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成都老院落的故事

 gzhou88 2016-10-26

本文有关水井街的老照片均来自网络。如作者以为侵权,可自行删除,或告知本文作者删除。在此,谨向图片作者致敬。成都老九眼桥。

成都地下水系发达。像这样的小沟,五六十年代举不胜举。

水井街74号,一个很深、很深的院落,1995年府南河拆迁后,便从地图上彻底抹掉了。很多院坝原来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64号叫牛肉巷子,74号叫柴家门洞,还有素面馆子、双门洞、狮子门洞。。。。。。水津街、水井街有两多,卖柴花子(柴禾)的多,卖棺材的多。水井街的院坝大多很深。比如牛肉巷子可以通到香巷子,柴家门洞通到芷泉街小学。

74号街对面是四川大学教职工宿舍,院内清幽、别致。一眼水井,竹丛掩映。井台宽阔,附近居民来此汲水,极为方便。川大历史系教授、著名国学大师蒙文通先生住在院内。74号两侧都是铺面,临街那面,全用铺板。虽是铺面,仍多居家,而非商铺。因此74号门洞既长且高。于是,有人在挑方上搭起木板,“正”了一个阁楼,白天从木梯下来,晚上爬上去睡觉。不过,他因此有了一个义务:深夜为回家者开大门。

前院坝的房子很简陋,屋顶与隔壁院子的高墙相接,因此省了一堵墙。下雨时,隔壁的屋檐水滴到自家的瓦背上,顺势流到屋内。因此,家家户户就接了一条天沟,接住上面的屋檐水。不过,这只能对付小雨。雨一大,屋内就“水淹金山寺”了。小时候,夜里睡得正香,只听大人疾呼:“起来,起来!舀水,舀水!”大人、娃娃,各拿一个破碗,不停地盛满水,朝门外泼去。那时候,室内没有水泥地,全是硬土。经雨水一泡,走路打滑。于是,用灶内柴灰在地面薄薄地铺上一层。

门口有街沿,以滴水为界。街沿下,挖了一条阳沟,用于排水。如雨水太急,需拿锄头疏通。门前有了水沟,孩子最高兴,折一条纸船,跳着,喊着:“船来了!”成都的瓦房,没有天花板,加上烧柴,灰尘很多。所以必须经常清除,拿一个扫把,绑一根竹竿望空“打阳尘”。不过,再怎么打扫,“阳尘”总会掉下来的。吃饭时,如遇吹风下雨,饭桌上撑把伞,绝不是夸张。

老房子有玻璃窗的很少。那时候,不懂什么“采光”,就知道屋顶加两匹亮瓦(玻璃瓦)。住这种房子,就怕猫在房顶打架。只有下过雨,才晓得哪里瓦片又遭踩烂了。要是能干的,找把梯子,爬上房顶,下面根据亮光用竹竿轻轻指点漏雨处,上面根据声音重新排放屋瓦。很多人不会做,也不敢上房。于是街上多了吃这碗饭的行当。每逢下雨后,就能够听到吆喝:“捡瓦、捡漏、捡亮瓦!”

我家隔壁是幺婆婆,热心,话多。她家的柴灶与我家柴灶正好背靠背。谁家吃什么大家都清楚。两家“灶房”(其实就一间房,姑按功能将这里称作灶房),用几块木板隔开,可以相互透视。只要做了什么好吃的,幺婆婆就铲一碗,从木板上方递过来:“雷先生娘,尝尝,刚炒的。”

幺婆婆只有一个儿子,一个孙子。最多40平米的一间房子,安了两张床,两台织布机,加上柴灶、马桶,屋子里打个转身都难。幺婆婆只好在街沿上纺线。现在的年青人没见过纺纱车和织布机,可能会好奇。但我们一天听到晚,习惯了。大家都不容易。50年代,家里有个固定的收入,日子就很不错了。

74号偌大一个院子,家家户户不关门,不上锁,太平常了。近年来兴起了旅游。年青人听说韩国呀,泰国呀,人家出门不上锁,忒羡慕人家的“人文”。其实,我们以前一样,或许更好。谁家想带一斤盐巴,一瓶酱油,随便支个嘴,就有人给你带回来。大人出去买菜,把奶娃托给王姆姆,张嬢嬢,就放心出门了。

常言说得好,“牙齿和舌头儿都要咬一口”。邻里之间拌拌嘴,实属常见。但是,大人和娃娃一样,“狗咬亲家母,隔不到一晌午”,谁会记死仇啊。谁家有事,哪家不跑得疯快?

院里公共卫生,大家自觉维护。我的记忆里,轮流挂“清洁值日”牌,实行了很多年。院内唯一一个公厕,旱厕,就两三个蹲位,要是掏大粪的两天不来,其尴尬不难想见。掏大粪的,是郊外的农民。每天拉着架架车,停在街上,然后挑粪桶进来。完事后,将沿途收拾得干干净净。按理,他为大家做了好事。可到收获季节,总要带上农副产品,挨家挨户表示感谢。由于礼品多为干胡豆,所以我们习惯称之为“尿水胡豆”。

望江川剧团的名角也住在院内。一个是贾培之的徒弟,著名须生郑建培;一个是青衣名旦李素彬;还有一个名武生吴柏林。那时的名角不乏“粉丝”,却没有架子。望江川剧团的戏不仅市井平民喜欢看,蒙文通这样的大知识分子也爱看。

74号院坝的故事,就像水井街的全兴大曲,时间越久,越觉得有味。过去,是永远回不去了。如果还是那屋,还是那环境,谁也不愿回去。我们留恋的,是那时的欢乐,那时的情谊。

这里大概是存古巷。

这样的屋子,很多院落都有。

快拆了,抢拍一张做个纪念。

这条街保存得还好。74号院子中间过道比这条小巷窄三分之一。

一个人坐在门口不错吧。102号里面有类似的房屋。

这样的院中院,算是条件不错的了。

这里算是四合院了。

这里是存古巷,马上要拆了。

树丛后面的优雅是不难想象的。

这就是老成都的生活。

这是标准的成都老街、老巷子。

黄伞巷,当然有很多传说。

这把伞显然是恶搞。它与黄伞巷有一毛钱的关系吗?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水井街,永远怀念74号的老邻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