她们无法享受城镇户籍的仅有的福利,在日常生活中也倍受歧视。
       小时候,唯一的穿镇马路上,人、车、畜混杂,尘土飞扬。从西关十字通往阿干镇的唯一公交车,时常由于天气下雪而中断。平时也是人多车少,因为是远郊,下午6:30收车。上下班和下城的人们坐车就成为一场战斗。好不容易挤上了车,行至半道上,车坏趴窝。或挡车或步行,使出浑身解数方可回到家。挤上去的人感到庆幸,落败的只能垂头丧气的等下一班车。错过了末班车的人们只能厚着脸皮投亲靠友。交通成为阿干人心头挥之不去的痛。
        更为可怕的是文化的贫瘠,一个书店,一个剧场,成为文化生活的全部。矿区人家少有藏书,孩子们接触到的书籍十分有限,眼界受到很大的局限。好在那是互相传阅的“小人书”装点了儿时的梦。
        矿区教育落后,文化的贫瘠和计划经济的惰性,人们读书的积极性不高。矿区子弟学校留不住好老师,文革时被“发配”来的老师,随着文革的结束纷纷调离。留下来的老师由于待遇和心理落差,工作热情不高。新补充的老师缺少传、帮、带和工作氛围难以脱颖而出。矿区教育长时期在低水平徘徊。
        阿干镇被一些人称之为“黑码头”。人来人往,有些人做官,有些人为改变身份,更多的人养家糊口。怀着不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阿干的知识精英大多集中在机关管理团队、学校、医院。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为矿区贡献了智慧,洒下了汗水与泪水。但特殊的环境总使他们成为矿区的过客。既然是“码头”就要驶离;既然被视为放逐,选择必然回归。
        阿干镇产业单一,世代或挖煤为生,或靠天吃饭。人们的思想禁锢,缺少交流,眼界受到局限,没有更多的选择。矿区的年轻人也无心从事高危的矿山工作。阿干镇被裹挟在工业化的浪潮中被动前行,总有些步履蹒跚,城不城,乡不乡,不伦不类。
        阿干的无奈折射出那个时代大多数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的集体记忆。乡愁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热词,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故乡总让人爱恨交加,难以割舍。在社会进步发展的今天,经济结构调整,旅游、服务业的强大需求,给资源枯竭性城镇带来了发展的机遇。阿干镇原来的劣势有可能变为今天的优势,这可能是我们赞美关注这块土地的内在冲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