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略(三)

 文苑书店66 2016-10-27


吴氏南北架的形成

   全佑(18341902),满族,武功超群,任王府护卫。杨禄禅父子在京传授太极拳时,与王公贝勒同学,鉴于封建的等级制度,奉杨禄禅之命均拜班侯为师,其拳艺仍多为杨禄禅传授。全佑与同学万春,凌山为当时的佼佼者,人称三人技艺得杨禄禅公之筋、骨、皮。全佑拳架仍宗法杨氏祖架,全佑公将太极拳拳艺传给其子吴鉴泉、王茂斋、郭松亭、常远亭等。

 吴鉴泉(18701942)河北大兴县人,幼承庭训,心法脉传,年长后愈加致力苦研,日臻化境。

      王茂斋(名有林)(18621940)山东掖县(莱州市)人。少时在北京学徒,从师全佑,生性忠诚好义,;奋力好学,功力扎实稳固。全佑公逝世后,极力维护吴氏在武林中的地位,与师弟吴鉴泉、郭松亭等研究拳术拳理十多年。

      民国初年,原袁世凯的机要秘书宋书铭,自言为宋远桥之十七代孙,其拳名三世七,以三十七式得名,其推手法则与当时北京流行的太极拳方法相同。当时北京的太极拳名家许禹生、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闻宋书铭之名,皆相邀拜谒,与宋推手。时宋书铭已是七十老叟,但众名家动静不能自主,皆奔腾于宋之腕下,于是均执弟子之礼,从学于宋书铭,时1916年秋末。《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等太极拳方面的理论文章,诸弟子自然得传。由于宋氏太极功的参融,使吴鉴泉与王有林等拳家的拳风有了很大的变异,拳架除体现太极拳已有的轻灵、圆活、松静、自然的风格以外,鼓荡、松柔之风更见明显。可以这样说,宋氏太极功对吴氏架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1928年吴鉴泉与杨澄甫两位宗师应邀南下教授太极拳,既标志着吴氏架的正式问世,也标志着吴氏架南北两派的形成:以吴鉴泉为一支的吴氏南派架;以王茂斋为另一支的吴氏北派架,所以吴氏架素有南吴北王之称。

吴氏南北架以杨禄禅为宗师,奉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迄今桃李遍布英、美、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国际地区,在各地建立了太极拳吴氏架组织机构。是除杨氏架之外,传播范围广泛的太极拳拳架。

      吴鉴泉传(子)公仪、公藻、(女)英华、(婿)马岳梁,传徒吴图南、徐致一、赵寿村等,代不乏人。

      王茂斋传王子英(子)、杨禹廷、张继之、彭仁轩、修丕勋、王历生、李子固、刘光斗、赵铁庵、郑和春、曹幼甫等。

      吴氏架的传承除保留推手、剑、刀、枪、黏杆等,还保留有张三丰传承的指针疗法。吴氏架的传承分为社会架与传统架。社会架主要以办学收费为目的,所以少有内在操法。而传统架与太极心法则仍以拜门嫡传为主,保留有宗风真髓。

   杨禹廷(18871982)(又名瑞霖、雨亭),终生授拳为业,北京及北方地区吴氏架传人多为其所传。杨禹廷的弟子中著名者有:王培生、王辉璞、马有清、李秉慈等。其中王培生先生一生辅师教学,拳学造诣颇深,著述较多,门徒广众,是当今吴氏架传人中硕果最丰者之一。

      郑玉庆(出生于1943年),师承其伯父郑和春(卒于1985年,享年76岁),幼时起便向伯父学习师爷王茂斋一支太极拳架,该拳架循规蹈矩,抻筋拔骨之法,尽显于拳架之中,一招一式内藏杀法。1985年,王培生先生观看了郑玉庆师父盘架之后,说:此拳架我看师爷在当年炼过,揽雀尾如来回荡刀之法,现在已没有人这样练了,是茂斋老架。并在郑师保留的家传太极拳谱上题词。郑和春先生是把太极拳传进大连的第一人。

      1997年经大连市政协副主席、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著名力学专家唐立民教授的推荐,研究生院聘请郑玉庆师父为研究生院的太极拳教练,传授太极拳茂斋老架及刀、剑、推手诸艺。1998年十月经大连市武协批准,正式成立了茂斋老架太极拳社,历经四年的时间,参加学拳的人数已逾三百多人,其中有十几人在省一级比赛中获得奖牌。

