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荣昌有个“客家乡”

 369蓝田书院 2016-10-27

你知道地处西部的重庆市荣昌区有一个“客家乡”吗?这里的男女老少竟然都会说千里之外的“客家话”。7月21日在重庆市荣昌区召开的填川移民文化学术研讨会上,这一有趣的现象得以揭开谜底。

盘龙镇客家新村一隅


在位于荣昌区西北部的盘龙镇,现有人口8.3万,其中3万多人平时不说重庆话,相互交流都是说客家话。这种客家文化是如何来到荣昌?又是为什么能长期留存下来呢?


对此,参与研讨会的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王希辉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盘龙客家人自清康熙年间开始移民四川,至今近300年。”康熙年间,清政府制定《入籍四川例》,规定入川者将享受永业田、户籍权和减赋税等多种政策,并以移民数量作为地方官绩效考核。在这种情况下,四川临近的湖广无地、少地农民大量迁往四川盆地,这其中就有来自广东兴宁、长乐等地区的盘龙镇移民先祖。


王希辉研究发现,由于先祖大多来自广东地区,盘龙镇的客家移民常常自称“广东人”。在语言方面,盘龙镇的客家人也有独特之处。比如,普通话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盘龙客家方言念单音节,如“知道-知”“衣服-衫”,而如今普通话中只在书面语中出现的古汉语词,却在盘龙客家话口语中出现,如“归(归去、回家)”“面(脸)”“索(绳子)”等。从第一代移民落户盘龙镇至今,历时已达300年,其后代还能长期保持母语习惯,原因在于客家人强烈的宗族观念,所谓“宁卖祖上田,不丢祖上言。”盘龙客家人在家讲客家话,只有离开客家社区才讲重庆话和普通话,这已成为当地文化习惯。“如果有家庭成员来自外地,就好玩了。”王希辉说,这种情形下,家里常常会出现“南腔北调”的情况,客家话、重庆话、普通话混讲,犹如“唱戏”。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融合,青壮年外出打工,甚至安家落户,盘龙乃至整个荣昌区的客家方言使用人群日渐减少,很多客家小孩听不懂长辈讲客家话。


荣昌区确立“移民填川文化”为主题文化后,未来需在客家语言教育、传统活动、媒体宣传等方面进一步投入资源,将客家文化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


(来源:梅州日报 姜力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