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送3期:十四个有关于动物的哲理故事

 李涣 2016-10-28

 《十四个关于动物的哲理故事》——动物界带给我们的思考
 杨西南

1、苍鹭三戒三注意

 

 

      马来西亚有一种鸟叫苍鹭,觅食方法很奇特:每当它肚子饿时,便会在一片沼泽的上空盘旋几圈,然后在岸边停下来,瞪着眼睛,注视水面。观察一段时间后,它会飞到草丛里捉虫,并将捉到的虫子投放到刚才观察过的水域。如此反复多次后,一个可喜的现象发生了,许多小鱼扎堆地在那片水域里等待天上掉下来的小虫。

 

  当苍鹭发现小鱼扎堆以后,便飞到岸边,折一根草秆投放在这片水域里,小鱼以为草秆也是小虫,便争先恐后抢夺草秆。可草秆坚硬且随着鱼儿泛起的水花来回漂,鱼儿根本无法吞下它,最后导致抢夺的鱼越来越多。

  这时,苍鹭才会从岸边悄悄地下水,静静地看着鱼往那堆里扎,然后瞄准一条从它身边游过、准备去抢食的小鱼,迅速叼起并将其吞下。几条鱼下肚,吃饱的苍鹭便悄然上岸,轻轻飞走。

      马来西亚一位学者,在描述苍鹭捕鱼的现象时,提到三个细节:一是,苍鹭通过细心观察,找准位置后不是瞬间起飞,而是先悄悄地走到较远的地方,然后再起飞;二是,扎堆的鱼儿应该最好捉,可是,苍鹭从不冲过去,而总是在鱼群的远处等待;三是,苍鹭吃饱后,任凭鱼儿怎么抢食草秆,它坚决飞走不留恋。这位学者认为这是苍鹭的智慧,不让鱼儿留意到自己,以于以后更好地捉鱼。为此,他做了一个实验,把一只喂饱的苍鹭放在一片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苍鹭千方百计想要离开。

      苍鹭捕鱼的三个细节值得思考。要想成功需做到三戒三注意:一戒粗心,注意细节;二戒冲动,注意稳重;三戒贪欲,注意长远。

2、
白蜡虫与象鼻虫的敌友互存关系

 

 
    峨眉山下有一个古老的习俗,人们在白蜡树上养白蜡虫,把白蜡虫分泌的蜡收集起来,熔化做成各种蜡制品。

    白蜡虫是一种昆虫。野生的雌白蜡虫身体会变成一个卵袋,附着在白蜡树上。卵袋里面装了五千多粒卵,受过精的卵在里面慢慢孵化。

    象鼻虫也是一种昆虫,交配后的妈妈会用尾巴上的刺在白蜡虫的卵袋上钻一个洞,把一粒卵产在里面。

    后面的镜头很多人都会想到。产在白蜡虫卵袋里、刚孵化的象鼻虫幼虫一口接一口的吞食白蜡虫的卵,把自己养得白白胖胖。看着白蜡虫淡黄色透明的卵被象鼻虫幼虫一个个吃掉,我不由很心痛,痛恨丑陋的象鼻虫幼虫。

    接着看,白蜡虫的幼虫开始孵化了。因为妈妈产下的卵很多,虽然被象鼻虫吃了很多,很快孵化的白蜡虫幼虫就充满了卵袋,卵袋变得拥挤不堪。

    躲在卵袋里的象鼻虫幼虫发育,从毛毛虫变成象父母一样的长着翅膀和长长鼻子的成虫。卵袋它已经呆不住了。它用锋利的牙齿在卵袋上咬了一个大口子,自己从里面爬出来,飞走了。

    只见白蜡虫幼虫顺着象鼻虫的脚印,浩浩荡荡爬出来,奔着白蜡树的绿叶而去。

    最令人惊奇的是白蜡虫的卵袋很结实,白蜡虫幼虫根本没办法咬开卵袋,所以必须借象鼻虫之口把卵袋口咬开! 如果没有象鼻虫的话,卵袋里的幼虫完全爬不出来,生命的另一阶段就无法展开!白蜡虫为什么一次要产那么多卵,原来早就准备好其中一部分要献给象鼻虫!