武氏架的问世

   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号廉泉,河北永年望族,教书为业,以子孙显贵,被朝廷增封为中宪大夫;兵部郎中加二级。杨禄禅自陈家沟学成太极拳艺回归故里,居永年太和堂药店,太和堂药店承租的房产正是武禹襄家的。时杨禄禅名声显扬,武禹襄公虽儒雅翰林风范,但内藏武侠之心。据李亦畲《太极拳小序》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易授人,仅能得其大概1852年武禹襄奉母命,往河南舞阳县探望长兄澄清,时武澄清官居河南舞阳县知县。经太和堂主陈德瑚介绍,绕道温县赵堡镇,拜访了当地著名的太极拳师陈清平(17951868),陈清平是太极拳赵堡架的第七代宗师。当时正为一场官司所牵连,怀庆府(清时温县归怀庆府管辖),知府大人与武家交情很好,武禹襄便烦请知府大人替陈清平了结了官司,陈清平对此深为感动,继而知道武禹襄是为学拳问艺而来,遂留武禹襄在赵堡镇居住月余,将拳艺奥妙尽授武禹襄,以示谢意。由于太极拳赵堡架有赵堡拳不出村的旧习,所以陈清平传赠给武禹襄的王宗岳注解的《张三丰太极拳论》一事,自然不能告知于外人,所以就有了后世关于禹襄的长兄武澄清在舞阳县任上从北舞渡一盐店获太极拳谱转交武禹襄的故事。但是不管此事具体之由来,武禹襄确实是在得此太极拳谱之后,多有参悟,更有新的阐述。按照太极拳的传授方式,月余时间充其量是溜架阶段,况且武禹襄已是四十岁的中年人。所以,可以断定,武禹襄在月余的时间,是向陈清平请教太极拳的内在秘要,比较合乎实际。应该说武禹襄之拳架得之于杨禄禅,拳理心法得之于陈清平。武禹襄是一介文儒,平素注重外表体统,长袍马褂格外整齐,操拳弄腿自然要有所照顾。武禹襄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形成了流传于世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太极拳武氏架,武禹襄根据心得撰写了:《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和习拳要诣。

      武禹襄远法王宗岳,近师陈清平、杨禄禅,忠于继承,敢于参研,从拳理拳法到刀剑杆之运用,一帜独树,蔚然成家。它由于社会地位的原因,不便于公开课徒授业,得其真传者,有外甥李亦畲、李启轩。杨班侯奉父命向武禹襄学文之余,其拳法也得到武禹襄的点拨。

      李亦畲(18321892),师禹襄,学而广大,写有《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撒放秘诀》《太极拳小序》等拳论,禹襄长兄澄清写有《释原论》《打手歌》等文,禹襄仲兄汝清写有《太极拳结论》等文章,武氏架传人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后世文人学者研练太极拳道艺的先河。

      李氏家族乃书香门第,专以咏读进科为主,李亦畲、李启轩均未以太极拳技行世,少有授徒,能得其艺而广其传者仅门人郝和。

      郝和,字为真(18491920)永年人,家境贫寒,喜拳艺,好读书,先习外家拳,后习太极拳。从本地名绅李亦畲先生学习,潜心修为,二十载如一日。由于郝为真尊师重艺,品行端正,因此被李亦畲先生视为其衣钵传人。李亦畲知其家境贫寒,靠给人做佣工挣钱糊口,虽资助郝为真开了一家粮店,使其丰衣足食,无习拳分心之忧。亦畲晚年每逢有人前来较技,则命郝为真与来人一试,可见郝为真在李师门下地位之重要。李亦畲过世以后,郝为真为生活计应人所请公开授徒。郝为真一生授徒甚多,除次子郝月如(字文桂)(18771935)外,本县有李福荫(李启轩之孙)、韩钦贤、李槐荫(李亦畲之长孙),张振宗、范念祖等。顺德府有李圣瑞、李香远、郝中天、王延九、申文魁、申武魁等。清河县有阎志高等。其余尚有:任县王其和、刘东汉、隆尧县孟和春、毛根元、郭三刚等,也都直接或间接得到郝为真先生的指导。李亦畲过世时,其次子李逊之(18821944)年方89岁,其太极拳技也多为师兄郝为真代师传授郝为真成名后,于1912年进京访友,因年事已高,染病于京城,蒲阳孙禄堂久仰郝为真之名,听说郝为真病困一事,立即将郝为真接到家中细心照料。郝为真病愈后,十分钦佩孙禄堂的为人,无以为报,遂将太极拳武氏架各种窍要奥秘合盘相告。

      郝为真先生自京城回到家乡以后,应省立永年十三中学暨县立高级小学之聘,到两校担任了武术教师。郝为真先生门下桃李遍布河北,武禹襄所开太极拳武氏架至此得以广传。郝为真在太极拳武氏架得以广传到今天的过程中,占有继往开来,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太极拳武氏架的中兴人物。它为太极拳武氏架的弘扬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待续)

(此文源于网络,不当之处请阅者自辩、海涵,谢谢!感谢原文作者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