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脍炙人口的文学形象,七十二变、筋斗云、大闹天宫、保唐僧西天取经等已经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享誉海内外。从一定角度上说《西游记》是孙悟空的个人传记,从孙悟空出世到证果金身的情节总体来说可分为美猴王出世和拜师学艺,大闹海藏地府天宫和被压五行山,保玄奘西行取经和终成正果等三个部分。 从逻辑上来说,三部分故事是连贯一体的,但细看起来三个部分其实是经过巧手将这件天衣缝合起来的,三部分故事各有源流。关于故事的来源,从源流考证方面来说,前贤有“无支祁说”、“哈努曼说”、“混合说”等,就个人认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丰满,伴随整部《西游记》的形成,存在一个继承与推衍,是一个历史与现实结合,东传佛教和本土宗教合流,海纳百川的渐进过程。下面我们将基于通行本的祖本金陵世德堂本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此问题有助于解释《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前半部分能力抗十万天兵,后半部分却打不过一个神仙的座骑等文学形象和情节的矛盾。 玄奘西行中的行者——孙悟空的历史形象初探 玄奘西行求法历史上实有其事,玄奘法师回国后除了译经外,写了一本游记述记性质的《大唐西域记》,这本历史地理领域的书中还没有孙悟空的影子,但其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终极映射就是《西游记》。 玄奘法师的弟子们有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是在玄奘口述和史实基础上,《大唐西域记》向神话方向的升级版,其中出现了识得千里流沙之路的跛腿老马(这当为白龙马的原型),在大漠遇险中持戟的金甲神(以后逐渐演化为深沙神,当为沙和尚的原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西行途中收的弟子胡人石磐陀,近来学者们多以为是孙悟空的原型。下图是日本个人藏的玄奘与十六美神图,玄奘和深沙大神并列。 X哈尔滨师范大学张锦池教授认为石磐陀是孙悟空的原型理由如下:一是向导作用相类,二是解决危难作用相若,三是行者身份相同,四是师徒间微妙关系相似。另外很创新的提出了石磐陀乃胡僧,胡僧与“猢狲”音近,“唐僧取经, 胡僧帮忙”经演化为“唐僧取经,猢狲帮忙”,为取经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机。 对此问题,我们从发现于日本,后为梁章钜先生收藏的《唐僧取经图册》(通常认为是元代王振鹏所绘)中“石磐陀盗马”和“玉肌夫人”两幅图中可以发现:在前一副图谱中的石磐陀是一个黔首秀士的形象(后文将会提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有猴王化身白衣秀士帮助玄奘取经的故事),在后一副图谱中黔首秀士旁边的还有一位猴行者,这说明这就是两个人。这个情况不否认石磐陀是猴行者的原型的推论,但至少在编撰唐僧取经过程中,一般认为猴行者另有其人。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段文杰先生,通过对安西榆林窟和东千佛洞(都是敦煌莫高窟的组成部分)壁画进行研究,认为跟随玄奘西行的行者乃是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的唐代高僧“释悟空”,籍贯在现在的甘肃。从敦煌东千佛洞中的唐僧取经图、榆林窟第二窟取经图、榆林窟第三窟普贤变,来看随同取经的就是一位猴行行者。  东千佛洞壁画  榆林窟第二窟取经图(描图)  榆林窟第二窟取经图(原图)  榆林窟第三窟普贤变(局部)  榆林窟第三窟普贤变(取经)  榆林窟第三窟普贤变(全貌) 释悟空俗名车奉朝,因病在唐西域犍陀罗国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师,其活动时间较玄奘法师晚40多年,但他的西行起始自安西,回国后主要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可以这样认为:唐僧西行求法一系列法师大德的综合形象,因为玄奘法师最为有名,出去时历经艰险,在天竺成为最阔气的留学生,回来后又声势浩大,所以把玄奘法师作为唐僧的形象代表,而在“取经”故事漫长的流变过程中,释悟空的名字与传说中陪同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字联系,逐渐形成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河东博物馆研究员王泽庆先生在山西稷山县青龙寺又发现了元代的“玄奘取经图”壁画。稷山青龙寺创建于唐代,现存壁画185.13平方米,为元末明初重新绘制,但题材、内容、画法都保留了唐代传统。其中“玄奘取经图”长8米,宽0.6米,绘有玄奘等三个人物,其中有个相貌似猴的行者,是玄奘的行者。  另外我们从日本奈良药师寺藏元代玄奘取经图中可见,除了一位秀士陪玄奘外,还有一位手捧经卷的神人,从形貌上看却又不像猴,倒与深沙神有点相似。  从以上的探源看来,猴行孙悟空逐步成为玄奘西行中的行者,那么为什么这行者是秀士、是深沙神、是猴,他最终如何变成了孙悟空,与中国传统文化亦或是外来佛教文化有何关联呢,且听下回分解。东临碣石撰文(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