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氏家族见证湖贝村550年风雨

 丰少少爷 2016-10-28

湖贝村张氏家族。刘伯良 摄

张氏家族见证湖贝村550年风雨

古村里留存着他们的记忆之根

深圳新闻网讯 寸金寸土的东门商业街,每天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深圳最大的肉菜市场——东门市场也在其中。在这里做生意的多是潮汕人,他们成为湖贝村新生移民力量。而作为原村民的张氏一脉,在这里已经生活了550余年。

大城小乡

湖贝路旁的深圳古村

走进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湖贝校区)旁的一条小巷,直行20多米,就会看到“怀月张公祠”。祠堂的左右和后方,都是低矮的青瓦房,这就是人们眼中的湖贝旧村。面积达11万平方米的湖贝村,宛如一本古籍,在岁月的历练下愈发生气蓬勃,吸引人们不断翻阅。

旧村的真正主人是张氏族人,村里共有族人1600名。1983年他们几乎全部搬离旧村。新村共有260栋楼,每户人家在新村都有一栋7层高的楼,里面共有21套房子,兄弟姐妹分着住,住不完就租出去,有些楼一栋只留一套房居住。

年逾古稀的村民张炜良在湖贝旧村出生、长大。从他有记忆开始,大人就在重阳日来“怀月张公祠”祭拜祖先。“这天非常热闹,村里的人们不管走多远,都要回这里祭拜祖先。”新村建成后,大家每年重阳日都要聚在一起吃盆菜,每年都要办700多桌。

张炜良幼年时的最深记忆就是“怀月张公祠”。走进那里,就像穿越到古代。祠堂是三进两天井的格局,抬头便能望到天。大厅四周通透,旧旧的屋檐有草长出,门楣上、屋檐下都有雕花,鸟兽、花草、人物等图案栩栩如生。张炜良说,老屋原始的设计和材料考虑到了湿热地区的通风需要,“瓦顶透气,墙体有青砖、泥砖和三合土舂墙,夏天比较凉爽”。

这种古建筑风貌的呈现,也是深圳很多文化学者反对古村拆掉重建的理由。他们认为现有的湖贝旧村是一座活化石,见证深圳城中村历史变迁,是深圳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最初“脚印”。如此珍贵的“脚印”不应该被抹去。

深圳是开明的,也是开放的,湖贝旧村原先的改造计划被叫停。目前最中肯的方案是保留祠堂和它周边“三纵八横”的瓦房格局,其他推掉建设高楼。湖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齐心介绍,预计今年年底这个改造旧村的专项规划可以通过。

张齐心说,“旧村的危房太多了,有的一间房住了八九个人,电线乱拉,垃圾堆到巷子窗口是常事,2003年还发生过一次火灾,出了人命事故。村民都是同意拆掉危房重建的,后来来了一批文化学者反对推掉重建,改造的版本前后共修改了6次。”

保留古屋有助于年轻人对祖宗和张氏一脉根文化的回归和认同。张齐心说,他从小就住在这里,但村里的年轻人就不同,他们早已搬离旧村,许多人在外打工,只有节假日才能被老人们叫回来。

光阴五百余载

湖贝村与张氏共同发展

《湖贝村村史》由张炜良和张钜焕负责编纂,样书已经出来。编纂者感叹于村落的变迁,想让后人知道祖先留下的脚印,因此,保留祠堂、旧屋和整理村史便显得很有必要。

“怀月张公祠”的祠堂供桌上放着各种鲜果和祖宗像。旁边的墙壁上挂着一块题为“深圳(鹏城)湖贝张氏祖脉源流考记”的红牌匾,上书:“深圳市罗湖区水贝村、向西村、湖贝村、黄贝岭村之张氏源于一脉,定居于深圳已六百四十一年(1369年~2010年)。中华大地,河山锦绣,民族长河,源远流长,人之有祖,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根。张氏出自姬姓,轩辕黄帝子少昊青阳氏之第五子挥能制弓教民,帝命为弓正,赐姓张氏,封之尹城(即现河北省清河县),至今已约五千年。”

据介绍,湖贝村的历史始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当时第十三祖张怀月和弟弟张念月在湖贝开基立村,这一脉张氏族人最早可以追溯到从北方辗转迁徙而来的始祖张挥和太祖张良、张衡、张九龄、张九皋等人。张炜良说,历史上村子南边有一片叫作田浸湖的水面,村子从最早的“三纵八横”转而向西东扩张,相继形成了西坊和东坊。扩张后的村子犹如一枚打开的贝壳,“湖贝村”也由此得名。

20世纪80年代,为了满足村民建设住房的需求,湖贝村在旧村东面和北面相继获得了宅基地,东面建成了湖贝新村,北部则称北坊。无论是西坊、东坊,还是北坊和湖贝新村,一开始建成的都是二三层的贴面瓷砖小楼,后来经过一到两次的重建,才变成现在七八层高的楼房。南坊则还是老屋模样。这是现在寸金寸土的湖贝旧村的奇迹,也是现在各种文化学者极力想保存下来的古村建筑文化群落。

古村在哪里,人就在哪里,根也就在哪里。湖贝旧村的保留,也是深圳人对自己记忆之根的保留。不管外来人群如何变化,古村仍旧存在。(深圳晚报记者 张少琼)

来源:深圳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