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毗达摩讲要》第26讲缘起(一)(01)

 Amitebha 2016-10-28

缘起是佛陀教法中很重要的内容。 前面学习的色法、心法、心所法等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的,称为“行法” (sa? khà ra dhamma) 、“有为法”或“缘生法”。佛教认为诸行都是缘起的,所以缘起是佛陀教法的根本,离开了缘起,就不是佛法。佛陀教法的核心是缘起,总纲是四圣谛,目标是灭苦。虽然佛陀宣说的缘起适合于一切有为法,但主要还是紧扣生命,特别是人的生命,因为佛陀的教法是解脱之道,是导向解脱生死、灭除诸苦的。


讲到色法、心所法、心法和心路时,着重解释生命的现象;讲到业、死生过程时,涉及生命的起因;现在再来解释生命的因果关系——缘起。


一、何谓缘起

缘起,巴利语 pa?iccasamuppà da。 《清净之道》对缘起作了如下几种解释:


“因为了解它能导致利益和快乐,所以值得智者们了解(paccetuü)它,故为‘缘’(pa?icca);生起时是一起(saha)和完全(sammà)生起(uppajjati),而非单独,亦非无因,故为‘起’(samuppà da)。如此,由缘和生起为‘缘起’。”


这里把“缘”解释为了解, “起”是一起生起。


第二种解释是:


“一起生为‘起’,众缘的和合而非排斥缘,如此为 ‘缘起’。此因的组合是它(果)的缘,此为彼之缘故。”


一切有为法的产生与存在都必须有种种条件,因为种种条件的和合、组合, 才有事物的存在,并不是离开了这些条件(众缘)而有结果。因此,种种条件组合而生起为缘起。各种条件的组合作为结果的缘,称为“此为彼之缘” 。


第三种解释是:


“因的组合面向[果]故为缘,


一起生起故说它为起。


此行等的出现是通过无明等一一因故,说为因的组合,其果是[它们]共同达成、而非缺乏的意思;又以诸支的和合,互相面向、前往[果]故称为缘。它们乃是一起、彼此以不分离之法而生起,故说为起。如此,缘和生起为‘缘起’。”


在十二缘起支中,无明等诸支的组合共同促成了行的生起,诸因缘一起作用才产生了果。所以诸因缘的和合、共同朝向果故称为“缘”。结果的产生不只是由某个因、某个条件,而是各种缘的组合、一起和合才产生,故说为“起” 。


还可解释为:


“因为诸缘互相作为平等和一起的诸法,


由彼而生起此[果],牟尼如此说为缘。


以无明等开始而说的诸缘,以该缘才有此行等法的生起。 若它们不互相为缘,或互相欠缺时, [果]则不可能生起。因为诸缘是平等、一起,而非各别各别,也非先后,由此缘故生起诸法。符合义理、言语善巧的牟尼如此说故,乃说为缘起。”(Vm.577-9)


这种解释和上面一项差不多,强调由于诸缘的共同作用才产生果,而且诸缘之间也是互相作用的。


二、缘起的原则

佛陀在《相应部》中说: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此”指因, “彼”是指果。 “此有故彼有”:因为诸因的和合, 才有果的产生和存在,因和果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此生故彼生”:有了因的生起,才有果的产生。从因的角度上来说,种种因缘的和合能够产生结果,称为缘起。从果的角度上来说,作为结果,它是由各种条件、因缘和合而产生的,称为缘生法。


“此无故彼无”:因不存在了,果也不可能存在。


“此灭故彼灭”:因消失了,果也随之消失。


这是我们的佛陀在证悟正自觉后思惟的。佛陀在 5 月(Vesà kha)月圆日(约相当于农历四月十五日)觉悟后,并没有立刻说法,他继续坐在菩提树下, 享受了七天的解脱之乐(vimuttisukha)。到了第七天晚上,他从阿拉汉果定中出定,在初夜时分开始思惟顺序缘起法: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即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如此,这整个苦蕴生起。”


中夜时分,佛陀开始思惟逆序缘起: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此即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此,这整个苦蕴灭尽。”


到了后夜时分,佛陀继续思惟顺序和逆序缘起: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此即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如此,这整个苦蕴生起。


然而,由于无明的无馀之离、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此,这整个苦蕴灭尽。”(Ud.1-3; 参考 Mv.1-3)


这是佛陀在成佛后第七天晚上整晚思惟的缘起法。这缘起法构成了日后佛陀教法的重要部分,也是佛陀教法中最深奥的一部分。


三、顺逆序缘起

在巴利三藏中,提到有两类缘:


1.缘起(pa?icca-samuppà da);

2.巴他那(pa??hà na)。


“巴他那” 是《阿毗达摩》 藏第七部教导的方法,书名也叫《巴他那》,是佛陀教法中最深奥的内容。缅甸第六次大结集时把它编辑为五大册,内容庞杂而且深奥。因为它把所有的法分为缘法与缘生法,缘法和缘生法之间的关系叫缘力, 一共有二十四缘:因缘、所缘缘、增上缘……。二十四缘揭示了任何两种法之间的关系,就像放在某处的一件事物, 要把它和周围所有的关系都毫无遗漏地罗列出来。巴他那涉及色法、心法、心所法和涅槃之间的所有相互关系。


缘起法是佛陀在经藏中教导的方法, 巴他那法则是佛陀在论藏中教导的方法。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是缘起法。


佛陀教导缘起, 并不是谈论物质、世俗方面的因果关系,例如因为吃饭就会饱,因为风寒会生病等,因为这一类的因果关系并无助于断尽烦恼、出离生死。 佛陀教导缘起主要是为了揭示生命、诸苦的起因,以及灭除诸苦的因果关系。


佛陀教导缘起时,经常提到两种相反的方法:


1.顺序缘起(anuloma pa?iccasamuppà da);


2.逆序缘起(pa?iloma pa?iccasamuppà da)。


对于顺序缘起,佛陀在《相应部·因缘相应·缘起经》中说:


“诸比库,什么是缘起?


诸比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如此,整个苦蕴生起。诸比库,这称为缘起。”顺序缘起揭示缘于无明而产生行,缘于行而产生识,缘于识而产生名色……通过这样的因果关系,从而导致整个苦蕴的生起,导致生死的不断流转。


经文继续说:


“然而,由于无明的无馀之离、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此,这整个苦蕴灭尽。”(S.2.1)


逆序法缘起揭示因为无明的灭尽而行灭尽,因为行的灭尽而识灭尽,因为识的灭尽而名色灭尽……通过这样的因果关系,从而导致整个苦蕴的灭尽,获得究竟的解脱。


这两段经文揭示了诸苦蕴(生命) 产生和灭尽的一系列因果关系。佛陀关注的是生命诸苦的根源以及获得生命解脱的问题,他运用缘起法则来解释生命的生起和解脱。


在这里,我们将按照佛陀教导的顺序法,即 “无明缘行,行缘识, 识缘名色”等的方法来解释生命的根源, 诸义注师则把这种解释方法整理为十二支缘起。


明天我们继续分享《阿毗达摩讲要》



佛说:我一直在关注你、保佑你,

用一切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方式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