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提出的长寿之道有三条,简单易记很实用

 周道至顺 2016-10-27

长寿是人类的共同愿望。怎么样才能健康长寿呢?最有效的方法是切实遵循养生之道。《黄帝内经》里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能否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关键,在于人们是不是懂得和实行了养生之道。健康不仅是指生理上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健康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要想健康长寿,必须从心理、社会等方面采取防治措施,才能奏效。具体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黄帝内经提出的长寿之道有三条,简单易记很实用

一要“静以神藏”。

古人云:“神太用则劳,静以养之。”《黄帝内经》从医学的观点提出了神在养生中的作用,提出了静为养生之本。指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过于躁动,神不内守,会耗伤气血,扰乱阴阳,损伤脏腑。提出“内无思想之患”,“精神不散”,“积精气神”等静神的要求。心静则不躁,神安则不乱,精神自可内守,精气自然旺盛,邪气不能侵犯,疾病不会萌发。说明清静养神,以静制躁,是防疾去病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黄帝内经提出的长寿之道有三条,简单易记很实用

《灵枢·大惑论》中认为人体之神藏于心。文中说:“心者,神之舍也。”《素问·宣明五气篇》说:“心藏神。”心主宰人体的心理活动。首先,心是人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主要内脏,如《孟子·告子上》说:“心之官则思。”但是,必须明白,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由五脏共同完成的,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在五脏的精神活动中,心是主宰者,除思维活动外,心还是人体情志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如张介宾在《类经》中所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可见心既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又是七情发生之处,所以说心主宰了人的心理活动。

因此,静以养心,让人心神安宁,才是保证人健康的第一事项。

二要“立志养德”。

重视道德修养,乐于助人的人,能永远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古代人认为,怀有仁爱之心的有德之人,容易长寿。就是说道德崇高者可以长寿。《礼记·中庸》引孔子:“故大德……必得其寿。”德者寿的观点是儒家养生思想最为集中而典型的体现。这是由于儒家特别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在养生中的作用,主张突出个人养德的主动性,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的境界,并认为这是人们得以长寿的基本要素。德者寿的原因,儒家有“天佑说”、“情志说”等看法,以后者的看法较为科学。现代心身医学理论认为,人是大脑皮层统率的完善生物体。因此,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提出的长寿之道有三条,简单易记很实用

三要调适情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贫乐道,在情绪调节上超越自我,让身心得到净化,境界得到提升,是利于人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因为情志波动过于持久或剧烈,可以引起机体多种功能紊乱而发生疾病,所以尽力调摄情志,避免过激情绪的影响。喜不过欢,对好事、喜事、高兴和快乐事的兴奋极致也应有所矜持和节制。因为物极必反,乐极生悲。修心之本在修德,养身之要先制怒。老子说得好,“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黄帝内经提出的长寿之道有三条,简单易记很实用

在生活中动辄发火,不仅是没有涵养的表现,也是养生保健的大忌。如果淡薄欲望,坚持用一颗淡泊的心对待世上的功名利禄,怒气自然也就淡化和释然了。同时,也不要在意和强求虚名,凡事都要淡然处之,莫为镜花水月而强求。真正做到“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看门前花开花落”。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心宽大度、忘怀得失,自然就能远离是非、无忧无虑,度过一个逍遥自在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