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红军钟明:永葆本色一生长征

 昵称22346171 2016-10-28

  梦想是一盏明灯,历经枪林弹雨、生死考验的血火洗礼,他更加坚定跟党走听党话的信念;

  梦想是一面旗帜,走过艰难险阻、艰苦跋涉的峥嵘岁月,他更加品味到党群间的鱼水深情。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得知记者要来采访,老红军钟明早早地坐在家中等候我们。9时整,我们按照约定的时间敲开了他的家门,98岁的钟明精神矍铄,面容慈祥,与我们紧紧相握的双手,显示出老人身体的硬朗和精神的饱满。

  “长征这段历史永远不能忘,群众路线永远不能丢”

  “你们有时间吗?有的话我慢慢同你们讲,让你们更多、更完整地了解过去那段光荣的岁月。”刚落座,钟明打开了话匣子,让来访的我们备受感动和鼓舞。

  “长征这段历史永远不能忘。长征原来不叫长征,叫战略转移……”尽管已年近百岁了,但一说起这段峥嵘岁月,钟明依然记忆犹新,他时而陷入沉思,时而轻轻叹息,时而又舒眉一笑。言谈间,我们仿佛一起和钟明回到了那段充满光荣和牺牲的红色岁月:1934年,18岁的钟明从于都出发,经历千难万险,一步一步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最后到达陕北……

  钟明回忆,1934年的秋天,中央红军在于都东门渡口聚结,准备跨过水流湍急的于都河。当年的于都河宽600米,水深1米至3米,红军要横渡于都河必须要搭浮桥,物资匮乏的年代,哪里来搭桥的木板?于是当地老百姓就把自家木板、门板贡献出来,有一位老人甚至把自己的寿木(棺材板)都捐献了出来。“没有群众的支持,我们一天都活不了,共产党更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群众路线很重要,共产党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这就好比鱼儿离开了水,不能活。”讲述中,钟明反复念叨着这几句话。

  尽管年事已高,但钟明依然坚持每天看电视,听新闻,关心关注赣州的发展变化。近年来,赣州通过开展“三送”工作,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实事。“干部深入基层才能了解群众的疾苦,才能对症下药,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赣州开展的‘三送’工作很好,是坚持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它密切了党群、干群的关系,是当年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延伸。”说起“三送”工作,钟明话语中充满着肯定。

  从赣州“三送”工作的开展,到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从《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到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到认真落实“三严三实”要求,钟明在道出自己所思所感的同时,还不忘勉励当代党员干部要坚持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不变,处处要起带头模范作用。

  “我选择这条道路没有后悔,任何时候都不会动摇对党的信念。”

  强渡大渡河、三过雪山草地……钟明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钟明出生于1916年1月,17岁时入党。1936年4月,红军东渡黄河东征的一次战斗中,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左眼角,并从头顶穿透而出,钟明当即昏迷倒地。被战友们抬回来后,他在太平间里三进三出,最后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经历过枪林弹雨、出生入死,依然没有改变钟明对中国共产党必胜的信念。早几年,身体更好的时候,钟明常常在于都县的中小学校、长征第一渡纪念馆,为青少年讲党课,言传身教,他时常勉励青年一代不能忘记过去红军艰苦奋斗的日子,要好好学习,立志成才,坚定信心跟党走,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在中央的大力关心支持下,赣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村拆掉了土坯房,建起了新楼房,路也修好了,老百姓用水用电越来越方便,文化生活也更丰富了。看到这一切,我很欣慰,当年红军战士的汗水和鲜血没有白流。”钟明语重心长地说。

  “革命理想高于天,万里长征永向前,路漫漫兮勇求索,伟大精神代代传。”聆听钟明讲述长征的故事和践行长征精神的事迹,我们一次次被他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变、不失信念而感动。

  钟明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统一思想,积极拥护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要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好好工作,共同实现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建设好我们的国家。“从17岁参加革命起,我就一直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我选择这条道路没有后悔,任何时候都不会动摇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念。”老人一字一句说得认真。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要永久保持和发扬。”

  在战场上,钟明是信念坚定的革命战士,在生活中,他又是以身作则的一面旗帜。

  如今,钟明和二女儿钟莹一家一起生活。老人的生活过得简朴,一顶帽子戴了几十年,烂了都不舍得扔:“补一补、缝一缝,还能戴,外面也看不出来嘛。”在钟明的卧室里,生活用品极为简约,一条床单和两条被褥用了十几年,尽管已经洗得发白了,还不肯换。

  生活中,钟明常常教育子孙们,要牢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只有艰苦奋斗,才能够创造价值。钟明以实际行动为子女们树立了榜样,在潜移默化中,艰苦朴素也已成为这个红色家庭的家风,代代传承。

  环顾这个四世同堂的家,没有一件新式家具,更没有一件高端电器。家门口的鞋垫就是两张废旧纸壳,所谓的电视柜就是一张A4纸大小的四脚小方凳。孙子和孙媳妇的卧室简单到只有一张床和一个衣柜。在女儿钟莹和女婿赖锦有的卧室里,四五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能寻到的皮箱、木箱叠在一起,作衣橱用,一张书桌和一对床头柜也还是1972年两人结婚时置办的,一直沿用至今。

  钟莹印象中的父亲严于律己,也严于律人。“父亲这一辈子教育子女很严格,他常常给我们讲长征的故事,总是教育我们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认真,要好好工作,勤俭持家。生活上他总是要求我们要艰苦朴素,打补丁的衣服我们从小穿到大。”赖锦有说,岳父教育子女最多的话就是:穿着上不要去讲究,旧一点没有关系,干净就好,在吃上也要不讲究不攀比,吃饱就行。

  不知不觉中,采访已进行了两个半小时。在这两个半小时里,老人坚定的信念,朴素的情怀,深深感染并充盈着我们的心间。采访临近结束时,钟明再次勉励年轻一代要好好做人,做好人,做老实人,跟党走,听党的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