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转载]韩国都城的变迁

 宛平2008 2016-10-26

[转载]韩国都城的变迁

◎韩国迁都示意图

    本图出自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

 

1

    韩国是三家分晋后建立的国家,战国七雄之一。韩国在历史上的都城一共有四个:

    一、韩国初建国时,沿用韩氏根据地平阳(今山西临汾)为都城;

    二、前424年,迁都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

    三、前408年,迁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市);

    四、前375年,韩灭郑,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市),直至韩国灭亡。

 [转载]韩国都城的变迁

◎河南新郑郑韩故城城墙遗址

    郑韩故城位于河南新郑双洎河(古洧水)和黄水河(古溱水)交汇处,曾为郑国都城。韩灭郑后,也迁都于此。秦灭韩后,新郑城大部分废弃。郑韩故城外城墙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因状如牛角,当地民众俗称“牛角城”。城墙为夯筑而成,北城墙与东城墙大部分地上墙体保存较好,高10米以上,基宽40—80米,长度合计超过10公里。考古证实,北、东和双洎河以南的城墙为春秋时期郑国所筑,即郑国都城“郭城”;战国中期韩国沿用东、北城墙,放弃双洎河以南的城墙,增筑河北与隔城墙,形成战国时期典型的西王城东郭城的布局。

    韩国的三个都城,都是建于两河交汇处,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宫城择高而立,这是春秋战国乃至整个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普遍规律和基本思想。

    三城的城防有着很大共性,但也在逐渐加强和完善。从宜阳故城的敌楼、城壕到阳翟故城的圆弧城墙、拱卫城,再到新郑故城的壕沟、马面、瓮城、以及扩建的城墙,都是防御加强的表现。

 

2

    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时,韩国就已经定下了攻取郑国,继而南下争霸的战略方针,之后迁都宜阳和阳翟,都是出于灭郑的考虑,以都城为跳板,一步步逼近郑国。这两座城市作为临时性都城,时间都不长,分别是16年和33年。

    宜阳城遗址位于洛阳市宜阳县城西25公里处,位于洛河和宜水交汇处,北依崤山,南有熊耳山。宜阳故城略呈长方形,总面积约3.1平方公里,由宫城和郭城两部分组成。宫城位于全城地势最高的西北角,郭城位于东南角。城垣由夯土筑成,城外有部分护城河遗迹。

    阳翟城遗址位于今禹州市老城区的颍河和禁沟河交汇处。故城平面略呈正方形,周长为6.7公里。宫殿区位于遗址西北部,当地俗称为“龙亭”。阳翟城城墙由红粘土夯筑而成,城外侧也围有壕沟。

    郑韩故城依双洎河与黄水河交汇处地形筑成,城址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16平方公里。韩国灭郑后,把都城从阳翟迁到了郑国都城新郑,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重建。韩人对城墙进行了加高和加宽,沿双洎河北岸另筑城墙,并修筑了部分马面,还在城中修筑了隔墙,将原城分为东、西二城,西城内重新修建了一座宫城。铸铜、冶铁、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和居民区则安置在东城内。如今在新郑市,依然可以看到当年的城墙遗迹。

 

[转载]韩国都城的变迁

◎河南新郑郑王陵博物馆内的郑公一号大墓

郑王陵博物馆位于新郑市区文化路南端,为春秋时期郑国国君及其家族墓地。该区域发现春秋墓葬3000余座,大中型车马坑18座,图中这个大墓于2002年开始发掘,是现今发掘出的第一座春秋时期带墓道大墓。该墓三椁二棺,是一座郑国国君墓。

    韩国灭郑后,将郑国都城继续作为都城。韩人对郑人有着极强的防范心理,为防止郑人反抗和复国,对原郑国的宫殿和礼制建筑进行了有意的毁坏,以期破坏郑人的风水。郑国国君及其家族墓地一带就发现有韩国冶铁遗址,郑国的中行社稷遗址中还有埋葬儿童、挖坑、打井、建窑之类情况,这是新郑韩城有别于前两个都城的一个有趣现象。 

3

    韩国处于中原腹地,被秦、赵、魏、楚包围,谋划灭郑时,自身也受到威胁,为了防范周围各国,因此国都城防一直在逐渐加强和完善。这一点和秦的临时都城栎阳完全不同。灭掉郑国后,为控制郑国故地,并继续东进,韩国选择了迁都新郑。

    但是新郑身处四战之地,使得韩国面临着严重的战争威胁和生存压力,韩人只能不断地修建防御设施和体系。韩国的迁都目的和魏国一样,都是谋划东进称霸,但因为战国中后期变幻莫测的战争形势,地理位置带来的优势远不能弥补劣势,韩国多次被攻击,最终于前230年,在秦国统一六国战争中第一个被灭国。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