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蜀杨世安族谱篇首语

 公司总裁 2016-10-27

西蜀杨世安族谱篇首语之一

  杨姓源出“人文初祖”黄帝,起自桐叶分封。为弘农望族,关西大姓。数千年间,走出了几多辉映门第、光彩千秋的帝王将相、士族勋贵。汉有“四世三公”,西晋“三杨”闻世,隋系国之“首姓”,唐代“宰辅辈出”,宋、明时期“鼎盛江南”,明初有“三杨入阁”……远远绵绵,赫赫明明,载生载育,脉延至今,已是百世昌盛,杨氏后裔遍及华夏大地。 (撰文兰华荣)

西蜀杨世安族谱篇首语之二

  大树参天有其根,大江千里有其源。人皆有姓,姓各有宗;人皆有族,族各有祖。数千年来,我们或浪迹天涯四处迁徙,或历尽苦辛坚守原乡,心中都一直魂牵梦绕: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去向何地,我们的归宿将在何方?
 怀着寻根问祖的念想,我们天南海北八方奔走,苦心寻觅先祖的踪影;我们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探寻堂号的源流。我们仔细翻阅书页泛黄的族谱,悉心解读宗姓的源码。所幸,逝去的一切都来有痕、去留踪,家族的世系渊源和世代繁衍均有迹可寻。我们撩开历史的帷幕,穿越浩茫的时空,走过通向原乡的迷津,终于看到了一张张鲜活的面容似曾相识。明白了我们是谁,我们的根在哪里?知道了我们是从何处走来,亦由此悟出我们将去向何方。
  人世盛衰写沧桑,史册斑驳述沉浮。历史是一轴无始无终的浩瀚画卷,亦是一出永不谢幕的人间戏剧。泱泱勃勃,萧萧戚戚,盛衰交替,沉浮相间。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大舞台上,曾有过多少英雄豪杰咤叱风云而功成名就,曾有过多少墨客文士屡遭挫折而扼腕叹息;曾有过多少大姓望族、显贵世家或兴旺发达,或衰败湮没。
  风云聚散情未了,几多盛衰清浊融入了历史长河。曾几何时,有几多杨姓大族权倾一世,有几多杨姓大族如过眼云烟。回望千年事,思绪若春水。我们的先祖也曾经辉煌,我们的先祖亦曾经沧桑……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里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君不见,滚滚东去的大江,汇聚了多少川河与溪涧?君不见,中华民族的源流,溶入了千千万万的宗姓郡望堂号?“世上本无千载盛,却有万年百姓家。”霎然回首,在多少宗姓郡望的盛衰沉浮中,我西蜀夹门杨氏一脉历经坎坷而自强不息,“农守耕耘,妇勤缫织,士多英敏,弦诵相闻”,宗族的历史可谓隽永厚重,可谓光彩夺目。思昔抚今,我们有理由坚信,西蜀夹门杨氏将与时俱进,在未来的岁月炼铸生命的辉煌!
 岁月如歌,生命在欢乐与悲苦中悠长不息,在潺媛的历史之河缓缓淌流……(撰文兰华荣)

西蜀杨世安族谱序言

  中国的各姓家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众多宗姓家族起自始祖,传承繁衍发展,都有其令人追忆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山水风物各异,人文历史有别,饮食起居不同……然而对祖先的追思怀念,都几乎毫无二致。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文人学士、平民百姓,将满腔思念倾注于绵绵远远的先祖先辈。
  人各有宗,氏皆有谱。族谱记载了宗族世系的辉煌,记载宗姓氏族繁衍迁徙的过程,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本姓历史、文化、人物地位及其贡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族谱作为家族文化,虽属细微却不乏重要的典籍,有着隽永厚重的文化内涵。族谱编纂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杨姓为中华旺姓大族,曾经涌现过诸多帝王将相、墨客文士、专家学者,有过数以千万计的普普通通的杨姓后裔。因为他们的存在,杨姓的历史得以厚重,得以与中华民族的发展交相辉映。
  我西蜀夹门杨氏作为杨姓的重要分支宗系,亦曾出过国家社会的栋梁之才以及诸多历史人物,亦曾辉映逝去的岁月。今天,我们重修族谱即是寻根究源,向广大族人布示历代先祖的功德,演绎宗支繁衍和迁徙的过程。让我杨姓族人加深对先祖先辈的认识理解,以增强宗族的凝聚力,更好地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再续宗族的历史新章。
  2005年春,族人杨大济、杨大恒、杨大会、杨昌荫、杨兴邦、张开荣、熊光发等提议编纂《族谱》,得到众多族人的认可,于是年二月召开了“倡议编写族谱工作会议”。六、七月间,先后三次召开族人代表会议,与会人员都一一表示决心,予以大力支持。此后,我们于八月正式组成“族谱编纂委员会”,收集有关宗支历史及世系人员等相关资料。我族谱编纂人员冒着酷暑严寒,越岭翻山遍访宗支族人,历时两载,收集了大量的宗族历史人文资料,宗族渐行渐远的历史由此愈益清晰。其间,得兰华荣老师为我们提供有关史料,乡土画家邓大忠热情地绘图五帧,平乐、夹关的“诗书画协会”贺诗多首,书法家马澜、杨化友为族谱挥毫题字,《族谱》的内容更益充实和丰富。
  《族谱》载有若干文、图、表、册,章目尽力予以合理安排。计有源流、沿革、派行、宗支、世系、史料、文存、诗词、轶闻等内容。从世安公入川之后的第五代起,编排世系宗支。各守字派的编写根据实际情况,守鲁、守俊、守约三房用宝塔式列至洪字派,下接各户主的最高辈便知本房世系。姓名按派行取名的派行内未填派行。性别不明显的,即在表格内填注性别。其余各守字派支系取横式记载,用文字逐代衔接至各户。
  因编写组人员较少,且多是花甲以上的老人,加之经费不足,时间较短,以及编纂人员水平有限,错漏在所难免。敬请族人和读者不吝指正,以便在今后续纂族谱时修订。( 世安后裔杨大济撰 2007年元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