 

 

 

 

 

 

 

 

 

 

 

 

 

 

3、互利

 

       这是发生在丛林中蓝色蝴蝶和蚂蚁的故事。

       蓝色蝴蝶在他还是一条条幼虫的时候就不小心让蚂蚁捕获。奇怪的是,蚂蚁捕获蓝色蝴蝶的幼虫不是要为了把他们吃掉。蚂蚁把捕获的蓝色蝴蝶的幼虫圈养起来。到了晚上,蚂蚁就赶着蓝色蝴蝶幼虫上树,让蓝色蝴蝶幼虫吃树叶。而后,又把蓝色蝴蝶幼虫赶回洞中圈养。

       蚂蚁为什么要这样做。很简单。蚂蚁是为了吸吮蓝色蝴蝶虫子分泌出来的糖份,原因很简单,蚂蚁自己不可能合成糖份。

      这样。直到蓝色蝴蝶幼虫成长为蓝色蝴蝶。

      蚂蚁“欢送”走了蓝色蝴蝶。

      很奇怪吧,这样说,蓝色蝴蝶不是很惨吗?他们成为了蚂蚁的奴隶,从蓝色蝴蝶幼虫期就成为别人的猎物,没了自由。

不用奇怪。这是一个自然界中生物互利的典型例子。

      蓝色蝴蝶幼虫的天敌很多。在大自然中没有得到蚂蚁的保护的蓝色蝴蝶虫子成长为蓝色蝴蝶的机会很渺茫。

      而得到蚂蚁保护的蓝色蝴蝶幼虫成活率是很高。

      毛里求斯岛上一只华丽天壁虎舔舐着树上花朵的甘露。大陆上传粉都是由其它传粉者完成的,而在传粉者和捕食者都稀少的岛上,这些食虫的蜥蜴可能替代了其他传粉者,填补了这一空缺。这就是一种天生的相互利行为。

 
  
    
在美国的亚利桑那州,一只汗蜂正用力地振动着翅膀,为一株含致命毒素的茄属植物-----刺萼龙葵,演奏着“授粉奏鸣曲”。为了将花粉带回蜂巢喂养幼蜂,它振动着的身体将花蕊上金色的花粉抖落,同时也延续了这株植物的基因和生命。的确,就只要存在就是理由,这就是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全身“毒刺”,没有朋友,可是,他一样能够在社会存在。因为,一定有适合他的朋友……

 
     霞水母是在大西洋里的最大的水母,体形呈伞状,直径2.5米,触角伸长有40多米,触手上有刺丝细胞——霞水母就是用这种有毒的刺细胞捕捉虾鱼的。但有一种小牧鱼,体长不过7厘米,却能在霞水母的触手范围内穿梭自如,巧妙地避过毒刺丝,钻入巨伞下,反而受到霞水母的保护。而牧鱼也投桃报李,以身体诱引其它较大的鱼进入霞水母的控制范围内。霞水母捕到食物,牧鱼便也得到一些残余的食物。牧鱼还有为霞水母清除身上的微生物。

 


      不知何时何缘,潜鱼把海参的泄殖腔作为生存的空间。当潜鱼经过海参时,就把尾部插入海参的肛亐门,徐徐往里挤进,最后把头露在外面。潜鱼躲在海参的泄殖腔内并不吸收海参体内的营养,而是吃微小的甲壳动物。
       潜鱼的身体长而柔软,身体表面没有鳞片,但带有黏粘液;潜鱼因身小体弱,生存能力很差,尤其难以抵御其它动物的伤害,它躲在海参的肛亐门里可以省去很多麻烦。
       由于潜鱼常在海参的肛亐门出入,使海参产生了一种无名的生理习惯,一旦潜鱼暂时离它而去,海参倒觉得有种难以名状的难受。其实,潜鱼常在海参的肛亐门出入,对海参的健康并无益处,有时还会把海参的肠部碰伤。

 
     寄居蟹和海葵是典型的共生关系,为了保护自己,寄居蟹把海螺弄死,自己跆钻进螺壳内,只把头和大螯露在外面,同时伸出两对细长的足角爬行。然而,寄居蟹自知爬得不够快,来了大鱼无法对付,怕危及生命,便设法找来“门卫”。绿海葵触手上的刺细胞虽然可以释放毒素,但自己在海底的移动太慢,也正想找一个“交通工具”。于是二者不约而同,一拍即合。
     寄居蟹用大螯小心翼翼地把绿海葵从附着体上取下来,安放在螺壳的入口处。寄居蟹把绿海葵驮到食物丰富的地方,让绿海葵吃个痛快;绿海葵也知恩图报,一旦有敌害前来欺侮寄居蟹,它就会伸出手上的刺细胞去蛰伤对方,保护自己的朋友。
     寄居蟹日渐长大,原来的“旧居”已显得十分拥挤、狭窄。它便四处寻觅,希望找到更大的“居室”。找到“新居”迁进后,寄居蟹怎么也不会忘记自己的老朋友,它用大螯把伙伴一起搬来,重新开始共同的新生活。

