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是贤后也是贤妻
![]() 当然,毒后有之,贤后亦有之,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发妻——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和李世民) 天生就是富贵命,少女逆袭成王妃 长孙皇后大名唤作长孙无垢,其父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母亲是当时名流高士廉的妹妹。出身名门,长孙无垢本可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没想到在她八岁时,却突遭家族变故。 公元609年,长孙晟离世,随后当家的长孙安业是长孙无垢的异母兄长,他把高氏及其一双儿女——长孙无忌和长孙无垢,统统赶出家门。 无家可归的长孙无垢只能和母兄一起去投奔舅舅高士廉,好在高士廉并没有嫌弃他们,而是将他们安顿妥帖并悉心照料。
(唐太宗李世民) 后来,高士廉慧眼识人,发现李渊次子李世民才华出众,便做主将年仅13岁的长孙无垢许配给他。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与16岁的李世民喜结良缘,也开始了自己的逆袭之路。 据《旧唐书》记载,长孙无垢婚后回家省亲时,高士廉的小妾张氏曾在长孙无垢的住处看见一匹高头大马,觉得蹊跷,便将此事告诉了高士廉。高士廉于是命人占卜了一番,占卜者说:“此女贵不可言”。 果然,如卦象所言,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而长孙无垢顺理成章成为秦王妃。 贤内助唯夫是从,王妃顺理成皇后 成为王的女人后,长孙无垢的首要任务是为李家开枝散叶。她接连生下李承乾、李泰、李丽质等儿女。见到此血脉人丁之兴,李渊对李世民一家的恩宠也越发多了起来。 可恩盛则妒生,由于李世民功勋卓著,引发了以太子李建成为首的很多人的猜忌,兄弟之间明争暗斗十分严重。 为缓和兄弟朝堂矛盾,长孙无垢也在努力做好自己的角色。她为笼络人心,时刻放低姿态,一方面进宫细心侍奉唐高祖李渊,以获取公婆支持;另一方面加强与各妃嫔的交流来往,以弥补嫌隙。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一向与丈夫同进退的长孙无垢自然也没有无动于衷。她亲自上阵为将士们分发盔甲。《新唐书》记载:“后亲慰勉,士皆感奋”。 随后,李世民成功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被唐高祖李渊立为皇太子,长孙无垢也被册封为皇太子妃。 虽然长孙无垢讨好后宫和上阵激将的出发点存在争议,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不断为丈夫谋取利益倒也无可厚非,至少对于李世民来说,长孙无垢不愧为贤内助。 于是,李世民登基为帝后13天,这位贤内助便被册封为皇后。至此,长孙无垢开始了十年风光无限的皇后生涯。 大女人有大志向,皇后立志当贤后 如今,已经站在女性权力的最高峰,长孙无垢的苦日子也算熬完了,但她又给自己立下了另一个目标——做一代贤后,真正母仪天下。 其实,长孙皇后是颇有政治才华的,但她深知后宫干政的后果,处处谨言慎行。有时,唐太宗想与她讨论政事听听她的意见,长孙皇后也是一再推脱,说自己只是个妇道人家,干预政事仿佛母鸡报晓。就算唐太宗一再追问,她还是闭口不言。 而且,她还不愿意唐太宗对其家族过分恩宠。 比如,唐太宗一直对一同成长、并为他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舅兄长孙无忌十分钟爱,任命其担任多项要职。但长孙皇后对此却十分反对,时常劝唐太宗说:妾身已经是尊贵至极的皇后,实在不想朝廷上下都是自家兄弟子侄。 外戚专权之事,古已有之,长孙皇后的立场很明确,要从自己这里,防微杜渐。 但皇后的劝说还是阻止不了唐太宗对长孙家族的青睐有加。如此,长孙皇后只得私下劝说自己的哥哥主动辞去一些要职才肯罢休。 不过,对于那个和自己“有仇”的异母兄弟长孙安业,长孙皇后却是“区别对待”。 贞观元年(627年),当初将长孙皇后赶出家门的哥哥长孙安业与李孝常等人谋反,东窗事发,按律当斩。但长孙皇后怕世人指责她公报私仇有损皇帝威仪,便流着泪向唐太宗为长孙安业求情。 后来,唐太宗只好诛杀了其他罪犯,长孙安业幸免于难。 不偏袒不记仇,深明大义的长孙皇后堪称“大女人”。正是这样的种种,让长孙皇后在唐太宗的后宫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且常年稳登后位不动摇。最为难得的是,她也没有恃宠而骄,在女权主义思潮严重的唐朝,没有做出半点逾礼之事,谨守皇后本分。 自古红颜多薄命,贤后早逝享殊荣 或许是一生兢兢业业操劳过度,36岁那年,长孙皇后因病早逝,抛下相濡以沫20多年的丈夫撒手人寰。 唐太宗痛失爱妻,悲伤不已。特别是想到自己当初生病时长孙皇后悉心照料,甚至在腰间别上毒药随时准备殉情的情景,不觉悲恸万分。 也因为一生贤良,长孙皇后亡故后获谥号“文德”。这个谥号实为非同一般——在古代礼法中,只有当单谥不足以概括逝者的全部美好品德时,才会用上复谥。从汉朝以来,还没有哪个皇后能获此殊荣。而且,长孙皇后不仅能用极为罕见的复谥,还都是美好的字眼,尤其“文”字,是唐朝备受尊崇的谥号,足以见得长孙皇后在唐太宗及世人心中的地位。
(昭陵) 之后,长孙皇后葬于昭陵玄宫,唐太宗亲自为爱妻撰写碑文。下葬时,还特意挑选了十几名挽郎。他容不得别人对亡妻的一丝不尊重,服丧期间,中书舍人许敬宗因不小心笑出了声,被连降三级,从京官直接贬为地方官员。此外,唐太宗还在长孙皇后的陵寝外修建栈道,命人如长孙皇后在世时一般供养,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昭陵。 但是,如此悼念亡妻的做法,遭到了一位大臣的反对,他就是魏征。
(魏征) 《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带魏征一起登上层观,并指示魏征眺望。而魏征说:我看不到献陵(唐高祖的陵寝),只看到了昭陵。 今人可能不甚理解,其实,在那个以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唐太宗的做法是有悖礼教的,因此,魏征毫不留情地指出他的过失。 如此,唐太宗也只好忍痛拆除了层观。这就是著名的“望陵毁观”的故事。 但唐太宗还是搁不下对爱妻的追思。在看到长孙皇后的儿女因思念母亲而悲伤过度后,唐太宗毅然决定,亲自抚养李治和晋阳公主。从而,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亲自抚养皇子的皇帝,也是唯一一位亲自抚养公主的皇帝。 由此可见,唐太宗对长孙皇后的爱是深沉而实际的,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优秀的男人做丈夫,长孙皇后的贤良才能更好的得以表现,两人相得益彰,明君与贤后终成流芳佳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