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大茶类的起源(五)乌龙茶

 高卢人 2016-10-27

乌龙茶起源(青茶)

武夷山

乌龙茶的故乡,红茶的发源地。

       ……【院士陈宗懋】

武夷茶记载

考古发现

城村汉城遗址数以万计的陶器里,有大量茶具、茶壶、茶杯,证实汉代闽越国先民种茶饮茶的实事。

但史志中末见汉代武夷山产茶记载。

 

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年)孙樵的《送茶与焦刑部书》,写到武夷茶—晚甘候;(唐)徐寅《尚书惠蜡面茶》写到唐时武夷茶采制的时间、礼祭、运输、煮饮和受赠者的感激之情,并提到研膏、腊面的制法。

说明了武夷茶的栽制更早于此时

 

**《送茶焦刑部书》

 “此徒皆春雷而摘,拜水而和,

盖建阳碧水丹山之乡,

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

 

人物回顾

徐夤,字昭梦。福建莆田人,晚唐进士,是第一位以诗文形式歌颂武夷茶的人。他的诗也是咏武夷茶最早的一首诗,唐光启年间(858 -887年),

系福建最早的茶诗,已1100多年。

《谢尚书惠腊面茶》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木,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地位

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徐火勃《茶考》:“山中土气宜茶,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

宋元制造团饼,稍失真味,今则灵芽仙萼,香色尤清,为闽中第一。”

崇安(武夷茶)贡茶达470.5公斤,约占全国贡茶2011公斤的四分之一。

 

乌龙茶诞生

乌龙茶的诞生,也像其他茶类一样,

很难说清它的具体时间。

但它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源远流长。应该说,它是脱胎于历史上更早的茶类,从中演化而来.循着历史进程的脉络可以看到,福建自唐有了茶叶生产以来,武夷山一直是最瞩目的茶产地,

而乌龙茶是沿袭武夷茶制法的创新。

 

茶学一脉相承

**清代释超全(即阮文锡)《武夷茶歌》:

“景泰年间(1450—1456年)茶久荒,嗣后岩茶亦渐生,山中籍此稍为利。……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苦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陈述了当时武夷茶犹如今天乌龙茶制法中气候与品质间的关系,以及天然的花香品质特征。

 

**公元1717年,崇安县令的陆延灿在《续茶经》中引述王草堂的《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色青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齐片祗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挽,香气发越即炒,经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这些记载与现今乌龙茶制法以及品相三红七绿的要求是相同的。

 

**公元1751年,董天工《武夷山志》:“第岩茶反不甚细,……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红”,与今天乌龙茶的采摘要有一定的成熟度,茶汤不宜红的要求,如出一辙。

 

史籍中留下的可贵记载,说明了乌龙茶制造技术与历史上的武夷茶制作技术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乌龙茶约肇始于16世纪的明代,盛行于清代。明代是我国制茶继往开来,在技术上有较多创新的时期,改变了唐宋以来把茶叶碾碎或杂以其他香料的饮制法,以保持茶叶原有的形色香味,把绿茶蒸青改为炒青,并推动了乌龙茶等其他茶类的创立和发展。与此同时,闽南安溪在历史上选育和繁殖了不少适制乌龙茶的优良品种,并在制造技术上精益求精,虽然缺乏较早的有关历史文献,但亦不能就此认定安溪与乌龙茶的创制无缘。

太平天国时期(福建)闽南近海居民,纷纷逃难,安溪居民有的内迁到沙县集居;有的过海峡进入台湾。青茶制法就随之传入沙县和台湾。

(据福建安溪县人民政府档案资料)

 

工艺特点

青茶制法是在绿、红茶之间。

六大茶类的技术措施,

以乌龙茶(青茶)为最精巧。

品质最好。

相关武夷茶文章请翻阅最先文章

《岩韵密码》,共有九曰。

 

福建南北茶区为乌龙茶的诞生发展,

以及相继向广东、台湾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武夷名丛它最老

铁罗汉

最早的武夷名丛之一,为武夷宋树名。

作为武夷传统五大珍贵名丛之一,铁罗汉盛产期在四月下旬,比水仙早些许时间。近代母树铁罗汉于慧苑坑之内鬼洞,另一说在三仰峰下的竹窠。

成品

成品茶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中呈红,色泽亮透;香气浓郁悠长,滋味醇厚甘鲜。味中带有药香,回甘清活。叶片红绿相间,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岩韵显,耐冲泡、耐储藏、性温健胃。

正岩先生推荐:糖尿病保健。

 

功夫

由于铁罗汉树生长环境“岩骨”之境,使得它的滋味很特殊。其单丛加工,品质特优的,各道工序皆手工操作。被誉为武夷茶早前的“茶王”,从元明以来为历代皇室贡品。

 

采 制

一芽二叶半开面采摘,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

 

品味

铁罗汉其实蛮难品出味道的,香气滋味相携,层次感俱丰,冷后愈发丰富起来。入口清回甘厚,像抿着一香片,岩味推到舌根,微微有些苦。然,慢慢地回泛上来清甜的花果味。紧接者,呼吸之间,疏密幽远的香气慢慢地从鼻腔中被散发出来,满占口齿之间,而这香气仿佛从你自己的身体里开出了一树白色的茶花之香。隔一段时间不喝铁罗汉,记忆中的引诱,馋,让人欲罢不能。

 

产量

铁罗汉在东南亚一带的知名度甚至高于大红袍。虽说亩产量比大红袍略高,大约在100斤/亩,但目前武夷山铁罗汉的栽种面积不如大红袍。这主要是新品种变化,市场需求清香型等而造成的状况。正岩的三坑两涧近些年种植铁罗汉已经很少,半岩、外山相对较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