 

 

 

 

4、不要受伤

 

 

      人和动物有的共同点还不少。

      人们发现很多动物中都是雄性为了生存、优生在发动争夺战。

      这一点和人类是很像的。

      然而,雄性争斗是有规则的。

      野山羊是一种像山羊的羚羊,生活在海拔500——5200米的山上。雄羊为了争夺与雌羊的交配权而互相争斗。胜利的通常是年长者,也就是说归那些至少己满6岁的羊,因为它们的角最结实。打架时,两头雄羊面对面,后腿直立站着,然后把头猛地撞在一起。它们角的基底部很粗,因面不会受伤,胜利者才可以获得同雌羊交配,繁殖后代的权利。

看,互相争斗而不会受伤正是野山羊的智慧。

      当你在夏日穿过荒草地或漫步于树篱旁,会听见蚱蜢“唧唧” 的歌唱声。蚱蜢的歌声不是出自它的口,而是由它的腿发出来的。沿着后腿的大关节处有一排“钉子”,蚱蜢利用这些“钉子”与翅膀的摩擦来发声,这就产生了“唧唧”的声音。

     这些“鸣叫”声通常是雄蚱蜢为了吸引雌性而发出来的。

     雄蚱蜢与雄蚱蜢的争夺战是声音。

     也就是说,互相争斗而伤不了身体是蚱蜢的智慧。

     一对对雄性长颈鹿通过打斗来确定谁最强。

     它们肩并肩站在一起用头互相猛烈撞击。还把脖子缠在一起,但有趣的是战斗中没有一头长颈鹿会受重伤。

     艺鸟雄鸟总是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吸引雌鸟,它会建造一间精致的巢穴,即一条用树枝搭出来的。周围饰以锅牛壳、羽毛、花朵或真菌类植物等小物件的坑道。如果在附近有人类居住,它会寻找一些玻璃、瓶盖、纸片、破布之类的东西,把它添加到其精心之作上去。它也会从其他园丁鸟的巢里偷东西,或者破坏其他鸟的巢。当巢穴完工时,它就会带雌鸟前去参观。

     如果雌鸟被这个巢穴打动了,它将会与这只雄鸟交配。

     吸引雌鸟的不仅仅是雄鸟用了多少东西搭建,还要看这些东西是怎样的独特。

     艺鸟雄鸟间煞费苦心的争夺是用“事业”去打动雌鸟。所以,它们之间的战事不会对它们的身体造成大伤害。

     处于交配期的雄跳鼠,会向其他雄性发出嚎叫以示挑战。

     但却从来没有真打过。

     在动物界中,哪怕你是带斑纹的猎手——虎,还是草原上的巨人——美洲野牛,最不明智的事就是一不小心受了伤。因为,一点儿伤就可以要你的命。

      所以,雄性争斗是有规则的,就是——不要受伤。
 

5、不要因为一次或者多次不成功就放弃了理想

 

     跑得最快的陆地动物是猎豹,非洲猎豹捕食非洲草原上的小型羚羊,如瞪羚和食草羚。它们有两种捕猎方法。第一种是装作毫不在意似地在一群正在吃草的羚羊旁边徘徊,但实际上已经选中了其中离羚羊群较远的一只为捕食对象。第二种方法是压低身体,低到贴近地面,向猎物匍匐前行。当靠得足够近时,猎豹就以惊人的爆发力发起攻击。仅仅在两秒种内它们的速度就可达到每小时72千米。最快时可达每小时113千米。猎物被它们扑倒在地,然后被咬住喉咙窒息而死。

     可是,在这儿,我用了大幅度去描述的,都不是我想说的。我想说的是:像猎豹这样跑得最快的动物,也不是一次出捕就可以成功的。有时候,十次还没有一次成功。

     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就应该这样,不要因为一次或者多次不成功就放弃了理想!
 

6、成功经验和希望提高我们的承受能力

 

     科学家拿了白老鼠做实验。

     把两只白老鼠分别放到两个有水的器皿中。前提是白老鼠出不了有水的器皿。

     两只白老鼠挣扎了8分钟就死亡(有点不人道)。

     再找两只白老鼠分别放到两个有水的器皿中。让两只白老鼠挣扎5分钟就放一跳板。

     第二天。再把这两只没有死的白老鼠分别放到两个有水的器皿中。有了经验和希望的这两只没有死的白老鼠承受能力大大提高。

     挣扎了24分钟还没有死亡。

     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成功经验和希望提高我们的承受能力!
 

7、经验和失败让我们放弃

 

     科学家拿了跳蚤做实验。

     本来跳蚤跳动的高度很高,科学家就用无色透明的玻璃在跳蚤跳动的高度一半设限。

     跳蚤跳动就碰撞到玻璃。

     跳蚤刚开始跳还不肯改变高度。但是,碰撞多了,他也就聪明了。

     跳蚤把跳起的高度修正过来。不再碰撞了。

     科学家再给予降低。

     跳蚤又把跳起的高度修低。

     ……

     后来,可笑的是这一些跳蚤变成了“爬蚤”。在没限制的时候也是爬行。

     实验说明什么?

     经验和失败让我们放弃!

8、放下

 

    在非州南部。

    人们捕捉猴子的故事。

    当地人用一个方法捕捉猴子十分有趣。

    他们把一个开有一个小孔(和猴子的“手”一样大小)的木箱钉在树木上。在木箱中放有一些糖果。

    猴子发现了木箱中放有糖、果,就把“手”伸到小孔子中拿了糖果。

    由于猴子有抓紧就不放的脾气。猴子的“手”就伸到木箱小孔子中,加上抓紧糖果就不放的习惯,所以猴子的“手”被卡住了,出不来了。

    这样,猴子就只能够看着当地人来捕捉了。

    我们人类是不会和猴子一样的。

    可是,我们“抓紧就不放”不放的东东会少吗?

    像有的人为了一份不值的爱,居然结束自己或他人美好的生命。

    像有的人为了自己的面子,争个你死我活的。

    像有的人……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有个禅师,养了一个小狗,名字叫“放下”。

    每天,禅师都会大呼“放下”、“放下”唤他的小狗吃饭。

    有人不解,问禅师,为什么给小狗起了这么奇怪的名字?

    禅师告诉他:我其实是在呼唤我自己,要我放下。

    是啊,一但一个人知道自己今天睡觉明天就死了,他一定会放下很多东西的。人生中太多的错觉让我们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锁事放不下(抓紧就不放),细想一下,真的有这个必要吗?-
 

9、做事,一定有理由

 

      鲨鱼,这家伙是动物中的绝对自我中心物种,它们都是独来独往,绝不拉帮结社,几乎没有合作行为。研究鲨鱼的专家们发现,唯一的例外是,在发情期,几头雄鲨会联合“奸污”一头雌鲨。我们可能觉得很不“道德”,但生物学家们解释说,这也是有利于鲨鱼物种生存的行为。因为鲨鱼们几乎不可能自由恋爱,所以很难期望雌鲨自愿产仔,但要知道,雌鲨之于雄鲨,不像女人之于男人,一对一是很难搞定的。所以,几头雄鲨才会联合“奸污”一头雌鲨。

做事,一定有理由。
 

10、有时候,也必须为生存牺牲

 

     我看到过一期“动物世界”,那是专讲昆虫的,其中介绍到了蝼蚁的生活。蝼蚁们分作蚁后(单个或多个)、雄蚁和工蚁(有些蚁种还有兵蚁)。显然的,之于人类,蝼蚁的概念仅指以上三者中的最后一种。有时蝼蚁们要迁徙或打击外敌,那么有可能必须涉河(在我们看来,不过是些小沟渠)。当然,前锋遇到这种情况后,会在一定范围内试探能否绕过,一小会儿之后,它们发现那是不可能的。于是,先到的蝼蚁极其自然的爬进河里,不一会儿,它们就会淹死或累死在河面上。接着到来的也继续义无反顾的奔向死亡。很快的,河面上的浮尸连接了河的两岸,于是,其后的蝼蚁们踏着先者的尸体涉过河去,继续奔往前方。昆虫学家解释说,昆虫类一般营群居生活,也就是说,蝼蚁们随时可以为了群体的生存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利他行为是有利于该物种在自然竞争中生存下来的。
 

11、取得最大利益

 

     在南美亚马逊热带雨林,有一种生活在树上的黑蚂蚁,它们常常捕捉一种近成熟的约一寸长的毛虫,然后众蚁将毛虫搬到蚁穴。黑蚂蚁并不立即吃用它,而是每天都认真寻找毛虫的食物,好生供养它。不久,毛虫就开始在相当一段时间,不停地产卵。而黒蚂蚁即享用了反复产的卵籽。到毛虫不产卵了,黒蚂蚁再慢慢将其吞噬。黒蚂蚁全过程享用的食物总量,远远大于毛虫自身。

     这就是先予后取!

     喻示两重意义:

     一是凡事不能只顾眼前之利,应善于挖掘潜力,取得最大利益。

     二是生活应讲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性,是生活能力强、生活质量高的重要体现。
   

12、不破不立

 

     在东非大草原,公、母、幼狮往往群居。有一母狮生下两狮仔后,公狮不知何故不在了。母狮尽责、艰辛地独自抚育幼狮。不久,又到交配季节,来了一头十分雄硕的公狮,执意要占有母狮。而母狮的全部心思都在幼狮上,一时就是不与公狮交媾。公狮自然知其因,故驱赶幼狮,母狮当然拼力阻劳:公狮于是乘母狮外出捕猎时,将幼狮叨到很远的地方,但母狮还是能将幼狮找回。公狮索性将幼狮咬死,母狮见状,愤怒无比,寻着公狮又冲又撞。当然绝非公狮的对手,公狮也不伤害它。几次折腾后,母狮只能屈从,跟着公狮走了。不久母狮又产下几只幼狮,质量和数量均优于先前的幼狮,公、母狮共同抚养,幼狮成长顺利,母狮对公狮的仇也化为恩爱。

     此况昭示人们:关键时候需要釜底抽薪!你要想完全拥有一人、一群体,须绝然断其眷顾其他念头,使其无任何牵挂,彻底就范;还应使其实惠更大,日子更好。如此,对方才会真正服你、爱你、敬你,关系才持久。
 

13、绝处求生

 

     东非大草原最大的动物群落是牛羚。这种纯食草性动物个头虽大,但生性胆小遇到凶残的猛兽时,通常是不斗争,只本能地转身、挣扎,不像麋鹿、斑马等危急中角顶、蹄踹。中然牛羚皮厚,不易被咬住,但每每还是被凶兽捕杀。不过,也有例外:一猎豹突然袭一牛羚,这牛羚开始也是竭力逃避;再攻,再逃----几回合后,牛羚已是遍体鳞伤。突然,令人惊骇的一幕出现了:牛羚定住,瞠目怒视猎豹,猛地冲撞上去,猎豹完全未料到,被牛羚撞得在空中仰翻了个,牛羚保全了性命。那倒霉的猎豹流血过多,几天后殒命,成为罕见地被牛羚捅死的猎豹。

     这一场面,演绎了什么叫绝地搏生!从而警示:任何人、任何时候,在危难之际都不应束手就擒、坐以待毙,往往绝地奋起一搏,可能赢得生机:即使英勇战死,也是大义凛然。这叫精神不死!


14、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种缺陷,缺乏独处的生活则是一种灾难

 

     在澳洲有一位动物学家。他从亚马逊河流域带回两只猴子,一只硕壮无比,一只瘦小羸弱。他把它们分别关在两只笼子里,每日精心喂养,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

     一年后,大猴子莫名其妙地死掉了。为了不中断研究,动物学家又让人从巴西带来一只,这只比死掉的那只更大,可是一到半年又死了。为了弄清原因,动物学家对两只猴子的尸体进行了解剖,可是从头到尾都为未找到原因。

     后来,动物学家重返亚马逊河,对那儿的猴群进行研究。结果他发现,凡是体大健壮的猴子,人际关系都比较好,其他猴子弄到食物时,它们总能分享到一份。这类猴子很少能静下来,它们一有空就在猴群中穿梭,与其他的猴子追逐嬉闹。然而,这类猴子一旦被捉住,却很少能活过一年。那些善于晒太阳和闭目养神的猴子则不同,它们由于不入群,因此很少能分享到其他猴子的食物,这类猴子长得都比较弱小,但它们被捉住后却可以活下来。

     这位动物学家后来得出结论说,对猴子而言,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种缺陷,缺乏独处的生活则是一种灾难。

     感悟:在生活中,我们都少不了与人交往,这是本能的一种需要,如果缺乏了与人交往,生活就会出现严重的缺陷。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独处,如果过于活跃而不知独处,那么生活往往会演变成一种灾难。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